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雍也第六 第7章

季氏使閔子騫為費宰,閔子曰:「善為我辭焉!如有復我者,則吾必在汶上矣!」

<白話>
季孫氏想請閔子騫擔任費邑的長官。閔子騫對派來的人說:「請妥善的為我辭謝這項職務吧!如果再為此事來找我,那我已經離開到汶水北邊了(齊國)。 」

<文義>
1.季氏:不知是季桓子或季康子。當時魯國公室衰弱,以季氏為首的三桓強盛(季孫氏、孟孫氏、叔孫氏),尤其季氏位高權重,是當時魯國的權臣。
2.閔子騫:閔損(前536年-前487年),字子騫,魯國人。《二十四孝》中單衣順母的主角。後人改編成戲劇《蘆花記》。子騫為人寡言穩重,很少開口,但一開口,言詞非常中肯。孔子評價:「夫人不言,言必有中。」孔門十哲之一,列在德行科。德行科 : 顏淵 、閔子騫 、 冉伯牛、冉雍(仲弓)。
3.費宰︰「費」,音閉,為魯君給季氏的封地(采邑),即今山東省費縣。「宰」,邑長,猶今縣長。
4.為我辭焉:「辭」,推辭掉。「焉」,代名詞,指邑宰的職務。
5.復我者:「復」,再。言再來召我。
6.汶上:「汶」,河水名,在齊南魯北邊境。「上」,河的陽,指汶河的北邊,就是齊國。
7.蕅益大師《論語點睛》:「有志氣,有節操。」

<思惟題綱>
1.你對閔子騫的認識有多少?請說說。
2.季康子為何要網羅閔子騫去「費」地做邑長,猶今縣長?
3.閔子騫為何拒絕季康子的聘用?他如何拒絕?
4.從本章,你可以學到什麼?

<義理解釋>
一、引用經文及參考資料
1.孔安國注:「費,季氏邑。季氏不臣,而其邑宰數叛,聞閔子騫賢,故欲用之。閔子不欲為季氏宰,語使者曰,善為我作辭說,令不復召我也。復我者,重來召我也。去之汶水上,欲北如齊也。」
(孔安國為孔子第十一世孫,學識淵博,《史記》作者司馬遷曾請教於他。後世尊其為先儒。晚年著有《論語訓解》、《古文孝經傳》、《孔子家語》等書,成為古文尚書學派的開創者。)
2.《二十四孝•蘆衣順母》:「母在一子單,母去三子寒。」
3.《論語•先進•4》子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間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4.《論語•學而•2》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5.《史記•仲尼弟子傳》:「閔損不仕大夫,不食汙君之祿。」

二、重點摘記
1.原文解釋
季康子想請閔子騫來擔任費邑這個地方的長官。閔子騫向前來的人說:請您好好的幫我辭去這項職務,如果再為了這件事情來找我,我一定會離開魯國,來到汶水北邊的齊國去。

2.孔安國先生的注解
(1)“費”,季氏邑,就是季氏家族的一個管轄區,叫費邑。“宰”,家宰。
(2)“季氏不臣,而其邑宰數叛。聞閔子騫賢,故欲用之”。為什麼季康子想要用閔子騫呢?我們來看一下背景:季氏不臣,而其邑宰數叛。“季氏不臣”,他淩駕于魯君之上,目無國君,不像一個臣子,他專權控制了整個魯國的經濟、軍事、政治。那當然有樣學樣了,下面的人、臣子,也學他不臣。所以,費邑這個地方的家臣常常叛亂。只要一叛亂就換人,叛亂就換人,換到最後,季康子實在沒辦法,只好去找具有賢德的閔子騫來幫忙。

3.閔子騫
(1)閔子騫是孔門四科裡的德行科,非常孝順。
(2)閔子騫在年幼的時候,母親過世,父親又再續弦,生了兩個孩子,但是後母待他並不好。冬天做棉襖,她給親生的孩子用棉花來做,卻用不會保暖的蘆花給閔子騫做。父親發現實情之後,非常生氣,想要休妻。但是閔子騫卻為後母說情:「母在一子單,母去三子寒。」閔子騫自己還吃苦呢,竟然就站在兩個弟弟的立場,代他們著想。因為他很清楚,這些年來母親不在身邊的辛苦。所以,他不忍心兩個弟弟未來也跟他一樣,吃這種苦頭,所以他選擇寬恕後母,換來一家的和樂。
(3)《先進•4》,子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間于其父母昆弟之言。」連旁人都看不過去,後母這樣虐待他,也看不過去,他兩個兄弟吃好的、穿暖的,和閔子騫的待遇差別這麼大。但是,這些話始終都沒有影響他孝順父母,代兄弟著想的這樣的一個善行跟決心。

