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雍也第六 第14章

子曰:「不有祝鮀(ㄊㄨㄛˊ)之佞,而有宋朝(ㄓㄠ)之美,難乎免於今之世矣。」

<白話>

孔子說:「如果沒有祝鮀的好口才,以及宋朝的俊美外貌,就很難避免遭遇到禍患。(很難立足於世!)」

<文義>
1.祝鮀之佞:祝,管宗廟的官。鮀音ㄊㄨㄛˊ,衛國大夫,字子魚。祝鮀以佞口獲寵於靈公。
2.宋朝:宋國公子,名朝(ㄓㄠ),美男子,投奔衛國,靈公夫人南子寵之。
3.難乎免於今之世:
(1)猶言現在的禍害,所以難免了。
(2)按舊說「難乎免於今之世」一句,均解為難容於今世。
(3)皇疏及朱注,均以為唯佞與美,可得寵幸;否則均不得容其身的意思。
(4)難免何事,未說明,含意是不能立足於今世。此諷當時衛國不能用賢能。
4.本章是孔子惡時民濁亂,唯佞色是尚。忠正之人,不容其身。故發難乎之談。將以激亂俗,亦欲發明君子全身遠害也。」

<思惟題綱>
1.孔子說如果沒有具足什麼條件,很難在官場上避免掉禍害?
2.從孔子的感嘆,可以知道當時官場上,崇尚的是什麼樣的人才?
3.「口才好」和「貌美」是人人歡喜的、想要的,我如何善用呢?
4.當我挑選合作火伴或舉薦人才時,我會只注重口才和外表嗎?什麼才是最重要的條件?

<義理解釋>
一、引用經文及參考資料
1. 劉寶楠 初生於1791年,字楚楨,號念樓,江蘇省寶應縣人。清朝官員、揚州學派人物。與劉文淇並稱「二劉」,有子劉恭冕。與劉台拱、劉恭冕並稱「寶應劉氏三世」。
2. 楊伯峻(1909年-1992年),原名楊德崇,湖南長沙人,語言學家。中國共産黨黨員。楊伯峻在古漢語語法和虛詞研究以及中文古籍整理和譯註等方面貢獻卓著。
3.南懷瑾(1918年3月18日-2012年9月29日)生於中國浙江樂清縣,文化學者。南懷瑾於浙江國術館國術訓練員專修班畢業,中央軍校政治研究班畢業,金陵大學研究院社會福利系肄業。1949年隨中華民國政府遷至台灣,受邀在多所大學、機關、社會團體講學,後曾旅居美國、香港等地。其論著的主要方向包括儒家、道家、佛教等領域,其生平致力於傳播中國傳統哲學.
4.錢穆(1895年7月30日-1990年8月30日)原名恩鑅,字賓四,江蘇無錫人,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院士,歷史學家,儒學學者,教育家,香港新亞書院及新亞中學創校人。與呂思勉、陳垣、陳寅恪並稱為嚴耕望所評選的「現代四大史學家」。
5.《論語‧憲問‧20》子言衛靈公之無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喪?」孔子曰:「仲叔圉治賓客,祝鮀治宗廟,王孫賈治軍旅。夫如是,奚其喪?」
6.《論語‧公冶長‧5》︰「雍也仁而不佞。」「不知其仁,焉用佞?」
7.《論語‧先進‧24》子路使子羔為費宰。子曰:「賊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讀書,然後為學?」︰子曰:「是故惡夫佞者。」
8.《論語‧雍也‧12》︰「行不由徑;非公事,未嘗至於偃之室也。」

二、重點摘記
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難乎免於今之世矣。」
1.本章有兩種解釋
(1)如果沒有祝鮀的佞口和宋朝的美色,就難免在如今的世上遭遇到禍患。佞,就是巧諂高材,說一個人雖然有好口才,但是出自諂媚的用心來講話。朱熹認同這樣的理解,認為不佞不美,就會亂世不容。
(2)如果只具有宋朝的美色,而不具備祝鮀的佞口,就會受害,難乎免於今之世了。劉寶楠、楊伯峻、南懷瑾和錢穆先生都認同這樣的說法。

