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子張十九 第4章

子夏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
<白話>
子夏說:「就算是小技藝,一定有可深究之處。但恐怕會拘泥高遠目標的實現,所以君子不會被小道所局限(君子不專做小道)。」
<注釋>
1. 小道:小技,禮樂政教以外的學說。
2.  2. 觀:研究,深究。
3.  3. 致遠恐泥:「泥」,不通達,拘泥。恐怕(擔心)妨碍遠大目标的實現。
4. <讀誦>
5.   (略)
6. <思惟提綱>
7.  1. 何謂小道,為何「致遠恐泥」?
8.  2. 相對於小道,必有大道,何謂大道 ?
9.  3. 請問「小道的可觀之處」是什麼?
10.  4. 小道有可觀但致遠恐泥,所以君子不為。如何理解「君子不為」 ?
<義理講解>  
一、引用經文與文獻
1. 《論語 • 為政 •12 》子曰:「君子不器」
2. 2. 程樹德《論語集釋》:「內足以明心盡性,外足以經綸參贊,有體有用,方是大道,方是致遠。」
3. 3.《論語• 述而 •6》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
4. 4.《論語• 泰伯 •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
5. 5. 《弟子規》:「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6. 6.《論語• 里仁 •9》「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7. 7. 程樹德《論語集釋》:「譬如詩文,豈可全不為。顧為須先為大道,大道誠深造,根深末自茂,即不茂亦不害其為大也。」
補註:魏文侯
戰國七雄(秦、齊、楚、燕、韓、趙、魏)之一魏國百年霸業的開創者。
在戰國七雄中首先實行變法改革,是後來的秦孝公商鞅變法的藍本。
司馬遷《史記•儒林列傳》,贊魏文侯「好學」,經常向子夏以及再傳弟子請教,精通儒家思想。

二、重點摘記

(一)簡介子夏
1. 從本章開始比較系列的出現了九個關於子夏的章節。
2. 2. 子夏,姓卜,名商,春秋晉國人,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門十哲之一。
3. 3. 子夏少孔子四十四歲,是孔子後期學生中佼佼者,以文學著稱。
4. 4.《史記》記載:「孔子殁,子夏居西河,教弟子三百人,為魏文侯師。」
5. 孔子弟子三千,子夏弟子三百,非常了不起。弟子中還有當時很有影響力的魏文侯,子夏在孔子去世後的六七十年間,辦學成就與影響在眾弟子中是最大的。
6. 5. 本章前一章就記述了子夏之門人向師叔子張請教交友之道的對話,是論語中唯一出現的孔子再傳弟子的章節,也驗證了子夏在教育子弟、傳授儒學方面的成就。
7. 6. 漢代以來,學者大多認為,子夏對於儒家經學的傳承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後漢書•徐防傳》記載東漢徐防說過:「《詩》、《書》、《禮》、《樂》,定自孔子;發明章句,始於子夏。」他認為六經中的大部分是來自子夏的傳授。
(二)要懷著謙卑景仰的心來研讀先賢經典
1.瞭解子夏成就,是希望在學習本章之前,對於孔門先賢-子夏可以升起景仰之心。
2. 懷著謙卑景仰的心來研讀先賢的經典,對於我們領會經典內涵會大有裨益。
3. 3. 警策自己在學習了這麼多孔子教言之後,先要調整好心態,再來研習聖人弟子的言論,切切不可生起輕忽之心,彷彿自己已經可以立在聖人的高度,去看待他的弟子,進而評長論短,這對我們會有極大地損害,與大家共勉!
(三) 原文與譯文
(原文)
子夏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
(白話翻譯)
子夏說:「就算是小道,也一定有可觀之處。但要通達高遠的目標,恐怕會被拘泥。所以君子不會被小道所局限。」

(四)本章四點學習
我們將從以下幾點來學習本章:
   一 何謂小道,為何「致遠恐泥」?
      二 何謂大道 ?
         三 小道的可觀之處 ?
            四 探討如何理解「君子不為」 ?
※ 何謂小道?為何「致遠恐泥」?    

