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陽貨十七 第21章-5

1、 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
三年不為樂,樂必崩。
2、舊穀既沒,新穀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
3、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安乎?」曰:「安!」「女安則為之。
4、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
5、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
6、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 

<白話>
1. 宰我問老師:「父母去世,子女守喪三年,時間太久了。君子三年不講習禮儀,禮儀必然荒廢敗壞;三年不演奏音樂,音樂必然生疏忘記。」
2. 舊的稻穀吃完了,新穀登場,鑽木取火的木材也輪了一遍,守孝一年就可以了。」
3. 孔子說:「父母去世一年你就吃香飯,穿錦衣,你心安嗎?」宰我說:「心安。」孔子說:「你心安你就做吧。
4. 君子居喪守孝,吃美味不覺得香甜,聽到音樂不覺得快樂,住在家裡的好房子也不覺得舒服,所以不那樣做。如今你(指覺得心安,你就去做吧! 」
5. 宰我走後,孔子說:「宰我不仁啊!孩子生下三年都離不開父母的懷抱。
6. 為父母守孝三年,是天下通行的喪禮。難道宰予沒從父母那裡得到過三年的愛護撫育嗎? 」

<字詞解釋>
 1. 予:宰我的名。
 2.子:兒女。
 3.免於父母之懷:離開父母的懷抱。



思惟提綱
1. 孔子為何會說 ”宰我不仁啊”?
2. 您有想過父母帶我的艱難及養我的成本嗎?
3. 父母對孩子的關照,一直到他兩腳一伸。其實父母只有一個希望,是什麼?
4. 這一章給我們的啟示是什麼呢?

義理解說 / 夢秋 老師 9’07”

一、 引用經文及補充:
1.《詩經》: “欲報之德昊天罔極”
2. 《論語集釋》: “人義莫尚於報恩”,
2. 《朱子語類》植錄云:“聖人未嘗輕許人以仁,亦未嘗絕人以不仁。

二、 重點摘記:
(一) 共誦原文:
【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 
(二) 三年之喪的本原 —“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
1. 宰我出去以後,孔子說:“宰我不仁啊! ”然後深入的闡述三年之喪的本原。第一“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這句話的內涵是特別動人。
2.人類有最長的幼兒依賴期,草原上的斑馬生下來40分鐘不能跑就淘汰了,可是養一個小孩子40分鐘算得了什麼,半年的貓可以獨立生活了,半年的小孩又能幹什麼,人類的孩子,要在父母懷中三年,三年是最基本的,三年可以走路說話、表達清楚想法,這都是父母的功勞。
3.印度有狼孩,德國有狼孩,他們重回人間的時候,直立行走都需要訓練很久,孩子會走路說話都是父母從小領著牽著鼓勵著,辛辛苦苦教會的。


(三) 用活動讓學生體會父母帶孩子的艱難
1. 為了讓學生們體會父母照看我們的心情,我們學堂辦過活動:給每個小朋友發一個雞蛋,讓大家綁在身上看三天,三天之後還是完整的雞蛋就獎勵。
2. 孩子們十分小心,結果沒一個孩子能守住蛋兩天。活動結束後孩子們都很感慨:這麼努力了,雞蛋都看不住,可想而知,父母要帶個孩子得多難。

(四) 數字會說話,告訴你父母照顧小孩有多辛勞!
前蘇聯有一個統計學家統計了一個家庭婦女在料理家務、照顧丈夫和兩個小孩的過程中所要付出的辛勤勞動:
1.在一年時間裡,她要洗18000件餐刀、餐叉和勺子,13000個盤碟,6000個碗,3000個飯鍋和砂鍋;她不僅要洗滌這麼多餐具,還要將它們從碗櫥裡取出來,擺放到餐桌上,用畢、洗淨後再收拾放回原處。所以,她往返搬送餐具的重量約有5噸。每年5噸,20年、30年該有多少噸?!
2.專家們借助於專用裝置還測算了家庭主婦在一天之內所行走的路程:如果一家人住在普通的有兩個房間的住所,那麼她在一天內平均要走10000步的路程。如住在有庭院的小房子裡,那麼她要走17000步的路程。如果再加上到集市去採購物品,那麼,她在一年的時間裡,總共要走的路程約有2000公里。
3. 我做過一個統計:父母會為自己的孩子清理多少次糞便? 1周歲以下,每天1-6次;1-3歲,每天1-3次;4歲以上,每天1-2次;那麼5歲前父母為孩子清理糞便是4745次。
4.我們不提做飯,就說做好了飯,叫孩子吃飯,一日三餐,就算每餐只叫一次,你就乖乖出來吃飯了,那麼20歲之前父母要喊你兩萬多聲“吃飯了”。
5.如果把一個母親一生做的工作都雇用別人來做,那她的年薪差不多是68萬美金,照顧你 20年就是1360萬美金。也就是說,用為你的付出去換取金錢,任何一個母親都有可能成為富翁。
6.有人說:那沒孩子的女人也有很多沒成為富翁啊?這就是另一個問題,有孩子的爹媽對孩子的愛就是可以產生這樣的價值。照顧孩子不僅不賺錢,還要大把的花錢。
7.網上有人統計北上廣的養孩兒成本:北京是276萬,上海是247萬,深圳216.1萬,廣州201.4萬,杭州要183.2萬元。
8.我去年回杭州,在西湖邊遇到一對父母帶孩子來划船,一定要和我們一家人拼一條船,說這樣他們就可以省下80塊。可是我們坐到船裡一聊,才知道他的小孩現在上小學二年級,但他們家請一對一的外教教英語,已經請了三年了。 

