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述而第七 第27章-2

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

<白話>
多聽聞,選擇其中好的加以接受;多觀察並且記在心裡,這種見聞識之,是次一等的認知方式。

<文義>
1. 識: 唸 ㄓˋ, 記憶。
2. 知之次也: 知,同「智」。是說,雖不及上智者能創作,但可算是次於上智者。

<思惟題綱>
1.《中庸》提到三種認知的方式:「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本章提到的「多聞多見」是屬於其中哪一種?
2.有了「知」正確的見解之後,接下來該如何?
3.本章孔子說他不是「不知而作」的人,接著為什麼提到「多聞多見」?
4.本章對教者、學者,提供了什麼教授?

<義理解釋> 講師:左玉波
一、引用資料 1.《中庸•20 》:「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二、重點摘記 1. 有了正確見解,接下來就要實踐
(1). 有了正確的見解,接下來就可以用它來指導我們的實踐了。
(2).“不知而作”。而這個“作”,也並不是說一定外顯的、可見的行為,才叫做“作”;其實我們的起心動念,是心裡的動作,也是“作”。
(3) 當我們有了真正的見解,用之來指導的,就不僅僅是外在的行為,也包括我們的起心動念。
(4). 我們這樣去學修、實踐的話,我們的思想言行,都能夠越來越正確。最終,我們的德業,也會越來越圓滿。

2.三種認知方式
(1).通過“聞見”獲得見解的認知方式,是“知之次也”,是次一等的認知方式。
(2).認知方式有三種
什麼是最高端的認識方式?《中庸.20》:“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提到由高到低的三種認知方式:
@最高端:就是聖人的“生而知之”,天生就有正確的見解,這是最高一等的認知方式。
@次一等:本章的“聞見知之”,是次一等的“學而知之”。
@再次等:“困而知之”的認知方式。

3.多聞多見 才能成就聖人的“不思而得”
(1)然而我們切不可因為聞見知之,是“知之次也”,就輕視甚至棄捨這種認知方式,因為對於我們這些尚沒有成為聖人的人來說,如果不採用聞見的方式,那是沒有其他的方式可以獲得正確的見解,指導自己的實踐的。
(2)捨棄聞見知之,無異於自斷學思的命根。這一點是一定要特別的警惕和注意的,我們只有踏踏實實地多聞多見,將來才有可能像聖人一樣的“不思而得”。

4.總結
(1)《述而第七》的主旨是談教育,學的人當然要掌握正確的這個學修的、認知的方法。而教的人,要教好學生,也要不斷地提高自己的學養。
(2)夫子在本章中所提出的學修認知的方法,無論是教者和學者,都需要好好地揣摩和實踐。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