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述而第七 第35章

子曰:「奢則不孫(ㄒㄩㄣˋ),儉則固;與其不孫也,寧固。」                     

<白話>
孔子說:「一個人奢侈了就會不謙讓,太省儉就顯得固陋;與其變得不謙讓,還是寧可固陋。」

<文義>
1.孫:讀ㄒㄩㄣˋ,又作遜,恭順、遜讓。不遜就是不謙讓、驕傲自大。
2.固:固陋、鄙陋,不開通、頑固。
3.按夫子的意思,奢、儉都不好,如不能兼得,則寧儉而勿奢。

<思惟提綱>
1.夫子說「奢」會導致什麼結果?「儉」會導致什麼結果?
2.夫子為什麼說「與其不孫也,甯固。」?
3.你有過「奢」嗎?體會其過患嗎?
4.你有「儉」的美德嗎?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到?如何避免其過患?
5.夫子強調中庸之道,該奢該儉、或奢或儉,有其準則。請試著說說?

<義理解釋> 
一、引用經文
1.《朱子•四書集注》:「奢儉俱失中,而奢之害大。晁氏曰:『不得已而救時之弊也。』」
2.《論語•雍也•27》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3.《錢穆•論語新解》:「奢者常欲勝於人,而不讓不順。儉者,務求於儉,事事不欲與人通往來,易陷於固陋。二者均失,但固陋病在己,不遜則陵人。孔子重仁道,故謂不遜之失更大。」
4. 「象箸之憂」,語出《韓非子•喻老第二十一》寓言,以小見大的意思。
5.三國•魏•桓範《政要論•節欲》:「儉者節欲,奢者放情。放情者危,節欲者安。」
6.諸葛亮《誡子書》:「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7.《論語•泰伯•21》:「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緻美乎黻冕;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
8.《禮記•王治》:「豐年不奢,凶年不儉。」

二、重點摘記
(一)本章語譯及註釋
1.“孫”,同謙遜的“遜”,是恭順、遜讓的意思。
2.“固”,就是固陋、鄙陋。
3.夫子說:“過份奢侈就會不知遜讓,過份節儉就會顯得固陋。與其不知遜讓,寧可固陋。”

(二)朱熹對本章的註解
朱子《四書集注》:“奢儉俱失中,而奢之害大。”是說:奢與儉都有失於中道。奢侈,是失之太過;節儉,又失之不及。過又不及,二者皆不合於中庸之道。

(三)夫子為何說“與其不孫也,寧固。”?
夫子曾說:“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論語•雍也•27》)中庸之德很高,一般人不易達成,所以經常是非奢即儉。但是要在奢與儉之間作一個選擇的話,夫子的選擇是寧儉勿奢。夫子為什麼會如此選擇呢?

1.夫子重仁道
2.奢者不遜則陵人,儉者固陋病在己。
3.奢者易傷及他人,儉者傷及個人。
4.奢者不遜已僭越禮,儉者固陋還有望近於禮。
5.是夫子切入時弊的選擇,救世濟民的苦心。

錢穆先生的解釋:“奢者常欲勝於人,而不讓不順。儉者,務求於儉,事事不欲與人通往來,易陷於固陋。二者均失,但固陋病在己,不遜則陵人。孔子重仁道,故謂不遜之失更大。”
就是說:喜歡奢侈的人往往會爭強好勝,盛氣凌人,擺闊氣,比排場,久而久之就會增長驕慢之心,於己於人都有損害;而喜歡節儉的人,是處處講求儉省,不願與人溝通往來,那這樣呢,又很容易陷入固執鄙陋的狀態,做得過份了就會招人譏嫌。
從仁道的角度來看,儉省固陋只是傷及個人,奢侈不遜則易傷及他人;儉省固陋還有望近於禮,奢侈不遜則已僭禮。僭禮了就動了禮的根本,也就是仁。夫子重仁,所以夫子的選擇是寧儉勿奢。
朱子說:“這是夫子不得已而救時之弊也”。是說,夫子這樣做,這樣的一個選擇,是一個不得已的選擇,是一個兩害相權取其輕的選擇。同時呢,也是一個切中時弊的智慧的選擇。這其中是傾注了夫子救世濟民的一片苦心。

(四)“奢”的危害
如何來理解、體會夫子的這一番苦心呢?我們先來看這個“奢”,會帶來怎樣的危害和禍患呢?

