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述而第七 第34章-2

子疾病,子路請禱。子曰:「有諸?」
子路對曰:「有之;誄曰:『禱爾於上下神祗』」子曰:「丘之禱久矣。」                      

<白話>

孔子病得很重,子路禱告鬼神,保佑孔子病愈。後來孔子病情
好轉,問子路:「有禱告的事嗎?」子路回答:「有!禱告的誄辭說:『有病時,可向天上的神明及地下的地祇禱告!』」孔子聽後說:「我的禱告,已經很久了!那能等到生病才禱告」。

<文義>

1.誄 : (通於言字旁的讄),為活人累敘功德、求福免災。

2.『禱爾於上下神祗』: 天曰神,地曰祇。禱者,悔過遷善,以祈神之佑。

3.「丘之禱久矣」: 聖人未嘗有過,其素行固已合於神明,這樣的行止存心就如天天禱告,所以孔子才說已經禱告很久。

<思惟提綱>

1. 《論語•述而•21》子不語怪力亂神 , 夫子對於祈禱的主張為何?

2. 子路作為夫子最親近的弟子,應該知道夫子對祈禱天地鬼神的看法,為何還要替老師禱告?

3. 孔子說「丘之禱久矣」,夫子要指導子路什麼內涵?

4. 透過本章,我學到什麼?


<義理解釋>

一、引用經文

1.《孝經•聖治》:「故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

2.《論語•八佾•13》王孫賈問曰:「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竈,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

4.《論語•衛靈公•24》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二、重點摘要

原文: 子疾病,子路請禱。子曰:“有諸?”子路對曰:“有之。《誄》曰:'禱爾於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禱久矣。”

(一) 子路為何要為夫子禱告

1.夫子主張,人應該盡人事而聽天命,一切言行舉止都依禮而行,恭敬謹慎,而不要刻意地去祈求什麼神靈的庇護。

2.夫子最親近的弟子-子路,難道不知道夫子對祈禱天地鬼神的態度看法嗎?不知道夫子平時自己就是事事如禱嗎?他為什麼還要為夫子代禱呢?

3.我們感受一下兩千五百年前的那個場景:夫子病重,子路非常擔心夫子的病,束手無策之下,他就向上天鬼神禱告,願意代替老師受難。他對夫子情真意切,在夫子危難之時,捧出了自己一顆赤子之心。

4.錢穆先生認為:子路之請禱,乃弟子對師一時迫切之至情,因此他才不顧老師平時的教導,非常虔誠地去替老師代禱。

(二) 對比子路的孝子心,反躬自省我的行相

1.子路面對自己老師的時候,是用一顆孝子心去侍奉老師的;對比我自己,在面對父母、師長,又會是一個什麼樣的心態呢?別說老師了,就算是生養自己的父母,當他們生病了,需要我去照顧時,我的心思又有多少在他們身上呢?

2.前段時間,在照顧父親的過程中,我深刻地體會到了,時時地保持恭敬與和顏悅色,是多麼不容易做到,遇到點困難就想退縮,就想逃避,對比子路自己真的太慚愧了。

3.假如我連父母都照顧不到,怎麼可能在面對老師生病的時候,會有像子路這樣一顆誠摯可貴的心呢?

4.《孝經•聖治》上說,“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聖人把階梯鋪到了我的家門口,我都不知道珍惜,不練習實踐,真的要好好反躬自省。父母活著,就是給兒女一個盡孝的機會,冷靜下來想一想,這一生他們陪我們的時間還能有多少呢?

(三)孔門師生關係堪稱古今典範

1.通過本章的學習,我們也可以體會到夫子對弟子的關愛之情,孔門師生關係堪稱古今典範,在論語裡的記載,雖然只是只言片語,卻深情流露,感人肺腑。

2.在本章,弟子對夫子的情深意切隱藏其中,而夫子對弟子的關愛之情也是要仔細揣摩,方可體會。

3.夫子對弟子心的趣向的關注,他唯恐弟子走了彎路,擔心弟子忽略自身德行修為,一味向外索求,他是想讓子路明白,只在有病或大禍臨頭時才想起祈禱求助,已失去禱的本質意義。君子應該“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一切都是反省自己的舉止言行,絕不向外攀求。如此細微之處,如果不是夫子這樣細緻耐心地教導,一般人是很難注意到的。

4.夫子對弟子的一顆關愛佑護之心,不管自己身處於什麼樣的情境之下,即使在自己病重時,考慮的依然是弟子的學修方向。他告誡弟子,不要把時間和精力花費在對天地鬼神的祈禱上,而是把修身養德,敬天愛人落實在日常言行中。

(四)師長的行誼:一切時處都在教誡啟發弟子

 這也讓我想起一位師長的行誼,師長的一位弟子回憶說,師長當時因為年紀大了,脊椎骨有點彎,人又很瘦不到三十公斤,長期側睡下來右肩出現黑青,當弟子們用熱毛巾幫師長擦身體時,師長會叫他們在黑青的地方多熱敷一下,然後跟他們講,"看到沒有,因為承擔了所有的壓力,所以他受傷最重,可是得到的照顧也最多。"師長就是這樣,在一切時處都在教誡與啟發弟子。

(五)結攝

總結本章我們跟夫子學到什麼?

1.夫子告訴我們,人應該順應天道自然的規律,祈禱者誠心誠意,面對生命和生活,修身正行,無論是順境還是逆緣,無論是健康還是生病,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份內的事情。

2.我們要像夫子一樣,不論遇到什麼樣的事情,牢記自己的生命宗旨,一切時處都至誠恭敬,事事如禱,世上還會有什麼難事呢。反之,如果我們心地不善,自私自利,損人利己,即使每天在神明面前燒香磕頭,也沒有用。正如夫子在《論語•八佾•13》裡說的“獲罪於天,無所禱也”。

3.本章學習讓我們確立了這樣一個認識,一切時處發善心,說好話,做善事,一切時處代人著想,《論語•衛靈公•24》”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才是最好最究竟的祈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