(五) 父母在心力上的付出無法匹及,只是希望你可以過得更好。
1.照料兒女,財力體力要巨大的付出,但與父母在心力上的付出,更是無法匹及。2.我們看到在很多自然災害面前,生死攸關的時刻,父母總是會挺身而出,把活下來的機會給孩子。
3.比如地震發生時,媽媽會用自己的身體抵擋垮塌的樓房。高空纜車在墜落地面的那一瞬間,父母會齊心協力雙手托起孩子。
4.去年溫哥華還有一對父母赤手空拳打退了獵豹救回孩子,這都是武松喝多了酒才能幹的事!我們在紐約儒學營上問到場的父母“大家會怎樣做?”所有父母無一例外全部舉手說“無論獅子老虎都得去追、得救孩子!”,只要當了爹媽的,為了孩子都不怕死。
5.更神奇的是父母的智力也可以為愛孩子而超越極限:有一對夫婦的六歲兒子羅倫佐患上罕見的絕症,但爹媽不放棄,用各種方法,最終發明了一種特殊配方給孩子食用,不但把孩子從死亡邊緣給救了回來,甚至還彌補了醫學上的不足。
6.最不可思議的是,父母的心為你付出一切,卻只是希望當他們與你分離時,你可以過得更好。世界上有很多愛是為相聚而付出的,但父母對孩子的愛卻一直為分開做準備。

 (七) 以“三年之喪”回報父母三年懷抱之恩
1.“母年一百歲,常憂八十兒。”一百歲的父母也還憂念著八十歲的孩子,直到死,都無法終止對孩子的關懷。詩經上說“欲報之德昊天罔極”。我們兒女需要報答的父母的恩德是無窮無盡的。
2.可是我們捫心自問,一天當中、一個星期中,有幾次會想起父母呢?子女成家,自建愛巢,在外闖蕩的,年久不歸,與父母同住的,也不求盡孝,爭端不休,埋怨不已,真正恩報父母的人,少之又少。
3.莫非要待新塚而立,哭啼相向,方顯孝意?現在連哭啼相向都不樂意了,人情何以如此寡淡?所以對父母缺少感恩是我們的大病。
4.夫子說“三年無免於父母之懷”就是提醒我們不能忘恩。“人義莫尚於報恩”,父母去世,服三年喪,是因為人一生下來,三年之內都是父母寸步不離地精心照顧,這才有禮的規定。
5.父母過世,守孝三年,為的就是疏解兒女心中的恩念懷悼,至少回報一下父母的三年懷抱之恩。如果連這三年都嫌長,那三歲之後到獨立生活期間的這段時間,父母的養育深恩,就更無意回報了。” 

(八) 服喪到底該多久合適? 捫心自問。
1.父母的生養之恩是很難簡單劃一個時間的。最終還是問我們自己的心,你對父母的感恩哀悼有多深?要多久才可以恢復?
2.孔子的教學也是從人的心性入手的,不是從制度來教的。制度都是人性的外在表現。
3.父母的恩養對我們有生理和心理上的照顧,我們自然對父母產生了真情摯烈的情感,這就有了情感的訴求,所以父母死去不到三年,如果穿錦衣吃美味,心裡就不安,這就上升到了倫理道德的規範。
4.從生理到心理到倫理,我們心裡面就具備了最本源的情感力量,這種力量由內而發,就變成孝悌友愛、照顧家國天下,這就是仁。這是自然而然的。
5.以人倫孝悌作為根本,由近而遠、擴而充之,就是儒學就成德次序。為什麼有倫理規範,因為是情感的需要。
6.禮壞樂崩的根本就在於仁心的缺失。如果沒有仁心,沒有真實的情感,我們致力於三年喪禮也沒有任何意義。

(九) 總結
 1.孔子不談外在規範,而是強調外在的倫理規範是為了讓你內在的真誠情感有表現的形式。 
2.所以宰我回答心安時,孔子說“宰我不仁”,《朱子語類》植錄云:“聖人未嘗輕許人以仁,亦未嘗絕人以不仁。說宰我‘不仁’,便說他之良心已死了也。” 否則位列言語之冠,卻說給父母服喪一年就足夠了,還說“食夫稻衣錦心很安”,何以茫昧如此呢?但也正因為“得他此答,才引得孔子責其不仁,方使天下後世之為人子者,皆不得安。”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