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述而第七 第25章-1

子曰:「 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

〈白話〉
孔子說:「聖人,我是不可能看到了;能看到君子,也就可以了。」

〈文義〉
1.孔子感嘆的說:「才德圓滿、成己成物的聖人,雖心嚮往之,卻未得見,退而求其次,只要能見到那才德並茂的君子,這樣也就夠了。」

2. 何晏《集解》曰:此章疾世無明君也。本章的「聖人」、「君子」、「善人」,特指在位的天子或諸侯,不是只就德行上來說。孔子曾稱讚子產、晏平仲、學生子賤是君子,那怎能說孔子沒有見到君子呢?「君子」是言行大都合宜適當,但是還未達到自在安然。智慧思慮也大都合宜妥當,但是還未達到周密,學聖賢書,有德行,唯尚不及「聖人」(若堯、舜、禹、湯也。)境界。「善人」是心善良,喜歡做善事,但是未能依照聖人之道來學習實踐。

〈思維提綱〉
1.本章上半段,夫子提到哪兩類人?這兩類人有何差異?
2.您覺得夫子為什麼會這樣說呢?您贊成否?

〈義理解說〉
一、引用經文、補充資料
1. 《論語•先進•19》子張問善人之道。子曰:「不踐跡,亦不入於室。」

2.《論語•公冶長•28》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3. 藕益大師著《論語點睛》補注:「此須四句料揀。一踐跡而入室,君子也。二不踐跡而入室,聖人也。三不踐跡而不入室,善人也。四踐跡不入室,有恆也。」

二、重點摘記
(一)解釋全文文義
1. 孔夫子感嘆說:“聖人,我是看不到的了,如果能看到君子,那就好了。”夫子又說:“善人,現在也沒有了,我現在也是看不到了。如果能看到有恆的人,那就太好了。現在社會上充斥著、都是一些明明沒有,卻裝作有;明明空虛,卻裝作滿足;明明貧困、簡約,卻裝作安泰、富足。這樣就很難做到'有恆'了。”

(二) 先分析“聖人”、“君子”、善人”
1. 古來對於“聖人”、“君子”還有“善人”有很多的解釋,比如何晏在《集解》中說道:所謂的“聖人”、“君子”、“善人”指的是當時的天子諸侯而言,也就是從地位上來說。

2. 《集解》:“疾世無明君也”。“疾”,就是痛心疾首的“疾”,就是心痛,心痛世上沒有明君。夫子感嘆“天子、諸侯皆非聖人君子”。朱熹從另外一層角度來談。今天則從《先進篇》的一個章節來理解這四種人。

3. 子張問善人之道。子曰:“不踐跡,亦不入於室。” 意思:子張問善人之道:“怎麼樣可以做個善人呢?”夫子回答說:“不踐跡,亦不入於室”。“踐”,就是實踐;“跡”,就是聖人的足跡;“踐跡”,踏上、追隨聖人的行為、足跡,跟著他學。“不踐跡”不跟著聖人的足跡學。“亦不入於室”,雖然你很努力,但不能夠“入於室”,就是不能夠成為“聖人”。

4. 登堂入室,真正的入室的弟子,就孔子來說,他只認證過顏回一人,其他的弟子,應該都還不到入於室的地步。

5. “善人”,他擁有善良的本性,但是沒有追隨聖人的足跡繼續學習,,就不能夠成為“入室”,成為“聖人”。

6.“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能夠和孔子一樣,天性善良擁有良好品德的人不難找,但是為何他們最後沒能像孔子一樣,成為“聖人”呢?關鍵就在“不踐跡”。沒有像孔子一樣好學、“踐跡”,所以最後沒能夠入“聖人之室”。

(三) 藕益大師註解:“聖人”、“君子”、“善人”和“有恆者”
藕益大師在註解這個章節的時候,說:“此須四句料揀 ”。就是把這個意思分為四方面來看,也就是把“聖人”、“君子”、“善人”和“有恆者”,分出四個層次
1.踐跡而入室,君子也。
2.不踐跡而入室,聖人也。
3.不踐跡而不入室,善人也。
4.踐跡不入室,有恆也。”

(四) 四層次說明
1. “君子”是“踐跡而入室”;就是他願意跟著聖人的足跡去走去學,就能入室成為聖賢了。像顏回。

2. “聖人” 是“不踐跡而入室”;就是不需要跟著聖人學了,因為他自己本身就已經成為聖人了。他們心續所流淌出來的言、行、舉止,他留下來就可以成為別人“踐跡”的典範,就是所謂的經典。也就是上一章所說的“文、行、忠、信”的“文”。所以學習經典,也是我們踐跡的一種方式,這條亙古不變,有跡可循的追隨聖人,學習聖人,最後成為聖人的長征之途,真是充滿希望。“聖人”,就是我們的未來。

3. “善人”是“不踐跡而不入室”。他們擁有雄厚的這個條件,天性是善良的,可是沒有繼續跟著聖人的腳步學習,遇到環境的誘惑和不好的這種影響,就很容易把持不住,所以只是單單靠著先天的條件,是不能夠真正成為善人的。

4. “踐跡而不入室” 叫“有恆者”。也就是他開始跟著聖賢在學習了,還沒學成功,所以目前看起來還不入室。如果他能夠持之以恆,就有機會慢慢慢慢地跨進去,成為君子,乃至於再向上跨,成為聖賢。

(五)總結
1.“聖人、君子、善人、有恆者”這四者,“聖人”是我們最後學習要追求的目標。

2.從哪下手呢?從學當“君子”或者是從“有恆者”下手,這兩者有個共同點,就是“踐跡”,都有按照聖人的足跡去走去學習。

3.不同的是,“有恆者”還不入室,而“君子”入室了。只要“有恆者”,他願意跟隨著聖人的足跡不斷地學習,持之以恆的話,還是有機會學習成功,可以成為“君子”,乃至為“聖人”。這一章,看似孔子在感嘆,更積極地看,他是在教導我們教育的方法,還有我們最後要能夠達到目標成為“聖人”,到底要從哪裡才可以逐步地向上跨。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