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人歸女樂。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一、白話
齊國送了一批能歌善舞的女子給魯國,執政的季桓子接受了,三天不問政事。孔子於是離職走了。
二、字詞解釋
①齊人:指齊國的人。
②歸:動詞,通“饋”,贈送。
③女樂:能歌善舞的女子。
④之:他稱代詞,指代所贈送的禮品。
⑤行:動詞,走,引申為:離開魯國。
第三章
齊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則吾不能,以季孟之間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第四章
齊人歸女樂,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四、思惟提綱
① 孔子最後還是離開了魯國,但是,他離開魯國的真正原因是什麼?難道只是如這一章所言,因為季桓子沉湎女色,怠於政事,孔子一氣之下就走了嗎?
② 孔子五十歲時才等到出仕行道的機會,為司寇,墮三都,事業剛有起色,就因為季桓子的一點小事而放棄行道,放棄使魯國重歸有道的努力嗎?
③ 他也說過「小不忍則亂大謀」,孔子這麼離開,是不是有點意氣用事?
五、義理解說
1、引用經文及補充:
◎《史記 • 孔子世家》
①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攝相事,有喜色。門人曰:「聞君子禍至不懼,福至不喜。」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樂其以貴下人』乎?」於是誅魯大夫亂政者少正卯。與聞國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飾賈;男女行者別於塗;塗不拾遺;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歸。
②齊人聞而懼,曰:「孔子為政必霸,霸則吾地近焉,我之為先並矣。盍致地焉?」黎鉏曰:「請先嘗沮之;沮之而不可則致地,庸遲乎!」於是選齊國中女子好者八十人,皆衣文衣而舞康樂,文馬三十駟,遺魯君。陳女樂文馬於魯城南高門外,季桓子微服往觀再三,將受,乃語魯君為周道游,往觀終日,怠於政事。子路曰:「夫子可以行矣。」孔子曰:「魯今且郊,如致膰乎大夫,則吾猶可以止。」桓子卒受齊女樂,三日不聽政;郊,又不致膰俎於大夫。孔子遂行,宿乎屯。
◎《論語 • 衛靈公 • 26》
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論語 • 季氏 • 02》
孔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自諸侯出,蓋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執國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
◎《孟子 • 萬章章句下 • 01》
孔子之去齊,接淅而行;去魯,曰:「遲遲吾行也,去父母 國之道也!」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處而處,可以仕而仕,孔子也 。
◎《論語 • 微子 • 08》
逸民: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齊與?」謂柳下惠、少連:「降志辱身矣,言中倫,行中慮,其斯而已矣!」謂虞仲、夷逸:「隱居放言,身中清,廢中權。」「我則異於是,無可無不可。」
◎《論語 • 述而 • 10》
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2、重點摘記:
㈠原文:
【齊人歸女樂。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㈡字詞注釋:
齊人:指齊國的人。
歸:動詞,通“饋”,贈送。
女樂:能歌善舞的女子。
之:他稱代詞,指代所贈送的禮品。
行:動詞,走,引申為:離開魯國。
㈢白話譯文:
齊國送了一批能歌善舞的女子給魯國,執政的季桓子接受了,三天不問政事。孔子於是離職走了。
㈣歷史背景:
當時的第一強國晉國由於卿大夫們分權嚴重,國力漸衰。而齊國正在迅速崛起,有取代強晉而稱霸天下的意圖。與齊國相鄰的魯國在孔子的治理下,顯示出欣欣向榮的景象。我們來看《史記﹒孔子世家》的記載:
⑴國內背景
①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攝相事,……。 與聞國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飾賈,男女行者別於塗,塗不拾遺,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歸。
②這段話的意思是:魯定公十四年(前496年),孔子五十六歲,由大司寇代理國相職務,……。孔子治理國政三個月,販賣豬、羊的商人就不敢漫天要價了,男女行人分開走路,掉在路上的東西也沒人撿走,各地的旅客來到魯國的城邑,用不著向官員們求情送禮,都能得到滿意的照顧,好像回到了家中一樣。
③可以看出,孔子參與國政三個月,魯國就被治理的井井有條,成效斐然,呈現了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太平盛世。
⑵國際背景
①下面繼續從《史記﹒孔子世家》來看齊國的反應:齊人聞而懼,曰:「孔子為政必霸,霸則吾地近焉,我之為先並矣。盍致地焉?」黎鉏曰:「請先嘗沮之;沮之而不可則致地,庸遲乎!」於是選齊國中女子好者八十人,皆衣文衣而舞康樂,文馬三十駟,遺魯君。陳女樂文馬於魯城南高門外,季桓子微服往觀再三,將受,乃語魯君為周道遊,往觀終日,怠於政事。
②這段話的意思是:齊國聽到了消息就害怕起來,說:「孔子在魯國執政下去,一定會稱霸。一旦魯國稱霸,我們靠它最近,必然會首先吞併我們。何不先送一些土地給他們呢?」黎鉏說:「我們先試著阻止他們一下,如果不成,再送給他們土地,難道還遲嗎!」於是從齊國挑選了八十個美貌女子,都穿上華麗的衣服,教她們學會《康樂》的舞蹈,加上毛色有文采的馬一百二十匹,一起送給魯君。齊國先把女樂文馬安置在魯城南面的高門外,季桓子身著便服多次前往觀看,打算接受下來,並慫恿魯君以到各地周遊視察為名,整天到南門觀看齊國的美女和駿馬,連國家的政事也懶得去管理了。
③從當時的綜合實力來講,齊國遠勝於魯國,也沒有把魯國放在眼裏。但是夾谷會盟期間,孔子有禮有節,保衛了魯國的利益,齊國明明應該占上風的,卻沒有撈到任何好處,還被迫歸還了原先佔領的魯國土地,使齊國上下震驚,意識到孔子執政是對齊國的威脅,會影響齊國的霸業,甚至擔心魯國強大了,會吞併齊國。於是,齊國給魯定公和季氏送一些美女和寶馬,如果兩人對此不屑一顧,那麼齊國甚至做好了割地稱臣的打算。反之,若是離間計獲得成功,孔子不再執政,那齊國就可以繼續自己的霸業。
⑶政治背景
①大家知道,孔子最後還是離開了魯國,但是,他離開魯國的真正原因是什麼?難道只是如這一章所言,因為季桓子沉湎女色,怠於政事,孔子一氣之下就走了嗎?
