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陽貨十七 第24章-1

24-1 子貢曰:「君子亦有惡乎?」子曰:「有惡。惡稱人之惡者,
24-2 惡居下流而訕上者,惡勇而無禮者,惡果敢而窒者。」
24-3 曰:「賜也亦有惡乎?」「惡徼以為知者,惡不孫以為勇者,惡訐以為直者。」 
〈白話〉
24-1 子貢說:「君子也有厭惡的事嗎?」孔子說:「有厭惡的事。厭惡宣揚別人壞處的人,
24-2 厭惡身居下位而誹謗在上者的人,厭惡勇敢而不懂禮節的人,厭惡固執而又不通事理的人。」
24-3 孔子又說:「賜,你也有厭惡的事嗎?」子貢說:「厭惡抄襲別人而作為自己的知識的人,厭惡把不謙虛當做勇敢的人,厭惡揭發別人的隱私而自以為直率的人。」
〈字詞解釋〉
1.君子亦有「惡ㄨヽ」乎ヽ有「惡ㄨヽ」:憎惡ヽ厭惡。  
2.稱人之「惡ㄜヽ」者:缺點ヽ過失。
3.「稱」人之惡者:宣揚他人之過失的人
〈思維提綱〉
1.君子也有討厭的事物嗎?普通人所惡和君子所惡有何不同?
2.您也有討厭的事物嗎?那您所惡的是什麼呢?和孔子老師的答案一樣嗎?
3.「稱人之惡」為什麼君子惡之呢?我有常常稱人之惡嗎?
〈義理解說〉
一、引用經文
1.《論語·顏淵·10》: 子張問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義,崇德也。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2.《論語·里仁·3》: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二、重點摘要
(一)原文
子貢曰:“君子亦有惡乎?”子曰:“有惡:惡稱人之惡者,惡居下流而訕上者,惡勇而無禮者,惡果敢而窒者。”曰:“賜也亦有惡乎?”“惡徼以為知者,惡不孫以為勇者,惡訐以為直者。” 
(二)君子也會厭惡他人嗎?
1.惡是厭惡的意思。子貢請教夫子說:君子也會厭惡他人嗎?子貢此問,頗有代表性。
2.一旦被人觸惱,於是就心生厭惡,甚或沒被觸惱,看著某人就不順眼,就討厭他,這是一般人常有的心態。作為學養有成的君子自是一片仁心待人,難道還會厭惡他人嗎?
3.孔子的回答是肯定的:有惡。君子也會厭惡他人。看來厭惡他人並非普通人的專利,君子也會。然而君子之惡卻與普通人有很大的不同。
(三)普通人所惡和君子所惡有何不同
1.首先,所惡的對象不同。普通人所厭惡的對象是人,而君子所惡的與其說是人,不如說是人身上的缺點。
2.其次,由於所惡的對象不同,所以隨之而起的對人的態度、行為,也就不同。
普通人的態度和行為:
普通人所厭惡的是人,往往因為人的一點小錯,就將其整個人都否定掉了,而排斥、打擊、報復等行為常常會隨之而起。
君子的態度和行為:
君子所惡的是人的缺點,是把其人與其缺點區分開的,對其人始終懷抱著溫情與善意,而對其缺點則會想種種方法助其醒覺、改正。
3.第三,收穫的結果不同。
普通人收穫的結果:
普通人對所厭惡的人施加的負面情緒、行為,常會激起對方的反彈,於是互相傷害,冤冤相報無了期。
君子收穫的結果:
君子對人懷抱的是溫情,針對的只是對方的缺點,對方一旦領會到這種溫情,即便被批評了甚至懲罰了,仍然會心悅誠服。
(四)舉例說明—君子之惡
1.當年劉備臨終託孤,受託的物件不只是諸葛亮,還有一位重臣叫李嚴。李嚴因妒恨而成為諸葛亮的政敵。
2.後來李嚴犯了欺君罔上之罪,直接導致了第四次北伐的失敗。北伐中原,匡復漢室,是蜀國的戰略大計,也是諸葛亮的政治理想。
3.對於導致失敗的罪魁禍首李嚴,換作普通人一定會深惡痛絕。然而諸葛亮在處理李嚴的過程中,卻是將其人其罪區分開來的。
4.對其罪,依法懲處,李嚴被削職為民發配邊關;對其人,諸葛亮卻始終懷抱著寬容與善意,不但保持了他做官時候的生活待遇,而且對其子李豐依然重用。
5.顯然,諸葛亮對李嚴的厭惡是君子之惡。結果李嚴被諸葛亮的大度徹底折服,深情的說:“這個世界上不會再有第二個人有這樣大的度量了”。
6.諸葛亮的君子之惡,不但贏得了政敵的悅服,而且還維護了蜀漢政治集團的安定團結。
(五)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1.惡人人人都會,普通人一不留神一天就能惡很多次,而且愛恨交加、好惡不定,於是“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一念之間,就能在心裡邊讓人死去活來好幾次。
2.而像諸葛亮這種高層次的惡人,唯有君子才做得到。所以夫子說:“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只有仁德深厚之人,才懂得怎樣愛人、怎樣惡人。
3.夫子的這句話也提示我們,要想學會這種高層次的惡人,應當從涵養仁德入手。
(六)具體的說明君子所惡是什麼
對子貢的問題做了肯定的回答之後,夫子接下來又對君子所惡的對象做了具體的說明。君子所惡的到底是什麼呢?
1.惡稱人之惡者。
稱人之惡就是揚人之惡,把人的過失、缺陷四處宣揚。做人之道,應當替人隱惡揚善,揚人之惡有失厚道,所以君子惡之。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