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子張十九 第9章

9. 子夏曰:“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
 〈白話〉
9. 子夏說:「君子的氣度有三種變換,遠遠望著,莊嚴可畏;靠近接觸,溫和可親;聽他說話,內容莊嚴。」
〈注譯〉
1. 君子:暗指孔子。
2. 三變:三種變換。
 3. 望之儼然:之,猶「他」,下同。儼然,莊重而嚴肅的樣子 。
 4. 即:接觸、親近。
 5. 也厲:也,語中助稍頓詞,上同。厲是嚴正而確實。

 本章是子夏形容君子的風度。
   皇侃疏引李充說:「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而德容自然,人謂之變耳,君子無變也。」因為君子以「敬」存心,「義」處人,他的德形容態,總是自然而然的流露,三種態度是並行而不相悖的。
   由於君子盛德基中,氣象自露於外,不但遠看穩若泰山,與之相處有如沐春風之感。言行處處自然而中節,故成中和之象。此與孔子的「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是相通的。

〈思惟提綱〉
1. 「望之儼然」的行相為何? 人家看我,第一個印象是什麼?
 2. 「即之也溫」的行相為何? 我和人互動的風度是怎樣的?
3. 「聽其言也厲」的行相為何? 我都跟人家講些什麼?
4. 您有遇過「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這樣的人嗎?
5. 我想擁有孔子這三種氣度嗎?我如何做到呢?
〈義理解說〉 8分32秒
一、引用經文
1. 《孟子‧公孫丑章句上‧1》孟子 曰:「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於是公孫丑接著問:「敢問何謂浩然之氣?」孟子說:「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
2. 《孟子‧告子章句上‧6》孟子曰:「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若夫為不善,非才之罪也。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3. 《論語•子路‧26》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4. 朱子《四書集注》:「他人儼然則不溫,溫則不厲,惟孔子全之。」
5. 蕅益大師《論語點睛》:「像贊」
6.《戰國策•齊策四》王曰:「有說乎?」觸曰: 「有。昔者秦攻齊,令曰:‘有敢去柳下季壟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 
7. 范仲淹《岳陽樓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8. 《論語•子罕‧7》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9. 《論語•為政‧12》子曰:「君子不器。」
10.《論語•學而‧15》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11. 《荀子•勸學》:「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二、重點摘要
(原文)
【子夏曰:“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
(消文)
這句話的意思是子夏說:“君子在外人看來似有三種變化:遠遠望著,莊嚴可畏;靠近接觸,溫和可親;聽他說話,嚴肅不苟。”
【三種風度】
子夏在這一章由遠及近、由外及內談了君子給別人的感受:
 
第二,“即之也溫”
1.是從進一步交往上說的,當靠近君子的時候,感受的不再是莊重嚴肅的外表,體會到的是君子溫和、親切的態度,使人願意和君子打開心扉、相互交流。
2.比如在生活中,一個有權有勢的領導,本身就有一種威嚴,再加上態度嚴厲,就會讓人望而卻步。
3.真正的君子,不會傷害別人,也不會盤算別人,總是以一種奉獻的精神、與人為善的精神和人相處,使人如沐春風,感覺溫暖。
4.君子溫和的態度會讓人易於消除緊張,樂於訴說,教化他人的工作,就這樣不知不覺、潛移默化地展開,這a86z06sup6cjo628 2u4u wu6a8是“溫、良、恭、儉、讓,以得之”。
第三,“聽其言也厲” 
1.是從言談上說的,“厲”是“礪”的本字,本義“磨刀石”,引伸為磨礪的意思。
2.君子說出來的話就像是磨刀石,如果我們誠心向君子學習,聽君子的話,自然會被磨礪。
3.君子一言一行,均是正大光明,平時待人極其溫和,碰到原則問題和關鍵時刻,決不馬虎、苟且,絕對沒有半點商量餘地,也不會曲意逢迎權威,甚至可以犧牲個人榮譽乃至生命。
4.如果我們真心求學,君子有時候看上去會很嚴厲,這是對我們的愛護。
5.假如我們毛病一直不改,君子對我們還是和風細雨, 我們就會沒有決心改正自己。
6.今天我們立志學習聖賢之道,不是來玩的,不是來享受的,君子不會讓我們“文過”,就是要讓我們知道自己的過失, 然後自己改過, 這是一個痛苦的過程。
7.但是改了之後, 我們會真正感恩老師的幫助。
【孔子畫像】
1.朱子在《四書集注》中引程子的話說,“他人儼然則不溫,溫則不厲,惟孔子全之”。他人是泛指一般人, 儼然的時候則不夠溫和,或者過於溫和而失去原則。能同時具備儼然、溫和和原則, 只有孔子做得到, 孔子是聖人。
2.蕅益大師批註了兩個字,“像贊”,說這一章就是孔子的畫像。本章從他人的眼光觀察君子,這是外人的感受,似乎有三種變化,遠的時候,望之儼然;親近的時候,很溫和;聽其言,很嚴厲。
3.北宋學者謝良佐說,這三個變化,不是有意做出來的,而是自然而然,並行不悖,就像美玉一樣,溫潤而堅實。
4.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有一句千古名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個君子追求的不是外在的物質和地位,他不會在意個人的得失,他以天下人之樂為樂,他以不變應萬變。
5.孔子待人,保持的是一顆仁愛之心,對任何來求教的人,他說自己“空空如也”,根據不同弟子的情況,“叩其兩端而竭焉”給予善巧的引導;他有教無類,對任何來求學的人,只要你有誠敬心來求學,沒有不教的,教也是平等地教。
6.《論語》裡講,孔子對自己的兒子所教的與對一般弟子所教的沒有什麼兩樣,這就是有教無類、平等無二。孔子給人的感覺,正如我們前面學過的“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其內涵與本章如出一轍。
【結合心續,省思自己】
1.子夏說君子有三變,我們生活中時常看到有許多人“兩變”:
1-1對領導是一種態度,對部下的態度又一變;
1-2領導在時一種態度,領導不在時態度又一變;
1-3對待有錢人是一種態度,對待窮人則態度一變;
1-4聽到表揚時一種態度、聽到批評時態度又一變;
1-5有些人提拔前一種態度,提拔後就變一個態度,
1-6總之人前一變,人後一變。
一個人內在修養沒有做好,外在表現就好不到哪裡去,即便可以裝得一時,也裝不了一世,遲早會露出馬腳。
2.這樣說,不是讓我們去指責別人,而是觀察自己對待他人的態度,我們自己內心是否經常變呢?
3.能否先學習子貢“貧而無諂,富而無驕”,觀察自己能否不管窮人、富人,待人接物的態度保持不變,不管是面對上司還是下級也都一視同仁。
4.當然,還要“君子不器”,我們今天學習《論語》,要向聖人學習“貧而樂道、富而好禮”的精神,不管在任何時候都“誠於中而形於外”,內心充滿了仁愛之心,待人接物一視同仁。
(總結)
1.《荀子•勸學》中說:“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2.我們要向君子一樣,廣泛地學習,而且每天檢查反省自己,總有一天也會智慧通達,而行為就不會有過錯了。
3.謙謙君子,溫潤如玉,其堅如鐵。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