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曰:「堂堂乎張也,難與並為仁矣。」
一、白話翻譯:
曾子說:「子張這人,容貌堂堂,仁也學得好,我不能與他相比為仁。」
二、讀誦進度:
略。
三、思惟提綱:
① 「堂堂」的形象及意涵為何?
② 曾子這句話,是對子張的評判、貶低?還是表達對子張的稱讚?
③ 「力行近乎仁」,儒家重力行,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是我們可以「行仁」的下手處?
四、義理解說:
講師:朱文津 老師 12’49”
1、引用經文及補充:
◎ 《論語 • 先進 • 18》
柴也愚,參也魯,師也辟,由也喭。
◎ 何晏《論語注疏》
孔曰:「魯,鈍也。曾子性遲鈍。」
◎ 《論語 • 學而 • 0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 王闓運《論語訓》
亦言子張仁不可及也。難與並,不能比也。曾張友善如兄弟,非貶其堂堂也。
◎ 程樹德《論語集釋》
況曾子一生最為謹慎,有口不談人過之風,故知從前解釋皆誤也。王氏此論雖創解,實確解也。
◎ 《論語 • 泰伯 • 03》
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而今而後,吾知免夫!小子!」
◎ 《禮記 • 檀弓上》
曾子寢疾,病。樂正子春坐於床下,曾元、曾申坐於足,童子隅坐而執燭。童子曰:「華而睆,大夫之簀與?」子春曰:「止!」曾子聞之,瞿然曰:「呼!」曰:「華而睆,大夫之簀與?」曾子曰:「然,斯季孫之賜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簀。」曾元曰:「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變,幸而至於旦,請敬易之。」曾子曰:「爾之愛我也不如彼;君子之愛人也以德,細人之愛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斃焉斯已矣。」舉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沒。
◎ 《禮記 • 檀弓上》
子張病,召申祥而語之曰:「君子曰終,小人曰死;吾今日其庶幾乎?」
◎ 《禮記 • 檀弓下》
子張死,曾子有母之喪;齊衰而往哭之。或曰:「齊衰不以弔。」曾子曰:「我弔也與哉?」
◎ 《論語 • 述而 • 21》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論語 • 學而 • 06》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2、重點摘記:
(一)恭誦原文及翻譯:
① 曾子曰:「堂堂乎張也,難與並為仁矣。」
② 曾子說:「子張這人,容貌堂堂,仁也學得好,我不能與他相比為仁。」
③ 本章承接上章,還是表達聖門同學之間的切磋琢磨。不過一個是站在子游的角度,一個是站在曾子的角度,同為孔門弟子,但每一個人觀待子張的角度和得出的結論也是不一樣的,正所謂,1000 個人看《哈姆雷特》,會看出 1000 個哈姆雷特。現在從兩位孔門高徒的角度來看同一個人,相信會給人一個更加完整的感受。
(二)「堂堂」的形象及意涵:
① 堂堂,一者形容盛大,有大氣魄、大格局;二者形容容貌莊嚴大方,比較雄偉。
② 形容子張的性情是一種勇悍挺拔狀,就像武功招數,大開大合,有一種雄渾的氣魄,無論做什麼,總是心力很足,力量非常的強猛,體內充滿了孟子所說的浩然正氣。
③ 我的老師讚歎他的一位老師(仁俊法師)也是這樣,做什麼事都非常起勁,洗毛巾都非常的用力,所以毛巾最後都變成一條條的線狀。
④ 反觀我們一般人做事大多有氣無力,偶爾心力很強,但沒幾天很快就塌下來,沒了,所以一個人能始終保持強盛的心力,而且持續不斷,沒有波浪起伏,這真的非常人所能。所以曾子說,這種行仁的方式是一般人難以企及,自己是做不到的。
(三)曾子為何會有此感言?
① 那曾子為何會有此感言?這要從曾子的個性說起。
② 夫子說「參也魯」,《集解》孔曰:「魯,鈍也,曾子性遲鈍。」遲鈍,不是我們曲解的笨,而是不夠敏捷,就是他的個性不喜歡急急忙忙,而是紮紮實實,走得非常的穩當,基礎非常的牢固。
③ 有的人腦筋轉得非常快,但轉過了也就沒了,到此為止,所以不會有大的進步。但曾子雖然看起來比人慢,但用功勤恆,「吾日三省吾身」,鍥而不捨,終於獲大成就,得到了夫子一以貫之的忠恕之道。
④ 如同造一幢摩天大廈,只要基礎紮實了,向上一層一層造,雖然慢,一定會成功;但如果基礎沒穩固,就往上造,那說不定造到哪一層突然坍塌下來,前功盡棄。
⑤ 夫子有眾多優秀的弟子,偏偏只有「參也魯」的曾子傳承了夫子的法脈,這對我們有極大的警醒和啟發。
⑥ 同學之間的切磋琢磨,是一個相互取長補短的過程。每個人都知道自己的病處,所以在自己的短板上,如果有人比自己厲害,大多是非常的羨慕和讚嘆。夫子說「參也魯」,所以曾子心中一定對那些心思靈巧,老師才起個頭,馬上就能接上去的同學如子貢、子張等人非常的讚嘆,這種感受我們人人都有。比如說,我們一般人都不太善於表達,而場面上的轉換、臨場發揮更是不如,看到那些主持人侃侃而談,急中生智,妙語連珠,非常的羨慕。
⑦ 所以,子張「堂堂」,正對著曾子的「小心翼翼」,雖然小心能駛得萬年船,但如果在不出錯的情況下,能夠行高、又好又快不是更好嗎。
(四)曾子這句話,不是評判和貶低子張,而是表達對子張的稱讚:
① 本章,歷代的註解大多也是如同前一章一樣,用貶抑子張的角度,說他未仁,這未免失偏。
② 夫子從不輕言弟子仁與不仁,孔門弟子秉承夫子教誨,也不會隨意評點哪個同學仁不仁。更何況是素以孝道著稱、又非常嚴謹的曾子,這句話,更不會從他嘴裡說出來,絕無可能。
③ 晚清經學家王闓運先生《論語訓》:「亦言子張仁不可及也。難與並,不能比也。曾張友善如兄弟,非貶其堂堂也。」程樹德《論語集釋》按:「況曾子一生最為謹慎,有口不談人過之風,故知從前解釋皆誤也。王氏此論雖創解,實確解也。」
④ 對曾子的謹慎,《論語•泰伯篇》有這樣的記載。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而今而後,吾知免夫!小子!」曾子臨終告訴弟子,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我的手腳保存完好,是因為我始終不敢忘記父母之恩,如《詩經》上講的,一生戰戰兢兢,就像臨到深淵邊,就像踩在薄冰上,一不小心就會掉下去,以這樣戒慎恐懼之心持守才得以保全。現在我要死了,可以不用這麼辛苦了!