②孔子五十歲時才等到出仕行道的機會,為司寇,墮三都,事業剛有起色,就因為季桓子的一點小事而放棄行道,放棄使魯國重歸有道的努力嗎?
③他也說過「小不忍則亂大謀」,孔子這麼離開,是不是有點意氣用事?
④春秋之時,國君失權,政在大夫,甚至出現了「陪臣執國命」的現象,這在各諸侯國是常態。如晉國的六卿,齊國的田氏,他們和魯國的三桓一樣,都是專政之大夫,弱公室者也。孔子為魯國的大司寇兼攝相事,為了加強君權,派子路墮毀三都。起初,季氏、叔孫氏等三家想要抑制家臣勢力,也支持墮三都。隨著事態的發展,三家明白了孔子的真實目的是要張公室,幫助魯定公重掌國政,這對三家是極為不利的,後期就不再支持孔子,並疏遠、架空孔子。
⑤子路看到這種情況,勸孔子辭職,一走了之。孔子內心還有一絲希望,堅持再等等看。因為馬上就是郊祭的日子,如果郊祭後仍能按「禮」的規定,把祭肉分給大夫,孔子還打算留下來。結果讓孔子非常失望,他沒有分到祭肉。孔子深知魯君沒有辦法回頭了,於是率領眾弟子辭官別魯。
㈤聖人評價:
①《孟子﹒萬章下》:孔子之去齊,接淅而行;去魯,曰:「遲遲吾行也,去父母 國之道也!」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處而處,可以仕而仕,孔子也 。孔子離開齊國的時候,不等把米淘完就走;離開魯國時卻說:「我們慢慢走吧,這是離開父母之邦的路啊!」應該快就快,應該慢就慢;應該隱居就隱居,應該做官就做官。這就是孔子。
②孔子行道於天下,到處碰壁。但他行道之意志堅定,從他離開齊國的情況來看,對於現實世界,絕不執著,抉擇去留,一點都不拖泥帶水。他離開魯國時,一步三回頭,他不是對名位、富貴的貪圖,而是體現了對父母之邦的深摯情感。他除了道,無所執著,在孔子的眼中,世間的一切權、利皆為行道之手段,孔子以是否有機會行道,作為自己行動的判斷標準,為了道「無可無不可」,從不放棄。
㈥現實意義:
①孔子本來可以辭官不做,和柳下惠一樣,留在魯國,或可繼續專心教學,所謂 「用之則行,舍之則藏」。但是孔子救世之大願,行道於天下的決心,讓他「不可為而為之」,開啟了當時看作是被迫、飄蕩的旅程,但從歷史長河來看,周遊列國是何等波瀾壯闊、璀璨耀眼。孔子以天下為己任的精神,二千多年來,一直激勵了無數志士仁人,創造了一個個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
②最近,新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如魔鬼般以武漢為據點,瞬間肆虐全國。而就在疫情初期,我們看見了一個熟悉的身影,堅實而厚重。那就是鐘南山院士,鐘老。他的出現給人們仿佛吃了一顆定心丸,頓時沒有那麼恐慌和無助,感覺戰勝疫情只是時間的問題。記得2003年,一場突如其來的“非典”疫情讓人害怕,面對權威,他敢於尋找鑽研事實真相,推動了全國性治理體系的建立。在有些同行不知所措時,一句「把重病人都送到我這裏來」感動了很多人,也讓很多醫護人員有了信心,自此,國人便記住了這個名字——鐘南山。此次武漢疫情嚴重,鐘南山教授再次臨危受命,出任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他給出建議:「我總的看法,就是沒有特殊的情況,不要去武漢。」他自己卻毅然決然地趕往武漢防疫最前線,成為「最美逆行者」。同事們說:「誰都有個家,鐘院士心中有個『大家』」。 鐘南山院士84歲了,本來可以在家享受天倫之樂,還要掛帥出征,確實讓人敬佩。在他身上,仿佛可以看到當年孔子義無反顧的精神,這種精神也感染了國人。疫情發生後,在國家統一指揮下,全國有1.1萬名醫護人員捨棄家人春節團圓,馳援湖北疫情嚴重地區開展救死扶傷。在武漢火神山、雷神山醫院的施工任務中,數十家單位的緊密配合、來自全國各地的建設力量迅速彙聚,施工人員吃住工地、奮不顧身,創造十天建造現代化大醫院的奇跡。有一則新聞深深打動了我:同濟醫院很多醫生護士志願到武漢,他們的申請書這麼寫道:如有需要,我自願報名申請加入醫院的各項病毒性肺炎的治療活動。不計報酬,無論生死!中國歷史上,在民族危難的時候,就會有這麼一群人,充滿了儒家悲天憫人、捨生取義的情懷,為了人民的利益,冒著生命危險、不計個人安危趕赴前線,他們是最耀眼的明星,他們是真正的民族英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