論語 公冶長第五 第25章-2

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白話>

(孔子說)把對別人的怨恨隱藏心裡,而表面上和人作好朋友,左丘明認為這樣可恥,我也認為可恥。

<文義>

1.匿怨:「匿」,隱藏。把怨恨隱藏於心。

2.友其人: 「友」,作動詞,結交。和他交往作朋友 。

<思惟題綱>

1.「明明對他有怨,卻不表示出來,放在心裏,還去和他友好。」,我們是不是都曾經有過?請問為什麼會這樣?結果呢?

2. 「匿怨而友其人」,你會覺得可恥嗎?為什麼左丘明和孔夫子覺得可恥?

3.「匿怨而友其人」,會有什麼害處?或產生甚麼影響?

 4.對彼此結下的怨,我應該如何處理呢?

<義理解釋>

一、 引用經文

1.《論語•學而•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2.《論語•憲問•36》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3.《論語•述而•36》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二、重點摘記

1.解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匿怨,藏匿怨恨。藏匿對誰的怨恨呢?對友人的怨恨。他的內心裡面,其實是怨恨的,可是他表現在
外的,卻好像很親近。甚至於跟他交往,心內是相怨的,而顯現於外的,就是讓人家覺得,他們兩個很親熱非常的好。可是,左丘明他們是看的出來的。所以,左丘明對於這樣的事情,他感到羞恥。孔子也感到羞恥。

2.匿怨像一個炸彈埋藏在內心
這個匿,就是把內心的那個怨,藏起來。通常我們跟人們所結的怨呢,都是大大小小一堆,那如果我們沒有去處理它的話,我們對別人的怨,就像一個炸彈埋藏在我們的內心一樣,隨時都會爆發,你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爆發。如果你沒有處理,沒有依著那個心靈提升的這些內涵,處理你自己內心對別人的怨的時候,那就像一個小炸彈一樣,放在你的心中,而且藏得非常得好,但是什麼時候會爆炸不知道,那爆炸的時候就非常的可怕。

3.“匿怨而友其人”受害的是自己
縱然別人有過失,我們不要取,不要常常得記著它、念著它。相反的,就是要看別人的優點、別人的好處、別人的亮點。對別人的怨,大怨、小怨,都一定要處理,不要把它放在心上。那更可怕的就是,不僅把它匿怨起來,而又怎樣?又友其人。對這個人,又騙別人,弄得好像你跟他很親近,這是不好的一種行為,最後受害的一定是我們自己。所以不可以把怨恨藏起來,外表故意顯示出非常得友善的樣子,和對方結為好朋友啊。

4.“匿怨而友其人”違背道義之交
匿怨而友其人,這種虛情假意,事實上是違背我們講的—益友的道義之交。那種道義之交的喜悅,就是《學而篇》講的:“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那種一起在學習心靈提升的一群友伴相互切磋快樂,絕對不是一般的朋友所能夠比擬的。所以,左丘明對於匿怨而友其人,這樣的一件事情,他感到羞恥。


5.“結下的怨”如何處置?以直報怨
那應該要怎樣呢?以直報怨,要用內心的一份真心,來對待彼此之間結下的怨,想盡辦法來把彼此的怨消除掉,而代以內心真誠的對待,用直道跟人相處。這樣子,在內心沒有奢求的狀況,你的行事就會坦蕩光明。所以為什麼說“君子坦蕩盪,小人長戚戚。”你匿怨的結果,就是會長戚戚。就是每天都很憂愁,即使對一個人,或者是對很多人都會一樣,那個怨在內心的話,事實上就是會非常的憂愁,每天都掛記著那件事情。所以我們要怎麼辦?取而代之--“匿怨而友其人”呢?就是“以直報
怨”。用直道,用我內心真正的這一份誠,想要改正過失、勸誡的心,來跟人家相處。

6.直道待人,坦蕩蕩,德行不斷增長
當你內心無所奢求的時候,就會去體會君子坦蕩盪,你走到哪裡你都不用擔心,因為你拿出的是你內心真實的狀態。能夠勸誡就勸誡,目前還不可以,那我就把它先收回來,等待機緣。那個等待機緣顯現出兩個狀態:一個是他願意聽我的,一個是我自己的德行在增長中,我內心的那份愛、還有那一份為別人想的心在增長中。別人給我的回報、回來的東西,就是會願意跟我一起來改善、來改過,然後來做一個德行不斷在增長的人。那這個時候,才真的是以直報怨,然後以德報德,這樣子。

7.結攝:匿怨又友其人,用心險詐,是不恥的
所以,這一段呢,最主要就是告訴我們說,裡外要合一,絕對不能夠匿怨,更不能夠匿怨了還做,匿怨已經很糟糕了,那在外表還裝出跟他很好,而且還真的是結交了一個好朋友這樣子。那那個匿怨而友其人,這就更恐怖了,那種用心的險詐,人家是不恥的,所以這種虛情假意是騙不了別人的,那更
騙不了自己,可是我們自己沒有去面對而已。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