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微子十八 第2章-1

2-1 柳下惠為士師,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
2-2 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白話〉
2-1柳下惠做魯國的獄官,屢次被朝廷罷黜官職。有人對他說:「你不能為魯用,何不離開本國往他國發展呢?」
2-2柳下惠回答說:「我以正直的態度去事奉人君,到哪一個國家不會屢次被罷黜呢?我如果以不正直的態度去事奉人君,那麼到處都能迎合君上的意旨,又何必離開自己的祖國而他求呢?」 

〈注譯〉
1. 士師:獄官名。
2. 三黜:三次被革職。按一次是為岑鼎(鼎名)事被魯君所黜;一次是與臧文仲意見不合,被其所黜;一次是與夏父弗忌意見不合,被其所黜。
 3. 子未可以去乎:政治既是如此黑暗,你不可以離魯而赴別國求發展   嗎?
 4.焉往而不三黜:焉,副詞,猶「何」;言何往而不被三黜?意思是說政治黑暗,到處一樣。
 5. 枉道:邪曲不正之道。
6. 父母之邦:自己出生之國。

 本章是孔子讚譽柳下惠之行也。
   皇侃疏引李允說:「舉世喪亂,不容正直,以國觀國,何往不黜?若不舍直為曲,則是地皆合,又何必遠離舊邦?」這段話解釋本章最為精當。當柳下惠被黜而不離去,等於是「降志辱身」的事,但他能不行枉道,所以孟子曾稱許他是「聖之和者」。
   聖賢出仕,非為榮祿,旨在藉權行道罷了。故一秉大公,順天應命,不染塵欲,不以歡戚、毀譽、富貴、貧賤以動其心,誠乃千古典範,為進德修業者之楷模也。

〈思惟提綱〉
1.柳下惠做魯國的獄官,為何屢次被朝廷罷黜官職? 
 2. 為什麼大家要勸他到別的國家去呢?
3. 柳下惠哪個行誼和孔子很契合,得到孔子所推崇的原因?
4.您所知道的柳下惠有哪些功德為後世人所推崇?
〈義理解說〉11分04秒
一、引用經文
1. 《孟子‧盡心章句上‧28》孟子 曰:「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介。」孟子說:「柳下惠不為三公的爵位著,而改變他剛正不阿的操守。」 
2. 《論語.衛靈公篇‧14》子曰:“臧文仲,其竊位者與!知柳下惠之賢而不與立也。” “齊桓公好服紫,一國盡服紫。當是時也,五素不得一紫。” 
3. 《論語•泰伯篇‧2》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
4. 《孟子•萬章章巨下‧1》曰:「柳下惠,不羞汙君,不辭小官。進不隱賢,必以其道。遺佚而不怨,阨窮而不憫。與鄉人處,由由然不忍去也。『爾為爾,我為我,雖袒裼裸裎於我側,爾焉能浼我哉?』故聞柳下惠之風者,鄙夫寬,薄夫敦。
孟子曰:「伯夷,聖之清者也;伊尹,聖之任者也;柳下惠,聖之和者也;孔子,聖之時者也。孔子之謂集大成。
5. 《戰國策•齊策四》王曰:「有說乎?」觸曰:有。昔者秦攻齊,“昔者秦攻齊,令曰:‘有敢去柳下季壟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 
 
