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齊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則吾不能,以季、孟之間待之。
3-2. 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白話〉
3-1. 齊景公將任孔子而對其群臣說 :「要我向魯國對待季氏那樣接待孔子
我不能夠,我想以魯國接代季氏孟氏之間的禮節對待孔子。」
3-2. 後來齊景公又說:「 我老了,恐怕不能用他了。」
孔子得知了這些話就離開了齊國。
〈文義〉
1. 曰:齊景公又一次對其群臣說。
2. 吾老矣,不能用也—因為群臣反對,景公無可奈何,只好說:「我老了,不能作決定了。」其實景公還不到六十歲,身體還很健康。
3. 孔子行—行,走,即離開齊國。孔子知不能久留,只好離開。
〈思維提綱〉
1. 為何齊景公說:“吾老矣,不能用也”?
2. 孔子想從政為官,他的目的在於什麼?
3. 您有過關注事情的成敗,而感到焦慮、挫敗?
4. 學習完本章,您有體會到如面對處境嗎?
一.引用經文及補充
1.《論語•述而•15》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孔子說:「吃粗糧、喝白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也在其中了!缺少仁義的富貴,對我來說,就象天上的浮雲。」)
2.《論語•述而•10》:用之則行,舍之則藏,
(孔子對顏淵說:「受重用時,就展露才華;不受重用時,就韜光養晦。」)
二、重點摘記
恭誦原文:
齊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則吾不能,以季、孟之間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一)前言
前面我們根據《史記•孔子世家》瞭解了這一章的歷史背景。齊景公雖然對孔子的王道主張大加讚賞,但是受到齊國一些大臣的阻撓和反對,最終也不能任用孔子。
(二) 孔子從政為官,在於推行仁政王道
1. 孔子是想從政為官,但他從政的目的在於推行仁政王道,而不是為謀求高官厚祿。既然在齊國不能推行仁政王道,他就絕不會貪圖在齊國的優厚待遇,所以他選擇離開齊國,返回魯國繼續辦學了。
2. 正如孔子所說:“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三) 如果我們是孔子,我們會怎麼面對齊國的遭遇呢?
或許有人會選擇妥協,放棄仁政王道,以獲得榮華富貴;或許有人會選擇拉攏支持我的齊國大臣,爭取齊景公的支持,和反對我的齊國大臣爭鬥,必要一爭高下,魚死網破;或許有人也會離開齊國,內心充滿了對齊國君臣的怨恨,對自己遭遇不平的憤懣,然後因不能從政推行仁政王道,就自怨自艾、潦倒一生。你會是哪一種人呢?
(四)“用之則行,舍之則藏。”
1. 孔子是想推行仁政王道,可他也知道仁政王道的推行,不是僅僅靠他的努力就可以達成的,還需要許多因緣條件的配合。
2. 所以他說:“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有國君願意用我,我就努力推行仁政王道;沒有國君用我,我也可以隱身於民間。
3. 所以離開齊國,孔子回到魯國就繼續辦私塾,教書育人。雖然不能從政為官,推行仁政王道,但也可以通過教書育人,傳承仁政王道的思想和禮樂文化。
(五) 孔子投注教育讓儒家思想“仁政王道”傳持至今
1. 事實上,由於孔子一生大部分時間不能從政,所以他全部精力投注在教育弟子上,培養了三千弟子,其中賢者就有七十二人。
2. 正因如此,儒家思想才能傳承兩千多年,維繫了中華文化的持續不斷。孔子雖然當時沒有從政,改變諸侯爭霸的世界,可是他通過教育深刻地影響了後世兩千多年的中國歷史和文化,乃至到今天,我們還依然可以從他的教誨中獲得滋養。這是何其偉大的“仁政王道”啊!
(六) 過於關注事情成敗,容易焦慮、挫敗,浪費當下寶貴時間
1. 我們經常被教育要“堅持,不達目的不甘休”,可實際上有很多事情的成敗都不是我們能完全掌控的,如果過於關注事情的成敗,我們就會感到焦慮、挫敗,空等外在條件的改變或者機會的來臨,卻浪費了當下的寶貴時間。
2. 比如現在冠狀病毒疫情肆虐,每個人的生活和工作都被影響了。由於不能外出,必然對工作造成許多困難。
3. 如果我們過分執著於一些事情的做成,就會對外在環境產生極大的抵觸和抗拒,內心充滿恐懼和不安。
(七) 孔子用生命教誨我們 : 始終堅持志向,做當下可以做的。
1. 但是我們如果能更多的關注當下我可以做什麼,將注意力放在:我做什麼對社會、對家庭、對自己的未來是更好的,就可以減少太多的恐懼、憤恨和抱怨,這也就是對自己生命的善加利用。
2. 這也是孔子用他的生命教誨給我們的。無論面對怎樣的處境,始終堅守自己的志向,做自己當下可以做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