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雍也第六 第6章-3

 曰:「求也可使從政也與?」曰:「求也藝,於從政乎何有?」
〈白話〉、〈文義〉皆可參照前兩次共學
多提供一白話解:

季康子問孔子:「仲由可以使他管理政事嗎?」孔子說:「仲由果敢決斷,對於從政有什麼不可以呢?」季康子又問:「子貢可以使他從事政治嗎?」孔子說:「賜通達事理,對於從事政治有什麼不可以呢?」季康子又問:「冉求可以使他從事政治嗎?」孔子說:「求多才多藝,對從事政治有什麼不可以呢?」

〈思維題綱〉

1.本章經過兩天的學習,是否可對照出自己在對學生、孩子、家人或一起學習生命成長的友伴的觀察如何?自己對他人的觀察程度是否可看出自己對他人的關照程度呢?
2.有改善的方法嗎?

〈義理解說〉
一、引用
1.《呂氏春秋•察微》: 魯國之法,魯人為人臣妾於諸侯、有能贖之者,取其金於府。
子貢贖魯人於諸侯,來而讓不取其金。孔子曰:「賜失之矣。自今以往,魯人不贖人矣。取其金則無損於行,不取其金則不復贖人矣。」

2.《論語•憲問•31》:子貢方人。子曰:「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

3. 《論語•衛靈公•23》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4. 《論語•公冶長•7》: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5. 《論語•先進•21》: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6. 《論語•憲問•13》:子路問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

(子路問怎樣算完美的人,孔子說:「如果具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綽的清心寡欲,卞莊子的勇敢,冉求的才藝;再加上知禮懂樂的修養,就可以算完人了。」又說:「現在的完人就不必這樣了,見到利益時,考慮道義;見到危險時,奮不顧身;長期貧窮也不忘平日的諾言,也可以算完人了。」)

7. 《論語•雍也•10》:冉求曰:「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

補充   報銷:(1)將領用的款項,開列收支帳目清單,報請有關單位核可銷帳。
                (2)把用壞作廢的物件報告銷帳。今稱物品破損,不堪使用為「報銷」
      (參見:萌典、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二、重點摘記

(一)夫子很厲害,就用一個字,就非常精準地指出弟子們他的特長。看到在平日生活當中,對於每個弟子的理解,還有觀察、關注的深刻。他了解學生所長,不斷地給予肯定,但另外一方面也知道弟子們還在學習,還有所不足,有哪些難點,不斷地給予更清晰地引導----如何往上跨一步,讓生命越來越圓滿。

 (二)對子貢

1. 子貢贖回國外當奴隸的魯國人,卻不去國庫報銷。夫子卻非常不以為然。因為導致後果:如果別人贖個人,再去報銷,是不是接下來他會擔心:哎呀,你怎麼不像子貢這樣呢?如果他不報銷就去救人,不就等於他要自己出錢嗎?這樣久而久之,國人還願意把奴隸贖回來嗎?對於人心的觀察,對於事情的利害關係,還有可能帶來的這個影響,夫子在這個點上幫子貢上了深刻的一課。

 2. 子貢口才好,聰明又伶俐,然後反應也快,有時候,旁邊人沒有他快,於是呢就會去說人家。孔子希望子貢,你不要老是去要求別人,不要希望人人都像你一樣好,不要希望人人都是賢人啊。

 3. 夫子就送子貢的座右銘:“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正是對他有更高的期待,希望他多去同理別人,去待別人著想,不要活得太自我為中心。也就希望,你已經是器了,但是呢,孔老夫子希望他朝向不器而努力。

 (三)對子路

1. 子路直率熱情,勇敢,但是衝動,略顯魯莽。〈公冶長〉夫子一方面讚美子路,知道他會一路堅定地跟隨老師,不離不棄。但是夫子為他擔心,有時候面對境界的時候,不知道如何取捨,太過了。〈先進篇〉對於個性躁競的子路,給他慢點,你得考慮一下或想想家人的建議。

(四) 對於冉求

 1.個性就比較地退卻,比較懦弱。〈先進篇〉鼓勵他能夠再積極勇敢一點。

 2. 政事上面的一些表現,感覺上好像夫子常常顯示責備,其實仔細去觀察,夫子給予冉求的讚美,也特別多。

 3. 〈憲問篇〉把他跟這三個前輩---臧武仲智慧、孟公綽人品、卞莊子膽識放在一起,夫子的心中,對於冉求的這個才能是很肯定的。說這四個人的優點,如果能夠再加上這個禮樂的陶冶,就能夠算得上這個完美的人格了。

 4. 禮樂的修養、道上的學習,冉求可以算是被老師指點最多的。〈雍也篇〉夫子是肯定他的且鼓勵他:再往道上跨一步。也就是說,冉求的藝,這方面數量是夠的,但是仁還不夠,如果把這部分補上,慢慢地就有德,就可以走上這個道。

 (五) 這三個弟子,若沒遇上夫子,生命會不會大大的不同。比如子路,果敢勇猛,是不是只停留在所謂的匹夫之勇。賜也達,的分析眼光,可能也心胸很寬闊,也可是只停留在做生意上面。多才能的冉求,沒有老師來引導擴大他的心胸,是不是也只停留在很會做事上頭。所以呢,能夠遇上老師,一方面了解他們潛在的這個優勢,又能夠一方面引導他們往生命更美好的方向前進,更往君子之道而邁進。很令人羨慕。

        ~ 祝福大家能夠遇上引導生命的老師 ~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