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子張十九 第7章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
 <白話>
子夏說:「各行各業的工匠在作坊裡完成他們的工作,君子則通過學習來掌握道。」
子夏說:「各行業的工匠要〔整天〕在作坊裡完成自己分內的工作,君子要〔終身〕學習達到實現道的目的。」
 <字詞解釋>
百工:中國古代主管營建製造的工官名稱,以後沿用為各種手工業者和手工業行業的總稱。
肆:古代製造物品的場所。如官府營造器物的地方,手工業作坊。陳列商品的店鋪,也叫肆。
 <思惟提綱>
1.為什麼子夏藉人們熟悉的「百工成事」來比喻抽象的「君子致道」?比較這兩者,對您有什麼啟發?
2.觀察一下各行各業的頂尖者,是如何學習才能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呢?
3.你曾經學過任何的手工技藝嗎?要如何學習,才能傳承您老師的技藝呢?
<義理解說>  
一、引用經文
1.《管子·小匡· 2》「令夫工群萃而州處,相良材,審其四時,辨其功苦,權節其用,論比計,制斷器,尚完利,相語以事,相示以功,相陳以巧,相高以知事。旦昔從事於此,以教其子弟,少而習焉,其心安焉。不見異物而頡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肅而成,其子弟之學不勞而能,夫是故工之子常為工。
2.王守仁《教條示龍場諸生》: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於志者。(不樹立志向,天下就沒有可以成功的事。即使各種工人和從事技藝的人,也沒有不以志向為本的人。)
3.格拉德威爾《異類》(Outliers: The Story of Success):“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1萬小時的錘煉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超凡的必要條件”。
4.朱熹《三朝名臣言行錄》:「司馬溫公幼時,患記問不若人。群居講習,眾兄弟既成誦,遊息矣;獨下帷絕編,迨能倍誦乃止。用力多者收功遠,其所精誦,乃終身不忘也。」
二、重點摘記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
【字詞解釋】
百工:中國古代主管營建製造的工官名稱,以後沿用為各種手工業者和手工業行業的總稱。
肆:古代製造物品的場所。如官府營造器物的地方,手工業作坊。陳列商品的店鋪,也叫肆。
【白話譯文】
子夏說:“各行各業的工匠在作坊裡完成他們的工作,君子則通過學習來掌握道。”(意思是子夏說:“各行業的工匠要〔整天〕在作坊裡完成自己分內的工作,君子要〔終身〕學習達到實現道的目的。”)
【義理解讀】
(一)子夏藉人們熟悉的百工成事來比喻抽象的君子致道
1.據《管子•小匡》載:“今夫工群萃而州處……相語以事,相示以功,相陳以巧,相高以知,旦夕從事於此,以此教其子弟,少而習焉,其心安焉,不見異物而遷焉。……故工之子常為工。”
2.春秋戰國時期,手工業比較發達,分工較細,工匠們聚在一起,相互談論事業,相互展示成果,相互交流技能,相互提高知識水準。他們早晚從事手工勞動,並把技藝傳給自己的孩子,孩子從小開始學習技藝,內心比較安定,不容易見異思遷。……所以工匠的孩子常常就傳承了這個技藝。
3.這段文字描寫剛好說明了百工成事的過程,所謂業精於勤,他們勤奮、用心、專注,就能把事情做得很好,成為這個方面的專家。同樣的道理,“君子學以致其道”,子夏認為,君子所要做的事就是致道,也即修養美德,踐行大道。君子求道,任重而道遠,只有一條路可走,那就是學,除此之外別無他法。
4.子夏藉人們熟悉的百工成事來比喻抽象的君子致道。
(二)二者比較,至少有三個方面的啟發:
1.志向堅定
(1)王陽明說:“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於志者。”一個普通人學手藝,要想把物品、器具做得精良,首先他得有志於這個行業,如果沒有志向,肯定會半途而廢,很難堅持到底。
(2)君子要成就聖賢之道,必定要求學、要好學,才能夠成就他的道德學問。如果不能夠矢志好學,往往心就不定,很容易受外界的誘惑和影響,學習也就不能夠堅持。
(3)所以,要成就道德學問,需要好學、篤志,篤志就是志向堅定,不為種種的障礙所阻擋,否則怎麼能夠成就學問?君子求學也是這樣,孔子十五有志於學,十五歲就立志求學,他求的是聖賢學問,志向很堅定,能夠不為名利所動,終成萬世師表。
2.態度專注
(1)“百工居肆以成其事”,技術工人能夠在他們的居所,做出精美的作品,靠的是專注。人能夠專注,心就安定,心定能夠開智慧。
(2)作家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指出:“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1萬小時的錘煉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他將此稱為“一萬小時定律”。要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需要10000小時,沒有持續的專注、沒有積累是不可能成功的。
(3)前面提到的“工之子常為工”,在古時候,譬如學醫的、學工的,每一個行業都是祖祖相傳從孩子剛生下來開始,就在這個行業裡接受培訓了,一直到老,然後再傳給下一代,確確實實技藝精良。既有前輩的經驗、智慧的累積,又有自己這一生的專注用功,所以就能不斷地提升。
(4)求學問道更是如此,更要專注。不能學雜,否則心力就分散了。“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不專注怎麼可能學問成就?
