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述而第七 第29章

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                       

<白話>
孔子說:「仁離我們很遙遠嗎?我想要仁,仁就來到了!」

<文義>
1.仁:心之德。愛人而不存私意。
2.欲仁:想要得到仁,求仁。
3.仁至:(只須我求),仁就來了。
4.欲仁仁至,欲色色至。色至則無道,仁至則有道。
5.仁不遠,你想著仁,仁就來了,就這麼近。「執柯伐柯,其則不遠。」

<思惟提綱>
1.「我欲仁,斯仁至」,這不就是「心想事成」嗎?夫子也說:「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里仁•6》),那為何在夫子心目中可謂「仁者」少之又少呢?
2.何謂仁?夫子如何回答顏淵?(《論語•顏淵•1》)
3.何謂仁?夫子如何回答仲弓?(《論語•顏淵•2》)
4.何謂仁?夫子如何回答樊遲?(《論語•顏淵•22》)

<義理解釋>
一、引用經文
1.《論語•顏淵•1》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2.《論語•顏淵•2》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3.《論語•顏淵•22》:樊遲問仁。子曰:「愛人。」
4. 《論語•里仁•5》:「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5. 《論語•子路•19》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6.《論語•子張•6》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二、重點摘記
(一)字面上的解釋
孔子問了一句話:“仁德離我們很遠嗎?”然後說“我欲仁,斯仁至矣!”我如果想要仁,仁就會來了。我要它,它就來了,所以意思就是不遠的意思。

(二)什麼是仁?
1.孔子的弟子問孔子什麼叫做仁?
【顏淵問仁】
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你要克制自己的一些不好的慾望,然後在跟人相處的時候,能夠循著應有的軌道、禮法,這樣子就叫做仁。如果你有一天,能夠做到克制自己維護禮法的時候,天下就都歸仁了。它有這麼大的好處。

【仲弓問仁】
孔子說:“ 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
他說當我們出門要見到大賓,或者是要使喚人民去做事呀,去祭祀的時候,要記得“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就是自己不喜歡的也不要給別人。如果能夠做到這樣會有什麼好處呢?在邦無怨,在家也無怨。彼此之間的相處都無怨。

【樊遲問仁】
樊遲也常常喜歡問仁,而且他問了三次,那孔子給他一個最簡短的回答就是愛人。到底什麼是仁呢?仁就是愛人。什麼叫愛人?就是發自你自己內心的、真誠地面對別人,然後真誠地去愛他,把這種真誠情感的呈現,就可以體會你是一個具有仁心的人。所以仁心來自於你內心的真誠情感,它呈現在外的就是讓人家覺得被照顧了,被關懷了,所以「仁」意謂著每個人那種良善的本性,還有對人、對物的一種至誠的關懷。

2.我欲仁,斯仁至矣!
(1)這個仁,一定來自於人的心裡,所以他說:“我欲仁,斯仁至矣! ”因為它本就不是外求的,在你的內心就有的,只是你沒有去呵護它,沒有去照顧它,沒有去喚醒它。
(2)所以,現在要做的是什麼呢?喚醒它,澆灌它,讓它像一個根苗一樣在我們的心田里長大。這樣子就是“我欲仁,斯仁至矣! ”
(3)因此,仁絕對不會離開我們很遠,重點在哪裡呢?你要不要,你求不求,你喚醒不喚醒。所以仁心、仁道皆不遠人,我欲仁,斯仁就到了。

(三)擁有仁會有什麼好處?
1.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矣。
顏淵問仁,孔子的回答就是克己復禮叫做仁,你只要一天做到克己復禮,天下就歸仁了。
我們去想一想,如果今天你我的心中都有仁,然後我把它喚醒,我的仁,我決定要這樣子追求這個仁,那天下是不是就歸仁了!
天下都歸仁,人跟人之間都能夠做到這一份真誠的情感的顯露,你看那是一個怎樣的世界呢?就應該不是像我們現在這麼的痛苦,很多話都不敢講,很多感情表達的並不見得就有用,人跟人之間似乎隔著一層很大很大的距離。