⑤ 《禮記•檀弓上》也記載了「曾子易簀」的故事。曾子病得很厲害。他的弟子、兒子圍在身邊。一個小孩子看到曾子身下的竹蓆,便說:「多麼漂亮光滑呀!是大夫用的竹蓆吧?」曾子聽到了,猛然警醒,回答說:「是的。這是季孫送的,我因為病重,未能把它換掉。」讓他的兒子趕快把席子換掉。他的兒子說:「您老人家的病已經很危險了,不可以移動。希望能等到天亮,再為您換掉它。」曾子說:「你愛我的心意還不如那個小孩子。君子的愛人,是考慮如何成全他的美德;小人的愛人,則是考慮如何讓他苟且偷安。此刻我還求什麼呢?我能夠合乎禮儀地死去,我的願望就滿足了。」於是,他們抬起曾子換蓆,換過後再把曾子放回蓆上,還沒有放好,曾子就斷氣了。
⑥ 這兩個故事都告訴我們,曾子作為傳夫子法脈的心子,他的成就不是憑空得來的,而是依著師長、父母的教誡,一步一步非常非常紮實的用功得來,一生從未有過懈怠放逸,到了臨終依然正念現前,這樣的高度令我們仰望效學。
⑦ 子張也同樣如此。《禮記•檀弓上》子張病,召申祥而語之曰:「君子曰終,小人曰死;吾今日其庶幾乎!」子張病危時,召兒子申祥來,並告訴他說:「君子之死叫作終,小人之死叫作死。我這一輩子大概差不多可以稱作『終』了吧。」子張一輩子精進勇悍,臨終的續流仍緣念在君子的有始有終,可見他內心的持守功夫,猶如念佛法門的一心不亂、佛號成片,達到了相當高的境界。普通人臨終常常是神識昏昧,胡言亂語,即使偶爾清醒,也是這也放不下,那也放不下,哪裡還有正念能緣念到君子的仁德,哪裡還能坦然面對死亡。
⑧ 而曾子、子張的友善,《禮記•檀弓下》也有記載。子張死,曾子有母之喪;齊衰而往哭之。或曰:「齊衰不以吊。」曾子曰:「我弔也與哉?」子張死的時候,曾子正好在為母親服喪的熱孝之中,於是就穿著齊衰去哭子張。有人批評說:「你正穿齊衰孝服,不應去吊朋友。」曾子辯解說:「難道我是去弔喪嗎?我是去哭朋友呀。」
⑨ 所以,綜上所述,曾子這句話,不是評判和貶低子張,而是表達對子張的稱讚。只是我們後人曲解而已。曾子以子張為鏡,觀照自己;而子張也是以曾子為鏡,夫子常常提醒教誡子張忠信、篤敬,曾子「吾日三省吾身」正是子張的明鏡。互為明鏡,正是聖門弟子同學之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在聖門弟子中得到了徹底的貫徹和踐履。
(五)學習本章,給予我們的啟發:
① 學習本章,給我們後人眾多啟發,孔夫子俱全德,聖門弟子則各具其德一分,呈現出百花齊放之貌。本章提到的兩位賢人曾子和子張,一個以孝子聞名,一個以行高著稱,都是我們後人效學的典範。
② 孝為仁之本,忠臣出於孝子之門,有了「入則孝」的基礎,才能「出則悌,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所以吾輩後人當遵循此紮實的次第,先從孝順培養心性開始,努力培養健全的人格,有了德行的基礎,才可以承載萬物,學習各項才藝,德才兼備,定有大成就。
③ 力行近乎仁,儒家重力行,行仁不是嘴上說說而已,而是真信切願,如實踐履,乃至見危致命,遇到危難擔當挺身而出。所以,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在自己的緣起點上,找到行仁的下手處,每日三省吾身、代人著想、謙讓別人、克制私慾、善行點滴,等等,從而培養出一種積極進取、精進勇悍的力量和等流。假以時日,必能積少成多,積微成著,最終一定能建功立業。
④ 一個人,倘若建立了崇高的生命目標,又能日日改過遷善,過日少,善日多,而且力量越來越猛,行善越來越純熟,不成聖賢,絕無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