二、重點摘要
(原文)
柳下惠為士師,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一) 註釋‧白話翻譯
士師:是掌管刑罰獄訟的小官。三黜:三被黜退。這裡的三是泛指多次。焉往而不三黜?焉往:去往哪裡。到哪裡不會被罷免呢?枉,曲也。
本章比較特別的是沒有“子曰”,但既然列於《論語》之中,應該是孔子和其弟子所講述。這裡講在孔子之前的魯國的一位名滿天下的賢者柳下惠曾擔任小小的刑獄官,還屢受打擊排擠,多次被罷黜,卻淡然處之,絲毫無抱怨之心。很多人也都勸說他去往他邦,“您如此不被重視,為什麼不可以離開魯國去其他地方呢?”各國諸侯都爭著以高官厚祿禮聘他,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事,這也是人之常情嘛,可是,都被他一一拒絕了。他說:“之所以屢次被罷黜,是我一直堅持正道事人,像我這樣堅持原則,當今天下到哪裡不會被罷官呢?如果可以不守正道,迎合事人,在魯國一樣可以有安穩之位,何必要遠去父母之邦呢?”
(二)得聖者讚嘆
柳下惠老夫子不僅堅持原則,還很有見地,實在是難能可貴,
1.故孟子稱讚其“不以三公易其介”( 不以三公易其介:介,堅定自己操守,不隨俗浮沉。言柳下惠雖作小官,又三次被黜,只因自己不失操守,故不以為辱。反之即以三公的高爵誘之,亦不肯卑詞屈就。易是改變。三公是太師、太傅、太保,為高爵的官。),說柳下惠不會為了高位而改變其高貴的品質。
2.百多年後,孔子也為他打抱不平,《論語.衛靈公篇》第14章,子曰:“臧文仲,其竊位者與!知柳下惠之賢而不與立也。”臧文仲,世襲司寇,把持朝政幾十年,伺奉四代魯國國君,幾乎是與柳下惠同時代的人。由於柳下惠道德學問名滿天下,臧文仲也常常向柳下惠請教政事,也算是一個政治開明的能臣,卻偏偏一直不肯重用柳下惠。所以,孔子狠狠批評了臧文仲,說:“臧文仲,算是偷竊官位者吧!他明知柳下惠之賢,卻不能舉薦他,和他共立於朝。”
 (三) 介紹柳下惠其人其事
1. 我們先重點瞭解一下本章的主角,柳下惠,姓展,名獲,字子禽,又字季。春秋魯國柳下邑人,魯孝公的兒子公子展的後裔。“惠”是他的諡號,所以後人稱他為“柳下惠”也有稱“柳下季”。
2.現在多數人知道柳下惠,是其“坐懷不亂”的故事在民間廣為傳頌。他被當成了一個道德的典範,其實,柳下惠的功德遠遠不止於此。
這裡先分享兩則柳下惠真實的故事,讓大家對於這位既熟悉卻又陌生的先賢多一些直觀的認識。
3.《國語•魯語上》中記載道:魯僖公二十六年(前631年)夏,齊孝公出兵討伐魯國,當時的魯國的司寇臧文仲請教柳下惠如何措辭,才可以使齊國退兵。柳下惠說,聽說大國如果做好小國的榜樣,小國如果好好侍奉大國,這樣才能防止禍亂;時下魯國作為小國卻狂妄自大,觸怒大國,無異自取其禍,怎麼措辭都是沒有用的。柳下惠這樣說,實際上是對臧文仲的執政直言不諱地提出了批評。
4.還有一個事件直道事人的典故,也驗證了柳下惠當世已是名滿天下的賢者:齊國的國君派人向魯國索要傳世之寶岑鼎。魯莊公捨不得,卻又怕得罪強橫無禮的齊國,遂打算以一假鼎冒充。但齊國人說:“齊國人不相信你們,只相信以真誠正直聞名天下的柳下惠。如果他說這個鼎是真的,齊國人才放心。”莊公只好派人求柳下惠。柳下惠說:“信譽是臣下一生唯一的珍寶,如果說假話,那就是臣下自毀珍寶。以毀珍寶為代價來保住你的珍寶,這樣的事怎麼幹?”莊公無奈,只能以真鼎送往齊國。
5.《國語》還記載了柳下惠與臧文仲的另一個故事。一隻名為“爰居”的海鳥停留在了魯國都城東門外好幾天了,臧文仲讓都城的人都去祭祀它。柳下惠狠狠批評了臧氏的行為,說他不懂禮制。祭祀是國家的重要制度,要依據聖王的祭祀原則。一隻不知來處的海鳥,也不見得它對人民有什麼功德,這樣就草率的決定祭祀它,實在不是明智之舉。這件事不但說明了柳下惠的正直,還表現出他對聖王禮制尊崇。這一點和孔子很契合,這大概是孔子比較推崇他的原因之一吧。

(四) 剛正不阿的老夫子形象
1. 聽了以上幾個故事,我們仿佛看到了一個剛正不阿的老夫子形象。《泰伯篇》第2章孔子說,“直而無禮則絞”。意思是,為人處事正直的人如果沒有禮來節制的話,則會變得絞。絞,通俗講就是擰在一起,不容易打開。可柳下惠則不然,難能可貴的是他既能堅守正道,又能處事淡然,待人也做到如沐春風!
2.孟子對於柳下惠的功德推崇備至,曾把他和伯夷、伊尹、孔子並稱四位大聖人,稱其為“聖之和者也”,所以後人尊稱柳下惠為“和聖”。《孟子》裡有特別讚歎柳下惠的章節,“柳下惠不羞汙君,不卑小官;進不隱賢,必以其道;遺佚而不怨,厄窮而不憫”,說他不因為君主不聖明而感到羞恥,不因官職卑微而辭官不做;身居高位時不忘推舉賢能的人,被遺忘在民間時也沒有怨氣;貧窮困頓時不憂愁,與鄉下百姓相處,也會覺得很愉快。
3.孔子也稱其為“被遺落的賢人”。孟子認為像柳下惠這樣的聖人,是可以成為“百世之師”。張居正評價其為“坦夷平易,超然於進退榮辱之外者”。

(五) 總結
1. 大概是由於心態超然的緣故吧,柳下惠夫子很長壽,享年整整100歲,在世的時候就賢名遠揚,對於各諸侯國都有非常大的影響力。
2.退隱之後開辦學堂,教育門人弟子,開了教育之先河,對後世影響深遠。
3.《戰國策•齊策四》記載:“昔者秦攻齊,令曰:‘有敢去柳下季壟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秦攻齊,中間要經過魯國。秦軍下令切實保護柳下惠在魯國的墓地,並規定在柳下惠墓地五十步以內砍柴的人要處以死刑,其受尊崇程度可見一斑。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明天繼續本章的學習。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