1. 何謂小道,古今學者說法不一。
2. (1)朱熹先生注解「小道」,如農圃醫蔔之屬。大概是受朱熹先生影響吧,很多學者將小道解釋為小技藝,認為小道即是農、圃、醫、蔔、百家眾技。
3. (2)這樣理解可能有些偏頗,君子掌握一些農、圃、醫、蔔之屬的技能,或其他小技藝,並不因此就不能成其為君子,也不妨礙他成就大事業。
2. 為什麼「致遠恐泥」呢?
3. (1)錢穆先生解釋本章時說:小道,窺於一隙,執於一偏。如農、圃、醫、蔔、百家眾技,擅一曲之長,應一節之用者皆是。
4. (2)所以理解「小道」的重點不在百工眾技,而在「窺於一隙,執於一偏」,通俗一點講,執守在一門技藝裡不能出來,入乎其內,卻不能出乎其外的,做到再好也只能稱為小道。
5. (3)因為執守一門技藝,往往容易黏著其中,無法上達,無法上達則無法致遠,
6. 技藝就成了通往大道的阻礙。所以,「致遠恐泥」。想要致遠的君子就要警惕了,子曰:「君子不器。」不要被一些技藝所拘泥了,人生的高度可能就被限制住了。
※ 何謂大道?

1.程樹德編撰的《論語集釋》作了精彩的論述,曰:「內足以明心盡性,外足以經綸參贊,有體有用,方是大道,方是致遠。」
什麼是大道?內可以使自己的心性得到淨化和提升,外可以安邦治國、平天下,
體用兼具,才是大道。

2.孔子在《論語.述而篇》說:「士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
「志於道」,就是立志走大道,成聖成賢。對於技藝要不要呢?也要,
「游於藝」,技藝可以鑽研也,可以精良,最重要的是「游」,遊刃有餘,不黏著,可以入乎其內,又能出乎其外。

3.孔子就是禮、樂、射、御、書、數,六藝樣樣精通,可是他並沒有執著其中,內心始終裝著天下,一心恢復周禮、施行仁政。

4.如曾子所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

※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

1. 首先,小道本身就有自有的價值
2. 南懷瑾先生說,有很多小道,如下棋、寫中國字、作詩、刻圖章,甚至於打牌吧,這些都不是什麼大學問,古人所謂雕蟲小技,但也是學問,並不簡單,都很難,如果深入去研究,都會有所成就。這是其一。
2. 其二,小道中亦寓涵大道真理,只要不拘泥其中,小道可成為大道。
3. 關鍵在於確立大道在先,如果沒有高遠的目標攝持,任何技藝學的再精通,
4. 只是一門技藝。如果心懷天下,有高遠的目標攝持,則小道可以上達為大道。
5. 以小攝大,大亦是小。以大攝小,小亦是大。
3. 公案 - 慈心有機種植,致力一切生命的希望。小道通了大道。
4. 我知道有這樣一群人,看到地球被現代工業化式農作方式所傷害,在一位智者的引領下為了保護大地的生機,二十多年孜孜不倦,堅持慈心有機種植,不打農藥、不施化肥、不用除草劑,在所有人認為不能的狀況下種植出來大批有機農作物,修復了土地,改善了水質,保護了動物,健康了很多人的身體,清淨了很多人的心靈。
5. 雖然看起來他們只是在鑽研如何不施農藥化肥而種出好的莊稼來,這應該是中國人數千年來最普及的一門技藝了,但他們的內心卻無比的寬廣,裝著人類的命運,乃至於,地球上的一切生命的希望,他們走的就不是小道,就是通了大道,值得我們敬仰,值得我們效學。
※「君子不為」如何理解?
問 : 對於小道,君子到底要不要為呢?
問 : 如何去把握,才不至於成為致遠的泥潭呢?

1.《論語集釋》裡說:「譬如詩文,豈可全不為。顧為須先為大道,大道誠深造,根深末自茂,即不茂亦不害其為大也。」
意思是說,就像詩文字畫這樣的小道,也不可能完全不為,如果為的話,必須要先為大道,大道是根本,小道是枝末,在大道上深入了,根基就深了,根基深了,枝葉自然就會茂盛,即使不茂盛,也不會妨害大道的深入。

2.「君子不為」,從兩個角度理解。
# 第一個角度
可以理解成不必為,這些小道不是必須要學的、要為的,人生天地間的學問有千萬種,而人生短暫,精力也有限,所以學習一定要有抉擇,分清主次、本末,哪些是必學、必為的,哪些是不必學、不必為的。
如《弟子規》云: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 第二個角度
可以理解成不執守,不拘泥。我們不能執守一些技藝、一些事項裡不出來。
對於胸懷天下,志于道的君子來說,永遠要知道自己人生的終極目標。
我們很多時候不得已要做一些謀生之事,但是決不能僅僅安于謀生的事業。
「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五) 總結
1. 子夏告訴我們,技藝固然重要,謀生也不可缺少, 但是生命當有更高遠的目標。
2. 2. 子夏並沒有反對小道。反對的是專任小道,執著於小道。
3. 3. 學習要分清主次、本末、先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