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公冶長第五 第26章-1

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

<白話>
顏淵和季路陪侍在孔子的身邊。孔子說:「何不各人說說自己的志向呢?」
子路說:「我願把自己的車子、馬匹、衣服、皮裘,和朋友共同享用,即使用壞了,也不會覺得可惜或怨恨。」

<文義>
1.侍:服侍在旁,陪著尊長。
2.盍:何不。音ㄏㄜˊ。
3.裘:皮襖。
4.敝:用壞。

<思維題綱>
1..如果老師要你們每個人說說自己的志向,你會怎麼說?
2.子路願意把衣物車子都拿出來跟朋友共享,而且用壞了也沒關係,為何子路有這樣的心量?
3.我願意把東西借給人家用嗎?萬一用壞了,我心情如何?我如何培養出子路的心量?
4.你所認識的子路,還有什麼特質或美德值得我們效學的?

<義理解釋>
一、引用經文
1.《論語‧子路‧3》:「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
2.《論語‧述而‧10》:「子行三軍,則誰與?」
3.《論語‧先進‧2》:「政事:冉有、季路。」
4.《二十四孝‧仲由負米》: 「家貧。常食藜藿之食。為親負米百里之外。親沒。南游於楚。從車百乘。積粟萬鍾。累裀而坐。列鼎而食。乃嘆曰。雖欲食藜藿。為親負米。不可得也。」
5.《論語‧公冶長‧14》:「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
6.《孟子‧公孫丑章句上(八)》: 「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

二、重點摘記
1..本章解釋
顏淵、季路陪伴在老師的旁邊,孔子就說:“為什麼不各自說說你們的志向呢?”子路就說:“我願意將自己的車子、馬、衣服、輕暖的皮衣,和朋友一起使用,即使壞掉了我也不會感到遺憾。”顏淵就接著說:“我願意做到不誇耀自己所做的好事,或者是我的能力,也不會把勞苦的事情加諸在別人的身上。”子路這時候就請教孔子說:“希望聽一聽老師的志向是什麼?”孔子就說:“我希望,老人家、年紀大的人,能夠得到安養;朋友之間,能夠互相幫忙、互相信賴;幼小的孩子們,能夠有好的教養,心中常常存著感恩的心。”

以下討論上半段:
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

2.子路又稱季路、仲由
季路,就是子路,姓仲,名由。為什麼稱季路呢?季,是指排行最小的,子路在他們家是排行最小,所以又稱季路。所以子路,仲由,季路,實際上是同一個人。

3.子路,有開闊的生命格局、剛猛的氣勢
孔子用一句話形容他“野哉,由也。”那子路呢,也只是一個野人。他是魯國人的野人,野人所表現的是一種生命的粗獷、粗闊,而且是一個非常剛猛的人。子路對人所表現出來的,其實是一種開闊的生命格局,還有剛猛的氣勢,如果能夠依禮而行,其實是非常好的。


4.子路,有捨我其誰的氣概
子路就像南山之竹,挺直堅立,他對自己的勇敢、勇猛呢,其實是的有一點自負的。所以他曾經很率直的問孔子說:“子行三軍,則誰與?”老師啊,你行三軍的時候,你率領三軍的時候,你會給誰呢?或者是會跟誰、請誰跟隨著你呢?那個言下之意,就是捨我其誰的那種氣概,這樣子。

5.孔夫子讓子路習禮樂,致中和
子路是個非常剛勇的人,孔子也曾經講他說“由也硬”,硬就是剛猛,他的剛強無所不表現,在每一個地方,處理事情啊,乃至於說在樂音上,也不自覺的會流露出這種好勇的天性。孔子也想盡了辦法,希望他能夠學習禮,然後進中和之境,致中和,《中庸》的致中和。所以,他確實是一個非常率真、非常可敬可愛的人。

6.子路是孔門政事科成就者
孔門四科有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子路跟冉有,並稱在政事科。所以他有很大的特長,就是政治的長才,很會處理政事,千乘之國交待給他,孔子說沒有問題的。

7.子路的三種美德
(1)孝順。
子路非常的孝順,為了侍奉父母親,食藜藿,吃的他都不會去做揀擇,最不好的東西他都自己吃。他也為了使二老,能夠嚐到米飯的芳香,他百里之外,為親負米,背著米。父母死了以後,他曾經痛哭,說“雖欲食藜藿,為親負米,不可得也。”即使我現在想要替他背負著米,回來給他吃,不可複得也,再也沒有,就是“子欲養而親不待”的痛苦,這是何等真摯的性情,所以他是一個非常孝順的人。
(2)重信義。
本章,子路說“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他的心中,不會被物,外在的身外之物所牽絆住,只要朋友願意的,給他就給他,就給出來,他是一個重信重義的人,跟朋友有一種通財之義。
(3)勇於改過、勇於行善
子路是勇於改過的人,勇於行善的人。《論語•公冶長•14》“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說子路啊,跟隨著師長,跟隨著師友,如果聽到什麼好的,他就一定會去把它身體力行,把它實踐出來;如果還沒有行呢,唯恐有聞,就會很擔心又聞到、又聽聞到,所以他是一個即聞、即知、即行的人,非常的厲害。把理論、把師長的教誨,馬上實踐出來的這種勇氣,即知即行,就非常非常的讚嘆。反過來看看,我們總是聽聞的特別的多,有時候連聽聞都不想去、不想做。可是子路就絕對不是這樣。你看,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這是一種何等的行善,馬上把師長,就是就有道而正焉的這種精神啊,躍然在整個他的心續裡面。那因為他勇於行善,他也特別容易勇於改過。

8.孟子讚嘆子路 聞過則喜
子路不但勇於改過,而且,他朋友跟他講說他有什麼過失,他會非常非常的高興。所以《孟子》裡面講過一句話叫做:“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就歡喜,所以聞過則喜的子路,你說他的生命怎麼不會放異彩呢?

9.子路聞過則喜,反觀我自己呢﹖
(1)有過失,我們會想改過嗎?
我們通常都埋在事相裡,所承擔的事情啊、業務啊,其實我們一直以來都照著自己的所知去做,當別人告訴我們的時候,我們沒有辦法以開闊的胸襟來接受。不但不能以開闊的胸襟接納別人,而且還一直堅持自己狹隘的這些理路、這些看法為最好。
(2)人告知我有過,通常我會瞋、合理化
如果人告知於我有過,我會怎樣?你看看子路是則喜喲,聞過則喜。我們大概會瞋,就是生氣、討厭、抱怨,甚至於把我的這個過,趕快用一個合理的解釋把它講出來,維護它、隱藏它。因為我們都覺得,被人指出了過失之後,很沒面子,很難堪。
(3)我不會想說 友伴能指出我的過失
我們不會去想說,其實在我們周圍旁邊的這些友伴,我們在做什麼事情的時候,當局者迷,可是他們真的能夠指出我們過錯,會覺察到我們過錯的人呢。

10.野人子路 因為師友 名留歷史 人人敬仰
子路,雖然被稱為野人,那是他至真至誠的個性,他很幸運的碰到了老師,老師聞之以禮、樂,然後不斷不斷地幫助他,而他自己的率真、可愛跟可貴,就能夠不斷的顯現出來。其實由他,可以看出友伴的重要。
子路這個人,與生俱來的一些本性,不管是好的或者是不很理想的,都因為他碰到了孔子,還有一起學習的友伴,他不斷不斷的改善,而讓他最後能夠名留在歷史上,而成為人人敬仰的人。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