3.重視環境
(1)一個工匠要想成功,需要居肆,在這裡有老師教,有同學可以切磋琢磨,才能不斷提升技藝、至臻完美。如果在家裡自己研究,和外界沒有交流,要麼一個人不能堅持,要麼自己走了歪路也不知道,很難成功。
(2)我有一個朋友,沒有拜師,在家裡自學太極拳,研究了很長時間,有一天剛好來看我,打給我看,動作完全走形,令人啼笑皆非。
(3)現代社會,崇尚物質享受,對於普通人來講,要找一個踏踏實實搞學問、切磋技藝的環境已經不容易,抽象的道更難把握,如果沒有好的修學環境,缺少老師的教誨、同學的幫助,求道無異於緣木求魚。
(4)很多人告訴我,之前一個人學習論語,很難堅持,現在跟著蘭若平臺,好多人一起學,彼此鼓勵,相互提攜,一路走來,不知不覺已經學到第十九篇了,假以時日,就可以學完整部《論語》,很有成就感。
(三)經典案例
1.宋代大文學家司馬光在父親的影響下,從小立志求學、非常刻苦,經常手不釋卷。
2.據朱熹編輯的《三朝名臣言行錄》記載:“司馬溫公幼時,患記問不若人。群居講習,眾兄弟既成誦,遊息矣;獨下帷絕編,迨能倍誦乃止。用力多者收功遠,其所精誦,乃終身不忘也。”
3.司馬光幼年時,擔心自己記誦詩書以備應答的能力不如別人,所以大家在一起學習討論時,別的兄弟會背誦了,就去玩耍休息;司馬光卻獨自留下來,專心刻苦地讀書,一直到能夠背的爛熟於心為止。由於讀書時下的工夫多,收穫就大,他所精讀和背誦過的書,就能終身不忘。
4.為了有更多的時間學習,他專門找了一節圓柱形的木頭做枕頭,還為其取名為“警枕”。枕著圓木睡覺,只要一翻身,圓木便會滾動,他就從夢中驚醒了,便立即起床挑燈夜讀。
5.父親看他懂事好學,也著意培養,每逢出遊或和同僚密友交談,總把他帶在身邊。耳濡目染,使司馬光不論在知識方面,還是見識方面,都“凜然如成人”。就這樣,還不滿十五歲,他就懂得聖人之道,“於書無所不通”。
6.雖然得到很多誇讚,但他淡泊明志,終身一心向學,最後學貫古今、官至宰相,還主持編寫《資治通鑒》,實現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
(四)本章反省與受用
1.當今社會心浮氣躁,追求 “短、平、快”(投資少、週期短、見效快)帶來的即時利益,從而忽略產品的品質靈魂。因此需要工匠精神,才能使企業在長期的競爭中獲得成功。
2.習總書記強調,勞動者素質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至關重要。技術工人隊伍是支撐中國製造、中國創造的重要基礎,對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具有重要作用。要在全社會弘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勵廣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
3.作為學習聖賢經典的我們,更要靜下心來,踏踏實實地學。一方面“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可以學習一些百工技藝,貢獻社會,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立意高遠、防止致遠恐泥,牢記“君子不器”,在具體的為人處世中踐行聖賢的教誨,嚴謹專注、精益求精,以“致其道”。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