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述而第七 第33章 -1

子曰:「 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 公西華曰:「 正唯弟子不能學也!」

〈白話〉
孔子說:「講到聖和仁,我怎麼敢當?只不過我求學不厭煩,教人不倦怠,還可以說說,如此而已。」公西華聽了就說:「這兩點正是弟子們所不能學到的啊!」

〈文義〉
1. 聖與仁—聖人與仁人。聖人指能依乎中道而行,像堯、舜一樣天生而智且仁,可以參贊天地之化育的人。仁人指德行全備且成熟(心德之全,人道之備)的人,已近於聖人了。
2. 云爾已矣:云爾,這樣的話。已矣,語末助詞,猶「罷了」。
3.正唯弟子不能學:唯通惟,作「是」解。言夫子的能「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就是聖人、仁人了。這點正是學生們所學不到的。

〈思維題綱〉
1. 「聖」與「仁」有何差別?
2. 試著回憶一下,論語中有那些篇章,可以用來證成夫子的好學和誨人不倦?
3. 試著思考一下,夫子為何會說這句話?

〈義理解說〉

一、引用經文、補充資料

1.《孟子•公孫丑上篇》….昔者子貢、問於孔子曰:『夫子聖矣乎?』孔子曰:『聖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子貢曰:『學不厭,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聖矣!』夫聖,孔子不居….
2. 藕益大師《論語點睛•述而第七》「『子曰:文,莫吾猶人也;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也是千真萬真之語。」
「『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公西華曰:正唯弟子不能學也。』更真。卓吾云﹕公西華亦慧。」
3. 《論語•述而•1》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

二、重點摘記

(一)解釋本章
孔子說:“ 若說聖與仁,我怎麼敢,我只是在這上面,不厭地學、不倦地教,我就只是如此罷了!” 弟子公西華聽了就說:“ 正是在這點上面,我們弟子不能學,學不到啊!”

(二) 孔子的內心狀態
1. 《孟子•公孫丑篇》,子貢問於孔子,曰:“ 夫子聖矣乎?” 孔子曰:“ 聖則吾不能,我學而不厭教而不倦也。” 子貢曰:“ 學不厭,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聖矣。
(子貢問孔子說:“夫子啊,您是聖人嗎?”孔子說:“哦,我不能,我只是學而不厭,教不倦。”子貢就說:“學不厭就算是智嘍,教不倦就是仁嘍,那仁且智,夫子當然是聖人。”)
孔子認為他稱不上這樣的名號,他只是學而不厭,教而不倦。蕅益大師說:“這是更真的話。”

2. 蕅益大師談到第三十二章(孔子說啊:文章典故,其實我還大約勉強夠得上別人,可是談到實踐君子之道,我是完全做不到的。)時說:“這是千真萬真之語。” 這一章,蕅益大師說:“這是更真的話。”

3. 夫子他這一生其實只講究力行,至於說自己是不是君子,他沒這個想法。君子,或是聖人,是別人這麼認為他,在他心目中,他並不執著自己是什麼君子、聖人。

4. 他並不是在講謙虛的話,他只是實實在在把自己的生命,安立在學習、教育,他毫不執著自己到底名號上是怎麼樣子的名號。

三、夫子安立生命的教育意義
1.夫子說他自己是學而知之,不是生而知之的人。如果是生而知之就不用學啦!因為生來就是聖人,那這樣我們怎麼學呢?就沒辦法學了嘛。

2.“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夫子一生的學習,就是不斷地按照聖人的軌跡走,依照聖人的教誨去實踐。夫子就是用他好學的一生在告訴我們,凡夫這樣好學,是也有可能成為聖賢的。所以這是孔子安立他自己生命在學習者的角色上,對我們莫大的鼓勵跟教育意義。

3.孔子不只以他好學的態度告訴了我們成聖成賢之路,他更以誨人不倦的慈愛之心,努力想把他一生所學教予學生,留給後世,所以這個時代的我們,才得以學習到《論語》。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