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子夏之門人,問交於子張。
3-2子張曰:「子夏云何?」對曰:「子夏曰:『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
3-3子張曰:「異乎吾所聞:『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
3-4我之大賢與,於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與,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白話>
子夏的弟子,向子張請教交友之道。
子張就問:「你們老師子夏是怎麼說的?」子夏的弟子就回答:「
子夏說:『可以交往的人就結交,不可以交往的人就拒絕。』」
子張就說:「這和我從孔子那聽到的不一樣。我聽到的是:『君子尊重賢人,同時又接納普通人,稱讚好人,同時又同情幫助無能的人。』
我如果是賢人,對於他人有什麼不能包容的呢?
我如果不是賢人,人家就先拒絕我了,哪裡還有我拒絕人家的呢?」
<文義>
1.可者與之:可以交往的人就結交。
2.不可者拒之:不可以交往的人就拒絕。
<思惟提綱>
1.子夏和子張的交友觀點不一樣,那麼,是誰對誰錯呢?
(1)如果子夏沒錯,那是為什麼?
(2)如果子張沒錯,那又是為什麼?
2.子夏子張的觀點,都是得之於孔子。兩人所言會有矛盾嗎?
那麼,孔子的交友之道,到底是什麼呢?
3. 君子交友的目的是為了什麼?
4. 對於志於聖賢之道的學人,在開始修學之初,和志向堅定、所學有根基,
有進無退的人來說,交友的原則有何分別?到底要結交怎樣的朋友呢?
一. 引用經文
1.《論語‧先進‧15》
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
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
( 子貢問夫子,子張與子夏哪個更為賢明啊?夫子說,子張呀,常是過了;子夏呀,又常是不及了。子貢又問,那麼是不是子張更好一些,勝過於子夏呢?夫子說,過與不及其實是相等的,一樣的。)
子張與子夏都偏離中道,都有過失。
2.《論語‧子罕‧24》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3.《論語‧季氏‧4》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4.《論語‧述而‧2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論語‧學而‧6》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氾愛眾,
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6.《論語‧衛靈公‧38》子曰:「有教無類。」
7.《中庸‧第二十〜哀公問政》:「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曰:修身也、
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群臣也、子庶民也、來百工也、
柔遠人也、懷諸侯也。……送往迎來,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遠人也。」
凡是治理天下,一般有九條原則,那就是:
修養自身,尊重賢人,親愛親族,敬重大臣,體恤群臣,
愛民如子,招納工匠,善待遠客,安撫諸侯。
1. 修養自身,就能確立正道;
2. 尊重賢人,就不會思想困惑;
3. 親愛親族,就不會惹得叔伯兄弟怨恨;
4. 敬重大臣,就不會遇事慌張;
5. 體恤群臣,士人們就會盡力報答;
6. 愛民如子,老百姓就會努力生產;
7. 招納工匠,財物就會充足;
8. 優待遠客,四方就會來歸順;
9. 安撫諸侯,天下就會敬服。
8.《論語‧顏淵‧24》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9.《論語‧學而‧8》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
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10.《論語‧里仁‧17》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二. 重點摘記
恭誦原文:
3-1子夏之門人,問交於子張。
3-2子張曰:「子夏云何?」對曰:「子夏曰:『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
3-3子張曰:「異乎吾所聞:『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
3-4我之大賢與,於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與,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一) 前言〜師也過,商也不及。
1.前面我們了解了子夏“不及”子張“過”,過猶不及,
那麼我們就繼續仔細觀察分析一下他們兩人的交友觀點。
2.有人可能會認為,子夏和子張的觀點不一樣,
一定有一個是錯的,那是誰錯了呢?
(二) 子張和子夏誰對誰錯?
1.子夏錯了嗎?
沒有啊,孔子就經常說:“毋友不如己者”,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
還特別說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可見孔子也非常看重交友的選擇。
2.子夏沒錯,那麼是子張錯了吧?
好像也沒有,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說“泛愛眾”,
乃至“有教無類”,不會輕易放棄或排斥他人。
3.其實子張說的“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
應該就是孔子的原話。
《中庸》說:“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曰:修身也、尊賢也、親親也、
敬大臣也、體群臣也、子庶民也、來百工也、柔遠人也、懷諸侯也。”
……“送往迎來,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遠人也。”
4.可見子夏子張的觀點都不是自己的個人看法,都是得之於孔子。
既然都是來自於孔子,那怎麼還會有矛盾呢?
(三) 孔子的交友之道
1.那麼孔子的交友之道 到底是什麼呢?
關鍵在於為什麼交友、誰在交友、交什麼友。
首先,我們看一下,為什麼交友,誰在交友。
(1)曾子說:“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君子交友的目的是為了輔助
自他仁德的長養,所以一個人選擇朋友的基本原則就是,所交的這個
朋友是否能輔助自己長養仁德,成就君子之道。
(2)因此,一個人選擇什麼樣的朋友,
和這個人自身仁德的修養程度是密切相關的。
2.在《論語》學而篇中,孔子說:“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
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對於志未立、學不固的人來說,容易受到環境影響,
當然要“毋友不如己者”。
(1) 做家長的都很在意自己孩子的交友,因為交個壞朋友很容易對孩子
產生不好的影響。乃至像孟母三遷,就是為了給小孟軻一個好的
學習環境、交友環境。
(2) 所以對於志於聖賢之道的學人,在開始修學之初,
由於志向未堅固、修學不扎實,容易受到流俗習氣的影響,
對於交友一定要十分謹慎選擇,要主動回避損友。
(3) 但對於志向堅定、所學有根基,有進無退的人來說,
不但不會輕易受到環境影響,還可以“見賢思齊,見不賢內自省”,乃至可以“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此時自然會“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
3.一個人成長會經歷不同的階段,隨著自身不斷成長,
當然面對同樣的境界,會以不同的方式應對。
4.其次,我們再看一下,要交什麼樣的朋友。
(1) 因為一個人的身心狀態和時間精力有限,
一個人能交的朋友數量是有限的。
老話說:“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
所以一個人雖然可以有很多朋友,
但這些朋友和這個人的關係是不同的。
有知心朋友、有普通朋友、有泛泛之交等等。
(2) 既然這些朋友的關係深淺不同,交往之道自然也不同。
知心朋友對我們的生命常常影響巨大,
因此,對於知心朋友的選擇,當然要十分謹慎,
必須是那種能夠輔助我們的仁德長養,
可以陪伴我們生命成長的朋友,此時一定要“毋友不如己者”。
(3)可對於泛泛之交,乃至陌生人,當然不必如此嚴格。
“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才能讓我們在社會交往中
更能被他人所接納、受他人所歡迎。
(四) 結語〜交友是為了長養自他的仁德之心
1. 可見子夏、子張的觀點並無對錯高下之分,
關鍵是要能清楚自己現在的情況如何,需要交的人情況又如何。
2.雖然兩者交友的方式有所不同,可共同的是要交輔仁的朋友,
交友是為了長養自他的仁德之心。
3.所以,以仁德為根本,在適當的時候交適當的朋友,這就是義;
反之,不顧具體情況,固守刻板的規則,
這是不合時宜的,也是不義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