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述而第七 第34章-1

子疾病,子路請禱。子曰:「有諸?」
子路對曰:「有之;誄曰:『禱爾於上下神祗』」子曰:「丘之禱久矣。」

<白話>
孔子病得很重,子路禱告鬼神,請求保佑孔子病愈。後來孔子病情好轉了,問:「有禱告的事嗎?」

<文義>
1.「疾病」是重病。
2.「禱」向天地鬼神稟告事情有所請求,以祈福或祛病災的一種儀式。
3.「諸」,「之乎」兩個字的合音字。
  「有諸」就是「有之乎」,有禱請鬼神的事嗎?
「子路對曰:『有之。誄曰:禱爾于上下神祇。』」
4.「誄」應該是「讄」,《古論語》是「讄」,《說文》引用《論語》時也是「讄」字。
「誄」、「讄」,兩字讀音相同而意義不同。
「誄」,累舉死者在世時的事跡,評定死者的諡號。
「讄」,為在世的活人累敘功德,求福免罪。
孔子雖然重病,但仍在世,應該是生者的「讄」辭,而不是死者的「誄」辭,所以經文的「誄」字可能是誤用了。
5.「爾」,是語助詞,不可解釋為「你」,如果「爾」是你,那「禱爾」就是向神祇禱告你,學生直接稱呼老師為你,這是不恰當的。


<思惟提綱>
1.夫子對祈禱天地鬼神這件事的態度、看法是什麼樣的呢?
2.夫子為什麼對鬼神始終保持一種敬而遠之的態度呢?
3.學了本章後,您認為什麼才是吉凶禍福的根源,什麼才是祈禱的關鍵?
4.夫子之禱完全是在心上用功夫,而我們禱告的又是什麼呢?

<義理解釋> 10分10秒  講師:劉暢
一. 引用經文
1.《論語‧述而‧20》子不語:怪、力、亂、神。
2.《論語‧雍也‧20》:“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
3.《論語‧八佾‧13》:“獲罪於天,無所禱也。”
4.《說文解字》:“禱,告事求福也。”
《尚書》:“作之善,降之百福;作之不善,降之百殃。”
5.《論語‧述而‧22》:“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
6.《論語‧子罕‧5》:“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7.《太上感應篇》:“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8.《論語‧鄉黨‧3〜8》諸多章節可以看到,夫子是怎樣事事如禱的。
9.《孟子‧告子上篇》:「故苟得其養,無物不長;苟失其養,無物不消。孔子曰:『操則存,舍則亡;出入無時,莫知其鄉。』惟心之謂與!」




二. 重點摘記
(原文)
子疾病,子路請禱。子曰:“有諸?”子路對曰:“有之。《誄》曰:'禱爾於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禱久矣。”

(一)本文內涵
1.文義
(1)子疾病:“疾甚曰病”,也就是說,夫子得了重病。
(2)禱:是向天地鬼神禱告,以祈福或祛病災的一種儀式。
(3)誄:(有2種解釋)
-1:累舉死者生前的事蹟,以定其諡號。
-2:通於「讄」,是為活人累敘功德、求福免災。這兩個字(誄、讄)通用。
本章取後者「讄」的意思。

2.本章解釋
夫子病得很重,子路代夫子向天地鬼神祈禱,以求夫子的病快點好起來。夫子病好後,聽說這件事,就問子路:“有這件事嗎?”子路說:“有的。從前的誄文上說:'代你禱告於上下神祇。'”夫子說: “如果這樣說的話,我自己已經禱告很久了。”

(二)夫子的機會教育
這是夫子和弟子之間關於祈禱天地鬼神問題的一番問答。這番問答很有意思,有很多需要我們細細思惟,認真揣摩之處。
我們可能會想:夫子明明知道子路在他生病期間,做了一件事-代他祈禱天地鬼神,那他為什麼還要特別把這件事拿出來,再問一下子路呢?
夫子對代禱這件事一定有他自己的看法,才特別就此事來引導弟子的吧 。

(三)夫子對祈禱天地鬼神的態度和看法
夫子對祈禱天地鬼神這件事的態度、看法是什麼樣的呢?如果他贊同子路的做法,就沒必要再提出這件事兒;如果他不認同子路的做法,可為什麼還會說“丘之禱久矣”呢?他要教誡弟子的重點又在哪裡?

