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雍也第六 第23章

子曰:「觚(ㄍㄨ)不觚,觚哉!觚哉!」

<白話>
孔子說:「觚不像個觚了,這還算是個觚嗎?這還算是個觚嗎?」

<文義>
1.觚:音「ㄍㄨ」,或曰酒器,或曰木簡,皆器之有棱者也。古代的盛酒器具,上圓下方,有八個稜角,容量約二升。
2.不觚:不像個觚。比喻名實不符或不合禮制。
3.朱熹《四書集注》:程子曰:「觚而失其形制,則非觚也。舉一器,而天下之物莫不皆然。故君而失其君之道,則為不君;臣而失其臣之職,則為虛位。」范氏曰:「人而不仁則非人,國而不治則不國矣。」

<思惟題綱>
1.本章子曰,有如作詩,其蘊含什麼意思?
2.觚是酒器,夫子說它不像該有的造型了!其實夫子是「指桑罵槐」!請問夫子慨嘆的是什麼?
3.回扣八佾篇的前兩章--三家大夫違禮之舉,你可以體會出夫子內心深切的渴盼與期許嗎?
4.想想我自己,在這樣的時代,「我是觚就是觚」容易嗎?我能守住我的位?盡我的本份,我能依禮而行嗎?

<義理解釋>  /  講師:黃珠釵15'08"
一、引用經文 1.《論語‧八佾‧1》: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2.《論語‧八佾‧2》:三家者以雍徹。子曰:「相維辟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
3.《論語‧顏淵‧11》:「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4.《論語‧雍也‧26》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
5.《論語‧子罕‧1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二、重點摘記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一)“觚”
1.“觚”泛指兩種物品
(1)盛酒的器具,稱之謂酒器。那是三代以來一直有的,在周朝以後就沒有了。
(2)書籍,就是木簡,寫字的工具。那是秦漢的時候,秦朝跟漢朝的時候有過。
2.容量二升“觚”的用意
(1)本章的“觚”是第一種物品,就是酒器。孔子指的是周朝在祭祀用的酒器。
(2)這個觚,容納酒的量只有二升。容納三升的叫做觶;容納四升的叫做觥,容納五升的叫做角。
(3)他們特別用了二升、三升、四升跟五升,就是從觚到觶到觥到角,他們的目的就是希望人們飲酒千萬不要過量,你拿哪一種器具,就代表你只能夠喝到那個容量而已,不能夠過量。
(4)用什麼酒器來喝,該定的容量是多少,他們是因為這樣而製造了這器皿,希望大家不要過量,飲酒不要過量。

(二)夫子為何感嘆“觚不觚,觚哉!觚哉!”
1.他發現很多人並不受這個制約,雖然手上拿的是這個觚,可是飲酒量未必能夠做到少,就是飲酒量變少,變在二升以內,並沒有這樣。
2.觚,是有棱有角的,可是後來,觚這個酒器已經不像原製作的時候有棱有角了,都被磨平了!
3.從外相來看,從實質的內涵來看,孔子都感嘆:這個觚啊,已經不是原來的觚了!所以他說“觚不觚”!
4.人們的飲酒量未必能夠有節制,都在二升內,可是手上卻拿著這個觚。孔子就感嘆地說,觚已經不是觚了“觚不觚”,你還能夠說它是觚嗎?“觚哉!觚哉!”,這是孔子當年的感嘆。

(三)夫子的感嘆弦外之意
1.當年很多人,大夫不在大夫的位置上,而用國君的禮--八佾舞於庭或者雍徹,就是三家(季氏、叔孫氏、孟氏)以雍徹,那個都不是大夫所該做的。
2.那時候,很多人都很感嘆說,太多太多不守自己的位置,不能夠安住在自己的位置,不能夠守住自己的本份,不能夠依照該有的禮來跟人互動。
3.所謂的「父不父,子不子,君不君,臣不臣。」意味著什麼呢?就是他們不能安住其位,在他的位置上做他該做的事情,不能夠守其本份,不能夠依照著其該有的這個位置上的禮來跟人家互動。
4.「不安其位,不守其份,不循其禮」,這樣的一種狀況,就是觚不觚,觚不觚。
5.想一想,當年的孔子在講這句話的時候,應該是非常非常地感嘆,就連外表的禮也沒有了,連內在的仁道也沒有了!這些都是根源於不安其位,不守其份而來的。

(四)我是個觚嗎?還是不是?
1.“觚不觚,觚哉!觚哉!”你個人覺得你是個觚嗎?在這樣的一個時代,我能夠守住我的位,盡我的本份,然後依著我該有的禮,來跟每一個我周遭的親友互動嗎?這是我們可以去思考的。
2.“我們是個觚嗎?還是不是個觚?”外在的禮,還有內在的仁德,還有我安住我的位,盡我的本份嗎?大家可以想一想。