4.季康子為何要網羅閔子騫來做家宰
(1)季康子的德行並不好,但是他很清楚,一定要網羅孝順的閔子騫來做家宰。他一定不會叛亂,為什麼呢?因為古人說「忠臣出於孝子之門」
(2)《學而•2》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3)孝順的閔子騫,連後母這樣對待他,他都不記恨,內心也不犯嘀咕,更不會想要去報復。那這的孝子,怎麼會去犯上作亂呢?所以,選他,肯定不會叛亂的。可是他萬萬沒想到,這個孝子的內心還是有一把尺的。孝順的閔子騫,他怎麼會去為這種會犯上作亂的季氏來服務呢?

5.閔子騫為何拒絕季康子的聘任
(1)在《史記•仲尼弟子傳》說到:「閔損不仕大夫,不食汙君之祿。」我想指的應該就是這件事情吧。閔子騫,他是不會為季康子這種不賢不仁、違禮的人服務,不願和他同流合污。我們知道閔子騫的德行,他凡事都是為人著想,他怎麼會去為這一種凡事只為自己著想的季氏,為了自己的權利、領導權,或者為了利益而把別人踐踏在腳下,甚至做出種種違禮的季康子來服務呢?
(2)閔子騫其實他曾經出任,在費邑擔任過費宰,就是在孔子在魯國做大司寇的時候,也就是魯國的宰相。那時候,閔子騫在這邊算是一個大夫,跟季氏是平起平坐的,等於是受魯國國君的任命,也是孔子所承許的,也是為魯國服務,而不是只是為季康子,這樣的一個亂臣來服務。

6.孔門師弟出不出仕,內心有一把尺
從這邊我們也可以看到,在孔門師弟的心裡面,到底出不出仕,內心是有一把尺的。是以這件事情到底符不符這個義,如果是不義的,那當然就不會去接受。這邊閔子騫給我們的一個很好的典範。

7.善為我辭焉!如有複我者,則吾必在汶上矣。
(1)「善為我辭焉!」這幾個字非常美,到底怎麼樣善為我辭焉呢?可能會說:「啊!不好意思,我實在是能力不夠。」或者是說:「啊!不好意思,我可能家裡有什麼樣狀況,或者身體不好。」等等。總而言之,就是非常委婉的去拒絕別人,雖然內心裡面是不認同。
(2)既然不上任也就算了,為什麼要逃到這個汶水北邊,北邊的汶水上面去呢?汶水是在齊國跟魯國之間的一條河,就是這個汶水之北呢,那個地方等於是三不管地帶,魯國不太管,齊國也管不到。所以,跑到那個地方,等於是沒有人管。各位試想,如果他婉拒了他,但是閔子騫還住在魯國的話,季康子會想我請你來做官,你不出來,不就很明白的給我難堪嗎?那說不定季康子就會做出一些不利閔子騫的事情,所以閔子騫很有智慧,他就避開,用到了這個汶水。這個汶水,等於就是魯國管不到,當然季氏也管不到,這算是一種非常明哲保身的方法,非常有智慧。

8.本章的學習
(1)進退取捨的標準—“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我們從這一章,我們看得到閔子騫,他不但有非常孝順,有德行。更重要的是,他知道在進退的時候,是依什麼標準來作取捨,是非常有智慧的。
(2)孝順是社會安定的基礎、是領導選才的第一優選
那當然我們也透過這一章,我們學習到,連季康子都知道要去延請孝子閔子騫來出仕,才能夠維持國內的安定。所以我們知道,當我們把這個孝順的德培養起來的時候,它就是社會安定的一個重要基礎,也更是未來領導選才的第一個優選,因為能夠讓他安心嘛。

總結 :
古來「良禽擇木而棲,忠臣擇主而仕」,故閔氏不仕權勢大夫之門,不貪污君之祿,所以堅決辭謝。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