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雍也第六 第19章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ㄩˋ)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白話>
孔子說:「中等資質的人,可以和他講上等的道;資質在中等以下的人,不和他講上等的道。」

<文義>
1.「中人」:資質中等的人
2.「語」:音「ㄩˋ」,告也。言教人者當隨其高下而告語之。則其言易入而無躐等之弊也。
3.「上」:較高的學問或道理。
4.「語上」:教上等之道,或,教導之進入上等。
5.李炳南《論語講要》:人之智力不平等,皇邢二疏皆先概分上中下三品,每品又分上中下,合為九品。此由粗分,若細分則品級更多。上上之人是聖人,生而知之者。下下之人是愚人,學習能力最下,一竅不通。陽貨篇子曰:「惟上智與下愚不移。」此下愚之人,非普通教育可以教化者。上上下下之間,皆是中人。施教中人須依差等,循循誘進。

<思惟題綱>
1.為什麼對於中等以上的人,可以講上等的道;對於中等以下的人,不可以講上等的道呢?
2.你覺得自己是上中下哪一等的人?你判斷的依據是什麼呢?
3.學習了這一章,在儒家文化的學習和推廣上,對你有什麼啟發嗎?

<義理解釋>

一、引用經文及資料
1.《論語‧為政‧18》:子張學干祿。
2.《中庸‧第17章》:「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
3.《論語‧述而‧15》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4.《論語‧雍也‧9》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 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5.《中庸‧第27章》:「大哉,聖人之道!洋洋乎發育萬物,峻極于天。」
6.《中庸‧第26章》:「博厚,所以載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無疆。」

二、重點摘記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1.本章義理總說
學道的人,其基礎有上、中、下之分,而所學的道的內涵,也有上、中、下之分。孔子一向因材施教,所以他說:「對於中等以上的人,可以講上等的道;對於中等以下的人,不可以講上等的道。」就好比說,對於中學生或者大學生可以講講哲學,而對於小學生不必講哲學,講講小故事就可以了。

2.學儒的利益:上、中、下利益
要想區分學者的上、中、下,應該先區分儒學的上、中、下利益。
學習儒學能夠帶給人們的利益:
(1)下等的利益-物質性的利益
下等的利益是什麼?是物質性的利益。
《論語》有一段,子張學干祿,這是講可以當官得到俸祿。(《論語‧為政‧18》)
《中庸》說,「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這裡談到的地位、俸祿、
名譽、長壽,都是物質層面的利益。(《中庸‧第17章》)
(2)上等的利益-自在的心境
上等的利益是什麼?是指不受物質條件的影響,那種寬容博大、無所掛礙的自在境界。如:
※孔子「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論語‧述而‧15》
※顏回「簞食瓢飲不改其樂。」(《論語‧雍也‧9》)
※《中庸》形容聖人的境界:「大哉!聖人之道!洋洋乎,發育萬物,峻極於天。」以及「博厚
配地,高明配天,悠久無疆。」
(3)中等利益
界於上下兩者之間的,當然就是中等利益。
下等的利益不能涵蓋中上的利益,但中上利益可以涵蓋下等的利益,要獲得的利益不同,要下的功夫
自然也有深淺、難易的差別。

3.學習者有三種根器:上、中、下
只求下等利益的人,就是下等根器的人,他們心量比較小;只求中等利益的人,就是中等根器的人;
志在聖賢,當然就是上等根器的人,心量最大。

4.中人以上可以語上
為什麼會對中人以上可以語上呢?因為他們心量比較大,聽到了成聖成賢的道理,不僅不會怯弱,反
而覺得那才是我要的,人活著就是要這樣,這樣才值得,於是就能不怕困難,踴躍學習,必將得到上
等,或者中上等的利益。

5. 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
為什麼對於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呢?因為他們目前的心量比較狹小,如果聽到要學那麼多,就被嚇住了,於是乾脆就不學了,不僅上等利益得不到,連下等利益也失去了。

6.因材施教的理由
儘管人人都可以為堯舜,而且聖人出世,就是希望是人人都成為堯舜,但是由於眾生的心量不同,所
以因材施教,給於深淺不同的引導,使得學者們各得其所,都能在他們現有的基礎上向上一步。

7.本章對我們的啟發
(1)學習儒學,有開闊的選擇空間
第一點啟發是,學習儒學的目的,有很開闊的選擇空間。比如聖賢,也許我還不敢奢望,但是父慈
子孝,兄友弟恭的和樂家庭要不要?要。團結互助,誠信友善的人際關係要不要?要。工作順利,事
業有成,要不要?要。而學習儒家的智慧正可以幫助我們得到這些好處。
(2)弘揚儒學,立足於解決問題
第二點啟發是,在當前這個注重物質的時代弘揚儒學,不能把調子定得太高,因為曲高則和寡,難免
有人說你脫離實際,所以一定要立足於解決實際問題,特別是化解現實生活當中的困擾。
(3)學儒志在聖賢,才是真智慧
第三點啟發是,我們每個人也面臨諸多實際問題,實際問題不是不需要解決,但是畢竟儒學能夠帶給
我們的利益遠遠不至於此,而是能夠帶來更高遠的利益,就像一塊鑽石,可以拿去換一個饅頭,來填
飽肚子,但它的價值又何至於此。所以聰明的人,應該希聖希賢,這才是真智慧。不過這一條是拿來
要求自己的,不是去要求別人的;對於別人,真應該像孔子「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
不可以語上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