2.在邦無怨,在家也無怨。
仲弓問仁是怎樣呢?「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把別人看成像我自己這樣地愛他,才有可能做出這種“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的行為嘛!那他這樣子能得到什麼樣的好處呢?「在邦無怨,在家也無怨。」

請問,看看我們自己現在的生活,有辦法做到“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嗎?人跟人之間最可貴的相處,最基礎的家庭,目前也都不是這樣無怨,而是什麼?內心的抱怨特別的多,家庭如此,工作的職場也是如此,然後你看整個國家會無怨嗎?這應該不是的。

(四)仁,很容易求到嗎?
仁欲求,很容易就求到了,只要你想要就有,但是要達到仁在你的內心中,一直一直地成長,就是那個仁的種子越來越多,為別人想的心情,愛別人的心情,不管是量,或者是質地,都越來越好,那個是很難達到的。可是它真的慾求,因為只要你的心想要擁有它,我欲仁,斯仁至矣!

(五)小結
1.我們第一個討論的是什麼是仁,然後,仁對我們到底會帶來什麼樣子的好處?我們都是引用經典來討論的,只要每一個人都願意真誠地面對自己,跟面對他人,其實就在當下,你的那一份真誠的情感就在你的心中詠唱著,你就可以體會那一份仁心的可貴,你就能夠感受到我欲仁真的斯仁就到了,我要什麼,它就有什麼。
2.但是,我們大家都要去了解,「欲仁,斯仁就至」,就會馬上到;當你不欲仁的話,這個仁當然就離你越來越遠。
3.所以我們第二個題目要討論的是:欲仁的行相是什麼?不欲仁的行相又是什麼?為什麼欲仁,斯仁就會至呢?為什麼不欲仁,斯仁就不會來呢?

(六)為什麼欲仁,仁就會至呢?
1.「宗」:「欲仁」,就是我內心有一種強烈的願望,說我要得到它,所以我欲仁,就是我想要得到仁,那此仁就在我的心中。
2.「因」:因為仁心為我所故有,它不待外求,不用從外面去求,就在你的內心中。這也是它最可貴的,斯仁就能夠至矣。
3.「喻」:假設說我們走在路上,很不幸地看到有一個人闖紅燈,被車子撞倒了,那時候我們心裡想的是什麼?想一想,我們想的是什麼?有幾種狀況:
(1)第一種:“哇,糟糕,會不會有交通警察來,然後讓我的這條路更不好走呢?會不會影響我要上班的時間?”這個有仁嗎?
(2)第二種:“哇,怎麼這麼不小心呢,那會不會發生什麼事?我應該怎麼幫忙?”這個有仁了,開始為別人想,不會只是想到自己上班遲到了。開始在想,雖然前面沒有講說怎麼那麼不小心,可是接下來想的是他會不會受傷,我要不要過去幫忙,你已經開始在想到幫助他人。
(3)第三種:連一種責備的語言都沒有,就是純然地說:“我要過去看看,可以幫什麼忙。” 仁如何在你的心中滋長,就看你的程度如何,真情、感情是如何的純一,如何的為他人想的那一份心。

4.關鍵在慾望、動機
各位應該都了解,我們的內心的慾望,也就是我們的動機,它關係著我們做一件事情能否成功。所以當我想得到仁,然後我去做、實踐的時候,我就得到了仁了。有沒有內心踐行仁德這件事情呢,不是一種你有沒有能力的問題,而是你自己的態度,你對這件事情的態度、感覺是怎樣,你態度對了,見解對了,你想要有,而且去增長你的那份想要的心的時候,你就踐行仁德。

(七)不想要仁的行相是怎樣的?
那不要仁,就是不想要仁的行相又是怎麼樣的?今當舉個例子,
1.你就是只管自己,那行相很清楚,你的內心沒有別人,所有任何一個外境的產生,都讓你清清楚楚地看到你只為了你自己,你的生活,你的整個都是為了你自己,都是想到自己。
2.那這樣子的人呢?引用了孔子講的一段話,就是“ 君子去仁,惡乎成名? ”不要仁就是去仁,就是你已經離開仁了,你沒有時時刻刻把仁放在心中,所以君子去仁。一個想要成為君子的人,可是你卻離開了仁,你根本沒有常常去想它,那惡乎成名?你怎麼可能成為君子呢?