1.歷史事件“象箸之憂”
歷史上很有名的史實:“象箸之憂”,講的就是奢侈帶來的巨大危害。
(1)據韓非子記載,殷商的最後一個帝王——商紂王,剛剛繼位的時候,生活就開始奢侈起來,用象牙做的筷子,一聽說這件事,紂王的叔父箕子就很緊張。
(2)看似一個很平常的生活細節,箕子為什麼會如此緊張呢?他是這麼看的:用了象牙筷子,就一定不會再用陶製的碗,因為陶碗呢怎麼能夠配得上象牙筷子呢?必定是要用犀玉做的杯、碗才能夠相稱;那麼有了犀玉杯、象牙筷,所盛的飯食,就一定不會是豆羹、青菜之類的粗茶淡飯了,而必定是山珍海味才能夠與之相稱;那麼吃了這些山珍海味,就一定不會再穿粗麻布衣,不會再住茅草房屋,那必定呢是要身披錦衣,腳踩高台才可以了。
(3)箕子說:“吾畏其卒,故怖其始。”我是怕看到那個結局,所以在看到開始的時候就感到恐懼了。
(4)果不出箕子所料,沒過多久,紂王就開始建造鹿台,瓊室玉門,酒池肉林,窮奢極欲,搞得民不聊生,怨聲載道,很快武王伐糾,商朝就滅亡了。

2.奢則放情,放情則危。
(1)一個王朝的滅亡,竟然始於一雙象牙筷子,箕子是深刻地洞察了人心的走向,一旦內心的私慾、貪欲被誘發,而又不能夠及時加以遏制,那麼人心不足蛇吞象。為了滿足無止盡的慾望,就什麼樣的壞事都能夠幹得出來。
(2)古人有言,“儉者節欲,奢者放情。放情者危,節欲者安。”放情,就是放縱自己的慾望,天天念著財、色、名、食、睡,慢慢就會被這五毒所掌控。得不到就心生憂惱,得到了更增貪婪。
(3)人一旦被外物所牽,成了外物的奴隸;成了外物的奴隸,心就片刻不得安寧;一旦心不得安寧,就無法生起清明的覺照力,就會失去理智抉擇,就會犯下種種的過失。
(4)古人如此,今人又何嘗不如此?
曾經看過一個報導,有一個年輕人想要得到一部新款的iPhone手機,他日思夜想,但是又沒有錢買,怎麼辦呢?就乾脆把自己的腎給賣了,換錢來買;還有一個中學生,天天玩手機,打遊戲,父母怎麼說都不聽,父親一氣之下就把手機從窗戶扔了出去,那這個學生呢,竟然會追著這部手機飛身窗外,跳樓自殺了。被外物奴役到這種程度,真的是令人觸目驚心啊!

(五)“儉”得當,是美德。
1.“儉”,節儉、儉省,如果把握得當,儉就是一種美德。
2.諸葛亮在《誡子書》中教誡他的兒子說:“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作為一個君子,一定是要透過純靜得以修養自身,通過儉樸得以涵養品德。
3.在《論語•泰伯篇》,夫子也曾經這樣讚美大禹,夫子說:“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緻美乎黻冕;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大禹他自己的飲食非常地簡單,但是祭祀的祭品卻很豐富,這是對祖先、神靈盡孝;平時他只穿粗布的衣服,上朝時呢卻講究朝服的華美,這是恭敬群臣;他住的地方,造得是非常地簡陋,卻竭盡全力志力於溝洫水利,那這是呢,厚愛百姓。可見古聖先王都是節儉自己的物質享受,而在祭祀、上朝、賑災、濟民這些利益大眾的事情上,絲毫也不馬虎,一點也不吝嗇。
4.這就是做到了“當儉則儉,當奢則奢,奢儉有度,從容中道。”

(六)本章子曰對時下有其迫切性
1.現在會有人這樣認為,就是在物質生活極大豐富的今天,沒有必要再像以前那樣,勒緊褲腰帶過日子了,所以,重提夫子的寧儉勿奢的主張,似乎有些不太合時宜。其實依著夫子對人心人性的觀察,對禮制的權衡把握,在這個富足的時代尤其是要杜絕奢靡,提倡節儉。
2.在《禮記•王治》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豐年不奢,凶年不儉”。是說豐年富足,就很容易鋪張浪費、驕奢淫逸,而災年貧乏,又會不分輕重,一切從儉。所以用聖人的眼光來看這個世間,豐年尤其要注重不能夠奢侈。
3.在當今這個衣食富足的時代,非常盛行刺激消費、提前消費,甚至有些是超出了自己的能力範圍,還是大肆地消費,慢慢地就會有人不以鋪張浪費為恥,反以驕奢淫逸為榮;不以勤儉清廉為榮,反以清貧儉約為恥。
4.持這樣的見解做人做事,會給我們帶來怎樣的禍患呢?我們可以從近年來一樁樁、一件件,被調查揭發出來的貪腐事件,就可以看到:糾正這種錯誤的認知,培養勤儉務實的作風,是多麼緊要和迫切了。

(七)結攝
1.學了這一章,我們就會更加的感念夫子中庸之道的致廣大而盡精微。夫子教導我們:或儉、或奢,皆在於我們的心是否得其正,是謀一己之私利,還是為了大眾的利益;是好慕虛榮、貪著物慾,還是澹泊明志,寧靜致遠。
2.如此說來,兩千多年後的今天,夫子不得已而救時之弊的救世悲心,依然在默默關照著我們這些後人。身為中華兒女,對於夫子的諄諄教誨怎能不珍惜?怎能不自勉呢?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