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憲問十四 第13章-2

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

<白話>
13-2 又說:「這個時代修學有成的人,就不必這樣了,見到利益時,能夠考慮道義;見到危險時,奮不顧身;長期貧窮也不忘平日的諾言,就算是完人了。」
 
<文義>(僅10-2)
1. 見利思義:遇見可取之利,要想一想此利是否合義,合則取,不合則不取。
2. 見危授命:遇見危難,義不可免,決不逃避,不惜交出生命,也要解危。。
3. 久要不忘平生之言:與人有約,永久信守,不論遇何境,決不忘平日所約之言。  

<思惟提綱>
1.孔子說明一個成人具備的條件之後,再說出一個次級的標準,是什麼?
2.為何孔子還要對子路說出一個次級的標準呢?
3.反觀自身,我能做到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

<義理解釋>  
一、引用資料
1.〈孔乙己〉: 是魯迅小說集《吶喊》中的一篇小說,孔乙己也是其中主角的名字。孔乙己是一個沒有考上秀才的讀書人,缺乏實際技能,淪落為小酒館裡人們嘲笑的對象,後來因為偷書而被打斷了腿,喪失做為一個人的尊嚴。小說暴露當時的一些社會問題──科舉制度製造了大量只懂鑽研紙堆,沒有實際謀生技能的讀書人。孔乙己這樣一個可笑又可悲的底層人物形象,也揭露了人與人之間的冷漠無情。

二、重點摘記
(原文)
10-1子路問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 ”
10-2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
                               
(一) 夫子再給子路成人的初級標準
1.接下來夫子給子路提出了一個小目標 ——成人的初級標準。
2.他說:“今之成人者,何必然? ”如今這個時代呀,可以稱為成人的倒也不必像上面的那樣,四德及禮樂修養兼備,能夠做到“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也可以算是一成人了。
3.夫子所處的時代,禮崩樂壞、世風日下、人才凋零,稍有成就,就會顯得與眾不同,所以成人的標準也就相應的降低一些。

(二) 初級的成人標準包含三個要素
1.“見利思義”看到有利可圖的時候,想一想是否符合義。義就是宜,看看這個利是不是合理、合情、合法;
2.“見危授命”遇到危難的時候,能否不惜生命也不逃避自己應該擔當的責任;
3.“ 久要不忘平生之言”,“ 久要 ”解作“ 舊約 ”,“ 平生 ”解作“ 平日 ”,平日和人有諾言,隔久不忘,能夠言行一致,說到的一定做到。這個三要素對應了義、忠、信三樣美德。

(三)反觀自己,成人的初級標準,我達到嗎?
1.子路是夫子的高徒之一,素以勇於實踐著稱。相信這初級標準對於他來說不是太難達到的目標。
2.可是對一般人來說,這初級標準實現起來也不是那麼簡單的。
3.可以反觀一下自己:
【見利思義】
利小的時候,見利思義似乎還不太難,如果有大利可圖就未必然了。舉個例子,假如有人出十塊錢讓我們幹點不義的小壞事,比如說排隊加塞兒,或是亂丟垃圾,我們會覺得這是對自己人格的侮辱;可是假如他出一百萬、一千萬的話,我們還會這麼想嗎?有沒有可能會覺得他是想用一種巧妙的方式資助自己一筆錢呢?
【臨危授命】
遇到危難時,自己能不惜生命的去負起責任嗎?或者退一步說,就是遇到些困難,需要多付出一些辛苦的時候,自己是樂意擔當呢,還是更願意使出三十六計中最狠的一計 ——走為上計呢?
【久要不忘平生之言】
再看第三個,那些許下的諾言,自己記住多少,實現了多少呢?而那些我們能夠記住的諾言,有多少是自己許給別人的,有多少是別人許給自己呢?是前者多呢,還是後者多呢?如果後者居多的話,自己會不會因為別人未實現諾言而心生怨恨呢?一路想下來,感覺真的不可因為是初級的標準而等閒視之!這正是自己要著力用功之處。必須以師友為依托,以正確的見解為武器,痛改習氣,才能逐漸做到。
 
(四)結攝
1.小結一下,成人的標準有初中高三個等級,體現了儒家依次第修學、按次第施教的特質。
2.成人不但德藝雙馨,而且智勇雙全,是全才。自古及今,孔門心法培養出的成人、全才層出不窮,撐持起中華文明鐵的脊梁。
3.如果見到有「孔乙己」式的人物,當知這不是儒學之過,乃是學人之失。
4.我們應當有文化的自覺、文化的自信,要懷揣著這份自覺與自信,實踐儒學,學做成人!

2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依據授受兩相依原則。即,授必有受者,受亦必有授者。如授課老師必有受課學生,反之亦然。諸葛孔明受命於敗軍之際,劉備是授命者。既然受命是接受命令,授命就應該是授予命令。即,見危授命,見危受命,見危致命三者,以見危授命最難,致命最易。因為,致命只關乎一個人生命,授命與受命,關乎着卻是千萬人生命。

匿名 提到...

以前沒想到,其實論語中,就到處可見授受例子。如湯舉伊尹,舜舉皋陶,管仲相桓公,仲叔圉治賓客,孔子學生當官等。那一個不是授受?那一個不是授予命令及接受命令?又那一個獻出生命?後世的孫權授命陸遜,不是關乎千萬人生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