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雍也第六 第21章

子曰:「知者樂(ㄧㄠˋ)水,仁者樂(ㄧㄠˋ)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ㄌㄜˋ),仁者壽。」

<白話>

孔子說 : 「智者喜歡水,仁者喜歡山;智者好動,仁者好靜;智者快樂 , 仁者活得久。」

(明智的人喜歡水,仁厚的人喜歡山;明智的人靈活,仁厚的人安靜;明智的人快樂,仁厚的人長壽。)

<文義>

1.「知者樂水」:「知」通「智」,有智慧。「樂」,喜好。知者達於事理而周流無滯,有似於水,故樂水。

2.「仁者樂山」:仁者安於義理而厚重不遷,有似於山,故樂山。

3.「知者動」:包曰:「日進故動。」智者天天進德修業,自強不息,不斷開發自己的智慧。

4.「仁者靜」:孔安國曰:「無欲故靜。」,仁者善於調理自己的情緒欲望,不為情緒所擾動。

5.「知者樂」:邢疏:「言知者役用才知,成功得志,故歡樂也。」智者運用才智,利人的志向有成,自然快樂。

6.「仁者壽」: 包曰:「性靜者多壽考。」仁者不憂,心中坦蕩蕩,安然自在,氣血依軌道運行脈和平,自然長壽。

7.動靜以體言,樂壽以效言也。動而不括故樂,靜而有常故壽。程子曰:「非體仁知之深者,不能如此形容之。」

注: 動而不括:動,此處指射出去的箭;括,箭尾部起固定飛行軌跡的羽毛,如果沒有箭羽射出去的箭飛行軌跡就不穩定,很難射中目標。 靜而有常:出自《周易》第二卦:“坤至柔而動也剛,至靜而德方,後得主而有常,含萬物而化光”,大意是大地厚重溫順,但其萬物的運動是那樣的強健有力,大地因為它的溫和厚重而哺育了萬物(大地因為不像天上一樣經常有風雲雷電、雨雪冰霜那些劇烈的變化,所以古人認為大地是溫和柔順的),君子(後得主即後來得到土地的人們、指土地的擁有者)要平淡謙遜並遵循自然規律,哺育萬物而使其光大。 解釋:射箭時要去掉箭上的尾羽(這樣就不會傷害其他的生靈了),所以有仁愛之心的君子就會高興;君子要平和,還要像大地一樣遵循自然規律,那才會福澤綿長。

<思惟提綱>

1.為何明智的人喜歡水? 為何仁厚的人喜歡山?

2.為何有智慧的人是靈活的?為何仁厚的人是安靜的?

3.快樂和健康長壽,人人想要,請問一般人如何求得?

4.問問自己,我如何讓自己快樂?我如何讓自己健康?

5.本章,孔老夫子告訴我們快樂和長壽,靠什麼可以得到?

<義理解釋>

二.重點摘要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1.為什麼有人稱為知者,有人稱為仁者?

(1)智慧和仁德,都是我們要學的,就像鳥的雙翼一般,二者缺一不可,而且不可能一個長一個短。那為什麼有人稱為知者,有人稱為仁者呢?

(2)從兩個角度去理解:

第一種角度:在學有所得但還沒有達到圓滿之前,有的人智慧比較突出,故稱之為知者;有的人仁德比較突出,故稱之為仁者。

第二種角度:在學習圓滿之後,將兼具智慧和仁德這兩種特質,所以既可以稱他為知者,又可以稱他為仁者。

2.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1) 這一段話是孔子對於智慧和仁德這兩種特質的描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其中的“樂”  就是喜愛的意思,“知者樂水,仁者樂山。”這與普通的喜愛遊山玩水是不同的。

(2)知者樂水

有智慧的人一定希求智慧,而且必然是愛觀察、愛思考的人,他看問題的角度深刻而且寬廣,面對任何問題都能找到出路,不會有任何的執著和滯礙,而流水正有這樣的特性,不論遇到什麼障礙,總能繞行而過,這與智慧頗為類似,故知者必然喜歡看水。

(3)仁者樂山

仁者就是那種博愛之人,他以天下為己任,願做眾生的依靠,其心堅穩厚重屹立不搖,而山也有這樣的特質。仁者看到山,就彷彿看到自己的心志一般,所以仁者每愛看山。推而廣之,日月星辰,虛空大地,無一不可以藉物以觀志,又何至於山和水啊。

3.知者動,仁者靜

(1)知者動

知者動,這不是說知者好動,仁者好靜,是說智慧的特性是不拘一格,活潑靈動,所以說知者動。

(2)仁者靜

仁德的特性是要成為眾生的依靠,擔負眾生的苦難,所以始終都在關注他人的苦樂,自己沒有一絲私慾,所以不會慌張焦慮,內心祥和安定,所以說,仁者靜。這比較類似一位好的醫生給病人的感覺。

4.知者樂,仁者壽

(1)知者樂

人不快樂,主要是因為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也不知道解決問題的方法。而知者擁有智慧,總能找到問題的癥結,並迎刃而解,心不會被卡住,故說知者樂。

(2)仁者壽

仁者不圖名利,處處利他,既然德行累累,必然福氣多多,所以必有利於健康長壽,故說仁者壽。

5.本章的啟發-「樂和壽」靠「智和仁」得到

知者和仁者的生命狀態,對我們初學的人有什麼啟發呢?我們人人都希望心情愉快,身體健康,事業順利,怎麼得到呢?人們會想到各種方法,而這裡指出的是靠智慧、靠仁德,不是靠鬥爭或者逃避。

(1)知者有智慧解決煩惱化解紛爭

智慧就是靠選擇正確的思路,通過思路來解決內心的煩惱。比如,在工作中與人有分歧,如果一定要堅持自己的,彼此可能都很煩惱,其實可以去想,人家的思路也許有合理性,也未嘗不可以嘗試,這樣就會化解紛爭,給自他都留下進步的空間。

(2)知者在困境看到希望、在絕境看到出路,心很自在

煩惱都是由於某些偏執所帶來的,偏執的東西被挑戰就會痛苦不堪。那為什麼會偏執呢?是因為看不到更多的選擇,只想到單一的角度,學習智慧就是要學著從更深廣的層面看問題,那樣就不會死執在一個點上,苦惱隨即就會減輕,乃至消失了。事情還是那些事情,但看問題的角度變了,感受馬上就變了,會有立竿見影之效。所以知者常常能在困難中看到希望,在絕境中看到出路,在平凡中看到價值,心是很自在的。

(3)仁者少私心雜念,一身正氣,百邪不侵

而靠仁德就是要減少私心雜念,長養一身正氣,自然百邪不侵,這當然是最好的養生之道。另外,實踐仁德就是要以他人為重,善待別人,這樣一來,別人一定喜歡跟你交朋友,朋友多則諸事易成,如此豈不美哉!

6. 結語

智慧改善心情,仁德改善命運,儒學並沒有脫離我們的切身利益,反而是非常務實的。只是人們缺乏了解和體驗罷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