1.夫子對祈禱天地鬼神這件事的看法,在我們之前學過的《論語》的其他篇章中也有出現。比如:
《述而篇》:子不語怪、力、亂、神。
《雍也篇》: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
《八佾篇》:“獲罪於天,無所禱也。”

2.夫子較少提及鬼神
夫子對祈禱天地鬼神持有一貫的態度,就是非常謹慎,非常恭敬。但是每遇大事,夫子是必言天,又常言命,獨獨對於鬼神較少提及。

3.夫子對鬼神敬而遠之
夫子為什麼對鬼神保持敬而遠之的態度?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先了解什麼是祈禱。
(1)《說文解字》對“禱”的解釋:“告事求福也”。祈禱,是人們與上天溝通時,向其表達願望,祈求免禍降福的做法。過去的人都相信鬼神的存在,而且覺得鬼神靈通神意,於是就有人期待著鬼神給自己降福消災。夫子認為,人作善則自然感得天助、天佑。
(2)《尚書》:“作之善,降之百福;作之不善,降之百殃。”上天幫助的是那些順承天道的人。因此,夫子認為祈禱是建立在正義正向之上的。鬼神不能控制一個人的生命,人的命運走向還是取決於自己是否修身養德、行善積福。
(3)由此可見,夫子之所以說敬鬼神而遠之,目的在於提醒世人,對鬼神固然要敬,但是不能依賴。就像子路代禱這樣,如果僅僅想藉助外力改變命運,這是徒勞無益的。

4.夫子知命不待禱
(1)夫子認為,知命則不待禱。一個知天命的君子他是非常清楚,吉凶禍福都是由自己的德行決定的。
(2)夫子注重的是在日常生活中依禮而行,強調的是自己一直在正確的道路上認認真真的努力,是以行動向上下神祇禱告的。
(3)因此在遇到危難時,夫子才能從容鎮定,他才會特別篤定的說:“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4)就是因為他已經養成了秉持天理、奉行大道、時時為善的習慣,自然會得天助,自然就有祈禱的效果。

5.丘之禱久矣
(1)夫子之所以“丘之禱久矣”,就是基於他對祈禱的認識,“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禍與福並不固定,善惡的報應全在人自作自受,每個人都得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2)這個世界的法則就是:你播種什麼,就會收穫什麼。夫子對此有著非常確定的認識,因此他的一切言行舉止都依禮而行,惟義是從。
(3)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夫子是將自己的一生都用來禱告,而他也是希望   弟子們從向外求轉向向內求,看到什麼才是吉凶禍福的根源,什麼才是祈禱的關鍵。

(四)夫子是怎麼禱告的? 不禱之禱-事事如禱。
了解了夫子對祈禱天地鬼神這件事的態度、看法,我們再來看夫子自己平時是怎麼禱的?
1.夫子的禱告是不禱之禱。
2.李炳南老先生說:夫子平時言行純善,絕不違背天地神明,事事如禱。也就是說,日常行為合於天地神明,無愧于心,就是天天在禱告。
3.從《論語·鄉黨篇》就可以看到,夫子是怎樣事事如禱的。比如:
夫子經過國君位置時,臉色莊重,腳步輕快,說話的時候,好像中氣不足的樣子;提起衣服的下擺,上堂的時候恭敬謹慎,屏氣像不呼吸一樣;齋戒時、沐浴前,一定要準備好用布做的衣服;同時改變日常的飲食,遷移臥室;即使吃的是粗茶淡飯,也要每飯必祭;席不正,不坐,不是自己該坐的位置,不坐;吃飯、睡覺不說話。
4.夫子從平日生活的點點滴滴,一切時處,一舉一動,都恭敬小心,居處、飲食,都如同在齋戒祭祀一般。夫子說過:“操則存,舍則亡;出入無時,莫知其鄉。”意思就是:把握住就存在,放棄就失去;進出沒有一定的時候,也不知道它去向何方。孟子對夫子此言加了一句註釋“惟心之謂與”。夫子之禱完全是在心上用功夫,是在起心動念向上下神祇祈禱,而不是遇事臨時抱佛腳。

(五)對比自心深思反省
1.孔子自言平日敬畏天命,兢兢業業,唯恐違背自然規律而有罪於天地,所以無時無日不省察自心,悔過自省。夫子之禱完全是在心上用功夫。
2.對比我們自己,看似每天都非常忙碌,事業家庭、人情世故,我們在忙這些的時候,是以一種什麼樣的心態去面對呢?我們日常生活中會怎樣去祈禱?我們禱告的又是什麼呢?
3.有人跑到廟裡去求菩薩保佑自己升官發財,而不是想著怎麼造福一方百姓;有的人自己生意做的不好,不是想著怎麼更好的改善自己,而是祈求同行也沒有業績;有的人看到別人過得舒服點,就心生不滿,希望別人倒霉。試問:天天懷著這樣的心去祈求,最後會得到什麼樣的結果呢?這是值得我們自己去深思反省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