2.認識本章兩個人物︰祝鮀、宋朝
(1)祝鮀︰衛國大夫,口才很好,深受衛靈公的寵幸。
(2)宋朝︰宋國公子,是個美男子,傳說與衛靈公的夫人南子有染。
《論語‧憲問‧20》夫子說衛靈公無道,康子就問他,如果他無道為何還沒有滅亡呢?孔子說因為有仲叔圉在幫他治賓客,王孫賈在幫他治軍旅,還有祝鮀在幫助他治理宗廟。祝鮀,就是和這一章所講的祝鮀。那夫子曾經讚揚過他能治理宗廟,可見夫子也認可祝鮀是很有才能的,認為他在衛國算得上是獨擋一面的人物。祝鮀還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口才好。

3.祝鮀口才好的實例
(1)在魯定公時期,周天子想要會盟天下的諸侯,但是會盟這種事,想要達到所有諸侯國都高興的結果,是非常困難的,過程當中往往有很多的怨言和爭執,所以衛靈公就讓祝鮀和他一起去,想要憑藉他的口才,來應付一些緊急突發的狀況。
(2)果然發生事了,會盟要排定各國的次序,衛國知道蔡國排到自己的前面,因為蔡國的始祖蔡叔是衛國的始祖康叔的哥哥,衛國就很不服氣。
(3)為了爭取自己能排前面,祝鮀就施展了口才,他詳細地陳述周朝開國時期,周公協助天子分封諸侯的一系列的情況,最後得出結論說,排序並不是按照年齡大小,而是要根據德行的高低。現在諸侯國會盟就是想要恢復文王武王的大道,衛國康叔有賢德遠遠的超過了亂國的蔡叔,把衛國排在蔡國的後面,是不符合我大周朝注重德行的本意的。
(4)結果,他這一大段論述,真的改變了排列的次序,衛國排到蔡國的前面。由此可見,祝鮀的口才是多麼得厲害。

4.好口才和佞的差別
(1)佞也是要有好口才,要能言善辯,但是呢他將口才用在不好的地方,比如說諂媚逢迎他人,讓自己得到更多的利益。這個佞,就是雖然有好口才,但是用心虛偽。
(2)好口才的背後,是有忠信的本質發心的。

5.從政者要有好口才,更要有忠信的本質
(1)《論語‧公冶長‧5》弟子跟孔子說“雍也仁而不佞。”可見在當時一般人,甚至孔門的弟子都認為搞政治的人,一定要具備口才的,能言善辯,非常重要。可是夫子卻不認同,說:“不知其仁,焉用佞?”可見夫子雖然教授言語科,也講究要有好口才,但是對忠信的本質呢卻更為看重。
(2)仁德的的仁,才是考量政治人才最根本的東西。對於巧言令色,依靠著伶牙俐齒,和別人辯論混淆是非的人,是十分的不屑的。

6.夫子討厭佞口,因為巧言亂德
(1)《論語‧先進‧24》子路讓子羔去費宰當縣長,夫子認為子羔的學問不夠成熟,讓他當官是害他,就不建議他去。而子路卻說費宰有人民、有社稷,子羔在治民和社稷這些事上練習就是學習,何必一定要讀書才算學習呢?孔子這時候就說子路是「惡夫佞者」。
(2)在夫子的心中,從事政治必須要有足夠廣泛的學習,才能辦理好有利人民的事。假如學問不夠,邊做邊學,實際上就是在拿人民做實驗了,一定是有害於人民的,反過來也會讓自己受害。
(3)子路卻把這個事,從反面說的好像很有道理,這就容易導致子羔如果分不清這其中微細的差別,按照子路的話去做,就是害人害己呀。
(4)夫子為什麼這麼討厭佞口呢?因為佞口巧言最可怕的就是導致亂德的結果。巧言亂德,令人喪其所守。
(5)子路和別人爭辯也有作惡夫佞者的時候,所以佞這個毛病,應該是我們一般人經常發作的大毛病。