(八)如何讓心想要仁呢?
應該“ 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就時時刻刻把仁放在你的心中,沒有一頓飯之間不對它的,即使在造次的時候,顛沛的時候,你都永遠把仁放在你的心中,來對待所有的外境,然後成就你的仁德。執行跟這個仁道的完成。

(九)內心有仁,顯現於外的行為是: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1.有一次,樊遲又問「仁」,孔子怎麼回答呢?他說:
(1)“居處恭”,就是你在日常生活的時候,你的居處的時候,你要有禮貌,恭敬。
(2)“執事敬”,就是你在承擔工作的時候,“執”就是固執的執,執事敬,非常地謹慎,非常地恭敬。執事敬,工作很認真,很謹慎。
(3)“與人忠”跟別人相處的時候,你往來非常地誠信。“ 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雖然是走到了一個很不好的地方,你依然不能放棄這些。

2.因為內心有仁,而顯現以外的行為,以外的行為是什麼呢?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就是你有禮貌,很恭敬,然後很敬業,很認真,很誠信,這樣,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3.所以一個時時把仁放在心中,跟一個去仁的人,他的整個生命是完全不一樣的,他面對境界的時候,內心的喜悅、快樂還有另外一邊是痛苦、埋怨,是完全不一樣的,完全不一樣的。

(十)想一想:我的慾望是什麼?我到底要的是什麼?
1.所以也希望大家去想一想,這個我欲仁的慾,這個是一種慾望,一種內心的一種抉擇,你到底要的是什麼?能夠真實地讓你的生命變快樂或者轉為痛苦的又是什麼?這一定要清楚。
2.這種強烈的慾望有的時候,你要的是什麼,自然而然就呈現那個東西,而且非常快速地就擁有它。
3.所以「我欲仁,斯仁至矣」,就一定顯現在我的心中。然後緊跟著而來,因為我的心中的作意,處事,我的在外的行為,就是跟仁道相符順的。所以我要完成我生命的宗旨、究竟的快樂那是指日可待的。
4.所以「欲仁」很重要,只要生起一念心,我要成為仁人,那就是你的一個發心,也是你的一個動機,你當下的那一念就決定你能不能夠擁有幸福,還是擁有的是痛苦。當下的那一念是很容易的,可是難就難在你可不可以有恆,持續不斷地去做它。
5.所以,我們現在的狀況是要很努力,因為當我的一念我想要成為仁人,成為聖人,可是,恐怕我的下一念就又開始亂七八糟地凡夫的一些想法。所以怎麼樣子把我欲仁這個欲仁被激發出來,然後讓它一直下去、一直下去、一直下去,成為我的好習慣,那就是我們要努力的地方。

(十一)結勸
1.踐行仁道是很容易的,不要再找藉口說你不行、你不能了。當下就是去做,在你還沒有完成君子的這個願望,或者還沒有擁有仁德這個美德的一種純潔的美好的時候,只有一句話就是去做,努力去做,做到你仁感受變成你的習慣。
2.《子張篇》有提到說「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你只要「博學而且篤志」,志向非常的紮實,非常地肯定。「切問而近思」,常常地去博學、廣覽群書,然後又去問別人,然後又思考,「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他說這樣的人,仁就在其中了,仁德就會在你的內心中一直滋養。
3.它不是一件很難的一件事情,可是要真的有恆地做下去,而且做到通達,是要假以時日的。

各位同學,我們今天的學習就到這裡,雖然短短的一句話,可是卻隱含著孔子對他的弟子要踐行仁道的一種期許,非常令人感動。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