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白話〉
子夏說:「能夠廣博地去學習,牢牢的記在心裡,所學有不明白的,應急切去求教,問明白以後,從淺近的地方去思索推究,仁道就在這裡面了。」
〈註釋〉
1. 博學:學習各種學問。
2. 篤志:志,何氏集解及皇疏均順「識」,即記住;篤志,即牢牢記住。
3. 切問:皇疏謂「切,猶急也。」切問,即所學有不明白之處,應急去問明白。
4. 近思:思己所能行之事。朱熹:「以類而推。」
〈思惟提綱〉
1. 為學之道和求仁之道有什麼關係?
2. 何謂「博學」?何謂「篤志」?兩者有什麼關係?
3. 何謂「切問」?何謂「近思」?兩者有什麼關係?
4. 「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是復旦大學的校訓,做為您的座右銘,如何?
〈義理解說〉 講師: 李誠一 老師 12’44”
一、 引用經文
1.《論語•子張•25》:陳子禽謂子貢曰:「子為恭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如之何其可及也?」
2.《論語•公冶長•8》: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問。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帶立於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3.《論語•顏淵•3》: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曰:「其言也訒,斯謂之仁已乎?」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訒乎?」
<白話>:司馬牛問仁。孔子說:「仁者言談謹慎。」說:「言談謹慎,就能叫做仁嗎?」孔子說:「做起來很難,言談能不謹慎嗎?」
4.《論語•子張•4》 子夏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
5.《論語•子張•5》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
6.《論語•學而•14》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7.《論語•子張•5》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
8.南懷瑾《論語別裁》P.406 “博學要篤志,有一個中心,意志堅定,建立人品,那麼知識淵博,有如一顆好的種子,意志的堅定是肥料,培養出美妙的花和果來。內在沒有一個中心,知識越淵博,思想越危險,覺得樣樣都有道理,而且很容易動搖,應該是真理只有一個,要把它找出來,所以要篤志。”
9.何晏《論語集解》注解:切問者,謂切問於己所學而未悟之事也。近思者,近思於己所能及之事也。若泛問所未學,遠思所未達,則于所學者不精,於所思者不解也。
10.錢穆《論語新解》子張篇:“學者所以學為人,所以盡人道,故曰仁在其中。”
二、重點摘要
恭誦原文: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一)仁,是孔子心中追求的至高境界。
1.論語中仁出現很多次,其內涵有時如高懸天空之日,可望而不可及,“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
2.子路、冉求、公西華都是孔門大才,做到仁了嗎?沒有。
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問。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帶立於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孔子一一肯定了三位弟子,談起仁,卻說不知道在哪裡?
3.對於仁,有時又感覺就寓含在極平易言行之中,《論語·顏淵篇》
司馬牛問仁。孔子說:“仁者,其言也訒。”就是在言語上很隱忍。司馬牛很疑惑說:“說話隱忍,就是仁嗎?”孔子說:“因知道仁做來很難,說話怎敢不隱忍呢?”
(二) 子夏從為學的角度闡發求仁之道。
1.子夏說:“學習的第一目標就是求仁,如何求呢?學習中求。可以做到廣泛的求學,又能篤守其志;可以在貼切處發問又能在接近處去思維,如此這般,仁德就在其中了。”
2.兩朝帝師張居正說:“求仁之道,不外於存心,存心之功,不外於務學。”意思是說,求仁之道,不在外面求,在於內心的功夫,內心的功夫從何而來呢?在於正確的學習。
3.所以求仁之道和為學之道,在儒家來說其實是一件事。
我們來看,子夏本章告訴我們的為學求仁之道。
子夏說,為學一定要做好四件事:「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
(三) 博學而篤志
1. 博學,就是廣泛的學習。
2. (1) 為什麼要廣泛的學習?
3. 張居正說:“誠能博學于文,而多聞以廣其識,使此心無一理而不明。”
4. (2) 所以,這裡的博學不是漫無目標的學,不加選擇的學,是為了明理廣識而學,是為了求仁而學,它有明確的目標。
5. 如果不加選擇的學,眉毛鬍子一把抓,或者沒有規劃和抉擇,遇到什麼學什麼,那不是博學,那是雜學、是亂學。
6. (3) 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博學呢?
7. 就是上一章所講的,好學方能博學,日知其所無,月無忘其所能。
2. 篤志
3. (1) 有兩種解釋:
4. 一是,志通識,記的意思。篤志,就是記得很牢固。
5. 二是,志向、志趣。我們這裡取第二種意思。
6. (2) 篤志,就是志向要堅定。堅定什麼志向?
