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述而第七 第25章-2

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恆者,斯可矣。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恆矣!」

<白話>
孔夫子說:「善人,我是看不到了;能看到有恆的人,也就可以了。沒有卻裝作擁有、空虛卻裝作充實、貧困卻裝作安泰,這就很難有恆了!」

<文義>
1.「善人」:以仁存心,而能行善無惡的人。
2.「有恆者」:「恆」是經常。雖不能行善而能始終如一不作惡的人。

<思惟提綱>
1.經過昨天的學習,請問“聖人、君子、善人、有恆者”這四類人有何不同?何者是我們最後要達成的目標?
2.本章,看似夫子在感嘆,從積極面而言,夫子是在告訴我們心靈學習的長征之旅,如何逐步地向上跨?請說明之。

<義理解釋>
一、引用經文
1.《中庸》:「正已而不求於人,則無怨。」
2.《孝經•開宗明義》: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
3.《中庸•第十四章》: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
4.《論語•述而•3》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5.《論語•憲問•24》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6.《論語•雍也•9》: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
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7.《論語•為政•9》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二、重點摘記
述而篇第25章 原文:
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
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恆者,斯可矣。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恆矣!”

(一)第25章三段的意思
1.(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
我們知道孔子對所敬仰的聖人,堯、舜、禹、湯、文、武、周公,都已經不在了,所以很感慨,說:“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所以如果能夠“得見君子者,斯可矣。”能夠在現世見到一個君子,就算不錯了。那君子是什麼樣的人呢?也就是能夠追隨聖人的足跡去走,踐跡且入室的,就像顏回。

2.(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恆者,斯可矣。)
夫子又說:“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天生下來秉性淳厚的善人或許有,但是要能夠在環境裡面一直不受污染的,這種善人就很難找到了。所以夫子說:“得見有恆者,斯可矣。”如果能夠見到願意跟隨聖人的足跡不斷學習、持之以恆的“有恆者”,那也就很好了。
我們就檢查一下,聖人距離我們很遙遠,君子對我們來講,也很不容易做到,怎麼辦呢?夫子給我們一個下腳處——就先從“有恆者”開始學習起吧!當我們願意堅持學習,就有機會一步一步向君子和聖賢邁進。

3.(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恆矣!)
要做一個“有恆者”,夫子要我們注意三點:“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如果有這三種狀態,就很難成為“有恆者”。明明就什麼都沒有,卻要打腫臉充胖子,在別人面前裝作自己一副很有的狀態;明明就空空如也,或緊張得半死,面對大眾的時候,卻說得頭頭是道、鏗鏘有力;明明內心窘迫、貧乏,卻要裝出一副很從容、很自在,然後有排場的樣子。

(二)為何要“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
1.難道這樣就不難過、不痛苦嗎?那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2.我們的答案可能也會很多。比如:“我也不想啊,但是形勢所逼,充一下場面嘛。否則很難看啊。”“我也不想上場啊,但是領導就派我任務。”“學經典啊,沒辦法,實在太忙了。”我們會歸因於別人,會歸因於時間或外境。
3.真的是外在環境有問題嗎?還是哪裡出了問題呢?觀察一下,是不是我們的所求出了狀況?
4.《中庸》:“正已而不求於人,則無怨。”端正自己,對別人無所要求,就不會產生埋怨。

(三)我們所求在外頭,終將內心空空如也
1.我對別人會有所求嗎?我們就必須回頭檢查一下,平日我們面對境界的狀態。我們會不會很在乎別人對我的評價,對我的眼光;會不會很擔心自己的存在感?
2.如果這些狀態存在的時候,其實我們很難面對自己的貧乏,自己不足、窘迫的樣子。
3.也代表我們不太可能沉靜下來學習。因為我們的所求一直在忙外頭,老是忙著展示給別人看,想告訴別人我有什麼,怎麼會有時間關注一下自己的內在裝備呢?
4.如果我們一直都在忙外頭,這樣忙下來,結果會是什麼呢?這樣忙了一年,忙了十年,忙了一輩子,我們很清楚,我們的內心還是空空如也,還是原地踏步。

(四)要怎樣向上跨?先要面對自己沒有的狀態。
到底要怎麼樣向上跨呢?我覺得第一步:我們得先要面對自己沒有的狀態。
1.孔子的弟子曾參,他為什麼可以學得這麼好?明明條件也沒有很好啊。就像他在面對老師教導的時候,他說:“參不敏、何足以知之。”明明就是夫子很好的弟子,但是他呈現出來的就是一種很虛心、覺得自己不夠、很想要學的狀態。
2.換做我們,我們會怎麼做呢?我們會不會很想展示給夫子看,告訴夫子:“夫子,我也知道答案。”等到別人關注過後,就把這些靈光乍現、臨時拼湊的東西給拋到九霄雲外了。
3.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 射箭,就很像君子做人的道理,射不中靶心,我們就得回過頭來反省一下,是不是我自己哪裡出了問題。
4.夫子教我們如何做到“有恆”呢。他不是告訴我們,你要這樣做,你要那樣做。而是要我們看清楚,檢查一下。檢查什麼?檢查我們心上的所求和擔憂。
5.我們所擔憂的和夫子的確也很不一樣。夫子擔憂的是“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6.其實最痛苦的是什麼呢?並不是外在別人對我的眼光肯定與否,而是“不會”最痛苦。如果能夠面對自己不足、不會的狀態,好好地修、踏實地學、認真地改,當我們學會了、改過了,就快樂了。

(五)學習的典範─顏回
1.夫子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古人學習,是為了提升自己;我們現在學習的人,是為了給別人看。
2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又像“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3.如果,是我們來面對這些貧困的生活物質條件,別人異樣的眼光,我們會如何呢?會不會很不自在,很想找個地洞鑽下去呢?
4.我們看到顏回,同樣面對這些狀態,他是非常泰然自若,而且踏踏實實地沉潛用功,提升自己。就這樣努力著,假以時日,自然修道有成,是我們學習上很好的一個榜樣。
5.我們知道,顏回已經在君子之列。這麼有條件的人,尚且還持之以恆、沉潛用功,對於正要起步的我們,是不是更要面對自己的不足,沉潛下來用功呢?

(六)結勸
我的老師說:“在儒學的路上,沒能夠內化個十年、二十年,是不容易有成就的。”我們以此共勉,在學習的路上,能夠持之以恆地努力,好好地一起提升自己。希望未來能夠步步邁進,向君子聖人之路邁進,也希望我們因此可以幫助更多的人。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