7.反問自己是否會以佞口和美色取人
(1)我們要反問一下自己,生活中我們是否也以佞口和美色取悅於人了呢?當我們這樣做的時候,就是混亂了別人的是非標準,就會引發聖者的無限擔憂了。
(2)好的口才如果沒有忠信的發心就是佞,不真實的考量對方的利益,把無理的說成是有理的,就是佞。很多時候別人犯了錯誤,我們為了不想得罪人,就故意說一些讓別人高興的話,也不顧及這些話對對方是有利還是有害,我們就希望聽到我們說話的人喜歡和接受我們,這種心態就是不好的事。
(3)損者三友當中的友便佞,指的就是這種人,就是惡友。惡友如毒樹,因為惡友混淆是非的標準,和他們交往的時候,我們會不知不覺就中了毒,成了思想的殘疾。依照著殘疾的思想做事,我們自然就會處處碰壁、到處受苦,所以一些非常隨意的誇獎,僅僅是希望得到聽者的喜歡,或者透由聽者的喜歡來博得一些名譽和利益,這是非常不好的事。無論我們有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但我們都知道為他人所喜愛,那他人的力量就容易被我們所運用。

8.以佞口和美色取人,可恥也。
 (1)美麗的語言,到底是出自忠心還是佞口,需要仔細的辨別區分的。朋友之間是這樣,君臣之間,上下級之間就更要仔細了,因為作為給君主或者是主管提供治理天下決策性意見的大臣或者下屬呢,如果只想著自己的言語是否能受寵於君主,然後置天下國家的利益不顧,造成的危害和損失那就更大啦。
(2)王安石說“處臣之盛位,而不能正其君,是可羞也。”所以坐在任何一個位置上,不能夠以忠正之心出口講話,這是羞恥的事。即便你說的話只是圖別人說自己個好,那也是發自於名利之心。
(3)不顧自己的語言對別人生命真實苦樂的影響,只想讓別人喜歡接受自己,這就是對朋友對親人不負責任的佞人之舉了。這樣的人一次兩次、一年兩年我們或許辨別不清楚,但是十年二十年下來,人人心裡頭有桿秤,仔細一稱,自然就知道這個人的真假和好壞。所以要小心,自己不可以以佞口和美色取人。

9.注重口才和外表的過患
(1)人才或者朋友的選擇,如果只注重口才和外表就麻煩了,賢德之人就很難被人發現。
(2)再想想前面學到的子游考量人才的標準:第一條,行不由徑;第二條,非公事,未嘗至於偃之室也。(《論語•雍也•12》)所以,我們能否活在一個不是遍佈佞口小人的圈子裡,能否交到真正的朋友,還在於我們自己的德行和操守,在於我們自己是否有能力去辨別,是否有胸懷去接納。
(3)在生活中,我們是否能正確地認識到別人身上的優點?不用說和朋友交往,就是夫妻相處,我們是否也只是一味地只想要讓對方取悅自己呢?用這樣的心態來治理家庭,家庭哪能不出問題呢?我的老師說過,別人害不了我們,害我們的都是我們自己。
(4)人為什麼喜歡佞口和美色?因為忠言逆耳不好聽;而美色和佞口呢,好聽好看!儘管我們不願意承認這一點,但是我們大多數人就是以這樣的凡情感官和別人交往的,喜歡巧言令色。看問題只看表面的態度和語言,這種膚淺最終只會導致我們自己傷痕累累。

10.我們要學會注重本質不是佞口美色
(2)實際上和我們真正交往的,不是那些透過重重包裹的一個外在形象,而是一個在種種價值觀的建構下的靈魂,是一顆顆的真心。我們要學會看本質不看形式。學會注重道德而不是佞口美色,只有看得深入才不容易被形式所迷惑。這也是我們應該學會的真正的辨別人、識人的能力。
(3)真正有智慧的人和別人相處,一定能夠正確的聽從別人的意見,一定不會忘失人生就是要相互學習共同增上。

11.結論
讀這一章,重點不在於祝鮀和宋朝究竟是怎樣的人,而在於佞、色,它和忠信本質的差別區分。一個統治者好色不好德的錯誤傾向,就會導致忠信的缺失,造成國家社會的亂象。同樣的,如果一個人好色不好德,那麼就導致自己生活混亂,讓自己受害,讓自己的家庭遭殃。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