7. 成聖成賢之志向,求仁求德之志向。就是我們前一章講的志于大道,不走小道。
3. 博學與篤志的關係
4. (1)首先“學”然後可以“立志”,“博學”然後能“篤志”。沒有學習,我們對於人生沒有基本的認識,為何立志,立何等志,都無從談起。當我們通過學習,確立了初步的志向後,繼續廣學、深學,才能漸次的使得最初確立的志向越來越清晰,越來越堅定,這就是篤志。
5. 【喻】:舉自身的例子
6. 這一點我自己就有切身的體會,早些年沒有學習傳統文化時,整天忙忙碌碌,不知為何而忙,看起來有一些目標,也多是物質享受之類的小追求,就是孔老夫子所說的,食求飽,居求安,現在的人都求五子登科,房子、車子、妻子、兒子、票子。
7. 直到遇到了我的老師,學習了傳統文化,才開始懂得,人活著原來可以有更高的追求,我們不僅可以為自己而活,為家人而活,還可以利益更多的人,有一種快樂完全超越物質的享受,那就是生命提升的快樂,心靈的快樂。多年來跟隨老師學習經典,慢慢瞭解更多的道理,那人生的意義也越來越清晰,志向也會越來越堅定了。
(2) 其次“博學”離不開“篤志”。
沒有正確而堅定的志向,學習就失去了方向,很可能成為走入子夏所說小道之學。
南懷瑾先生說: “博學要篤志,有一個中心,意志堅定,建立人品,那麼知識淵博,有如一顆好的種子,意志的堅定是肥料,培養出美妙的花和果來。
內在沒有一個中心,知識越淵博,思想越危險,覺得樣樣都有道理,而且很容易動搖,應該是真理只有一個,要把它找出來,所以要篤志。”
(四) 切問而近思
1. 切問
2. (1) 我們知道學問、學問,為學就是要善問。我們平時學習,常常覺得提不出問題,可是老師來問我們的時候,我們又是雲裡霧裡,不知所以然。我的一位老師常常說,提不出問題,就是學習中最大的問題。
3. (2)怎樣能提得出問題,又提得出好問題呢?
4. 子夏這裡的一個“切”字用得很妙,在問道上給到我們一個明確的下手之處,一個用功的方向。
5. (3) 何謂切? 主要有兩種理解 :
6. 一是,取懇切之意,態度懇切;
7. 二是,貼切,強調是提的問題要有實際的價值。
8. 兩種理解對於提問者來說,都有積極意義,我們這裡取後一種。那如何提問才算是切問呢?切什麼呢?
9. (4)《論語集解》注解:
10. 切問者,謂切問於己所學而未悟之事也。切合自己已經學習過的,卻沒有完全學通悟透的內容。這裡又可以和前一章“日知其所亡”相結合了。
11. (5) 儒家講的是心性之學,所以提問一定要切合當下自己內心的疑惑,內心卡住的地方。切問,首先是問自己,然後才是向別人發問。
2.“切問”離不開“近思”
(1)能發現問題,才能提出問題,所以“切問”離不開“近思”。想要發現自己內心的卡點,離不開對自己的觀察和反省,離不開思維。
(2).不是簡單的思維,天馬行空的想不行,沒有太大意義,要“近思”。
(3).子夏將“切問”和“近思”聯繫在一起講,非常的妙,很有意思。
3. 近思
4. (1) 何謂近思呢? 近,接近。
5. 我們思考問題要接近什麼呢?
6. 《論語集解》注解:“近思者,近思於己所能及之事也。
7. 若泛問所未學,遠思所未達,則于所學者不精,於所思者不解也。”《集解》裡說,近,就是要靠近自己已經能做到的部分去思維。這裡和上一章的“月無忘其所能”又結合上了。結合自己所能的部分思維,這是一方面。
8. (2) 近思,還有一個角度
9. 就是要結合老師所教的去思維,要學會用老師教的理路去思維。
10. (3)我們平時的思維,最大的問題就鑽在自己的思路裡,出不來,通俗講,鑽牛角尖。有時候,我們向別人請教了一個問題,別人費心費力給自己開解了一大圈。回來之後,我們還是按照自己的思路在轉,別人的思路一點進不來。
11. (4) 所以,在學習中解放自己的思想很重要,要放空自己,解放給誰,給自己的老師,給善知識,給智者。
12. 跟著智者的理路去思維,這大概就能達到子夏所說的“近思”了。
(五)能做到子夏說的這幾點,仁德就在其中了。
錢穆先生說:“學者所以學為人,所以盡人道,故曰仁在其中。”只要學習上找到了正確的道路,能做到子夏說的這幾點,仁德當然就在其中了。
(六) 總結
1.本章所表達的內涵,對於立志為學的年輕人特別適合,特別有指導意義,所以復旦大學將“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作為校訓用來警策復旦的學子們。
2.也許我們已經過了青春年少的時代,但我們並沒有過學習的時代,當下就是我們學習最好的新起點,我們要做永遠的學生,所以,我們一樣可以將本章作為對自己的訓誡。
本章的學習就到這裡,謝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