(五)觚是觚的行相•觚不是觚的行相
(講師以自身為例,說明之。)
1.觚是觚的行相
(1)做到了,觚是觚
就像我今天要來跟大家分享,那我有一個位就是--我是蘭若平台的講師,那我該做什麼呢?我該有的本份是什麼呢?我的位是這樣嗎?我的本份是什麼呢?就是我今天要來講課,我應該認真準備,我應該了解--它怎麼念,義理的研討怎麼做,那我的生命中,曾經有這樣的實踐的內涵嗎?如果我做到了這些,而且很認真地去思考,文義是什麼?它背後的義理是什麼?我自己生命的實踐經驗跟它相彷彿的又是什麼?那我就是做到了“觚是觚”。
(2)也許做不好,但我很努力
我很努力,也許我做得不好,我的口才也沒有很流利,但是我很努力,我走在剛剛講的道上,我在透過每一個境界,我不斷地去變。

2.觚不是觚的行相
(1)不努力,隨便應付
我就想說很累、很辛苦,又不是只有這件工作,那我就隨便講一講,到時候呢,就請大家你發言、我發言這樣子,就是我不備課,不努力,而且不跟自己的生命去做結合。你說我這樣子的講課,之前都不努力,這樣就叫做什麼?就是這裡的觚不觚。
(2)我講師不像講師,觚哉觚哉,我還算什麼講師呢?

3.承擔要到位“觚是觚”,承擔是變改生命
我是要透過講師,去變改我的一些不好的地方,然後,讓我的生命到達某一個理想、某一個目標。所以我覺得這一章跟前面那一章,能夠互相呼應地去反省我們自己,看我們自己的狀況,那是非常好的。

 (六)學習本章之後的省思
1.聽完這一章以後,可以想:我到底,觚是觚嗎?還是我觚不是觚。
觚是觚,跟觚不觚,它到底有什麼差別?
2.參與背誦的我,“觚是觚”嗎?
比如說,各位是蘭若平台的參加背誦的學員,對於這個角色,你有沒有安其位?有沒有守其本份?有沒有依循其禮?如果你都做到了,外表也像,就是該上線的時候你就上線,那上線的時候,你有思考的時候,你今天要很認真地讀,認真地誦讀,認真地去了解它的文字的解釋,認真地去了解文字解釋背後的內涵。

(七)“觚是觚”延伸運用
1.為什麼孔子這樣說?孔子當時的時代是怎樣?下面有一章(《論語‧雍也‧26》),孔子去見南子,你可以了解一下,孔子為什麼要去見?子路為什麼要生氣?我們除了字面上的意義以外,背後的意涵我們也能夠去了解,去包容。不要光以自己的意見為主導。那你這樣子,就是觚是觚。你就守其位,永遠安住在你的位置上。
2.你也許是個母親,你有沒有善盡母親的職責?也許你是人家的丈夫,你有沒有善盡丈夫的職責?你是觚是觚呢?還是觚不觚這樣子?
3.我們再去想,如果今天我們,我現在換了個位置,我是個學員,那我學員該準備的又是什麼?我們常常在互換中,在不同的位置上,去長大,去學習。
4.它重點都不是你在什麼位,而是你是否尊重你現在的因緣條件,在這個位,做好這個位的工作,守好這個位的本份,然後照著這個位的禮去走,那就對了,我們這個大同世界就會到達。

(八)孔老夫子內心有無限的期待
1.孔老夫子當年的“觚不觚,觚哉!觚哉!”尤其講到“觚哉!觚哉!”的時候,他應該內心有無限的期待,期待於世人能夠做的,他內心應該有很多的很多的鼓勵跟希望大家再怎麼努力,再去變的地方。
2.他應該不是只是怨嘆而已,應該是覺得這個時代,這樣子的變,這樣子的變,但是真正要守住的是什麼呢?我覺得這是很重要的。
3.孔子很厲害的地方,他常常會藉由一個外在的事物,來警惕世人該怎麼做。他就藉由這樣的一個棱角已經被磨平的酒器,來說出外面的行相是怎樣,然後再帶著我們去看到他內在的內涵又是怎樣。
5.就像我最喜歡的一句話,子在川上,孔子在河流上,他就講“逝者如斯,不捨晝夜。”(《論語‧子罕‧16》)
6.夫子很擅長用各種不同的器具來顯示出當年我們必須要改的地方。

(九)勸勉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示,也希望我們不斷地改變我們自己的人生,讓它越來越美好。最後終至於什麼呢?至於道,就是我們最高的理想跟目標。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