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子張十九 第10章

10. 子夏曰:「君子信而後勞其民;未信,則以為厲己也。信而後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
 〈白話〉
子夏說:「君子在位,必先使人民信仰,然後去勞動他們;沒有取得信仰,人民就要以為是虐待他們了。對於君上,也要先使國君信任自己,然後去進諫;沒有取得信任而去進諫,君王會認為是在毀謗他了!」
〈文義〉  
1. 君子,指在位而有德者
2. 厲己:厲是苛虐、虐待。己,指人民。
3. 謗己:謗是毀謗、惡言攻訐。己,指君上。
〈思維提綱〉
1.子夏認為在位者,要役使人民必須先如何?否則有何過患?
2. 君子對國君進諫則先要如何?否則會有什麼後果?
3. 總結本章,君子對上、對下首要做到什麼?道理何在?
4. 您覺得本章,可有夫子論語中言教做支持?
〈義理解說〉  
一、 引用經文及補充
1.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論語集注》:信,謂誠意惻怛而人信之也。厲,猶
病也。事上使下,皆必誠意交孚,而後可以有為。
2.《論語•學而•8》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
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3.《論語•學而•7》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
 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4.《論語•學而•5》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
以時。」
5.《論語•子路•4》 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6.《論語•陽貨•6》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7.《論語•顏淵•7》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8.《論語•為政•22》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9.《袁子正書》: 唯君子為能信,一不信則終身之行廢矣,故君子重之。(作者:袁子正,袁準,魏晉南北朝人,本書收錄《群書治要》卷五十)
10.張居正《論語別裁》: 君子欲有為於天下,非積誠以感動之,未有能濟者也。
11.朱舜水曾言: 「修身處世,一誠之外更無餘事。故曰:『君子誠之為貴』,自天子至於庶人,未有舍誠而能行事也;今人奈何欺世盜名矜得計哉?」(朱之瑜,字魯璵,明朝思想家,文學家,史學家。南明滅王東渡日本,號舜水,也對水戶學產生很大影響。)
12.《群書治要•卷46•中論》孔子曰:「欲人之信己,則微言而篤行之。篤行之,則用日久;用日久,則事著明;事著明,則有目者莫不見也,有耳者莫不聞也,其可誣乎?」(東漢文學家,徐幹,建安七子之一,著《中論》是政論性著作,闡發義理,曹丕讚之‟成一家之言,辭義典雅,足傳於后”)
13.《道德經•第六十三章》中有言:「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14.《大學•經一章》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15.《菩薩寶鬘頌》阿底峽尊者的話:眾中觀自語,獨處觀自心。

二、重點摘記  
(一) 恭誦原文、消文
1. 恭誦原文
  子夏曰:「君子信而後勞其民;未信,則以為厲己也。信而後諫;未信,則以
為謗己也。」
2. 意思是,子夏說:“君子必須取得人民信任,然後才讓他們去勞作,否則人民就會以為是虐待自己。君子要先取得別人的信任,然後才去進諫規勸;如果沒有取得別人的信任,別人就會以為是在誹謗自己。”
(二)前言及本章主旨
1. 《朱子集注》上說,“信,謂人信之。厲,猶病義。言事上使下,皆必誠意交孚而後可以有成。”意謂君子使民、事君,都要以信為先。
2. 下面,我們從三個方面來闡述,一、這一章的主旨講什麼?二、信為什麼這麼重要?三、如何才能做到信?
3. 本章主旨
(1) 主要是講,無論居上臨民,還是居下事君,彼此信任都是非常重要的。子夏所說來自於孔子之教。孔子說過,作為君子,必須“主忠信”,“敬事而信”,“言而有信”,才能得到別人的信任和任用——“信則人任焉”。因此,信是人際交往的根本,也是治國治民及仕進之道。
(2) 古代士人以出仕為自己的使命和理想,而出仕後就要面臨對上和對下兩種關係:對於君主及長官,要行勸諫之事;對於自己治下的百姓,要盡管理之責。
(3) 君子信而後勞其民,“勞其民”是派任務給人民,君子在位的時候,他會先取得人民的信任,然後才安排任務給老百姓去做。而取得信任,最重要的是愛護人民,他知道你愛護他,你所安排的事情,也都是為了他著想,他不會不願意,不會覺得你是找他麻煩,他會歡喜去做。假如不建立信任,“未信則以為厲己也”,反而讓人民誤會是虐待他了。
(4) 信任是做事情的重要基礎,沒有先建立好這個信任,你很努力去做,到時候還被人家誤會。這也告訴我們,一個在上位者要時時能夠體恤人心,人心體恤不到,有時候做一些事被人誤解,還適得其反。
(5) 同樣“信而後諫”也更得小心,如果沒有取得領導或者君主的信任,你去勸諫,對方不但不會聽,還會認為你是在誹謗他,反而破壞了彼此的關係。由此可見,無論對上對下,信任都是一個很重要的根基。

(三) 信為什麼這麼重要?
1. 首先,“信”是一個人立身處世之本。《論語》共38處提到“信”。民無信不立。信,是立命之本。對我們的立身處事十分重要。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人沒有“信仰”,就不成其為人。論語注疏曰人言不欺唯信,信既是取得他人信任也是對別人講信譽。
2. 其次,“信”是安民治邦的要道之一。孔子說:“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又說:“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在上位的人只要重視信,老百姓就不敢不用真心實情來對待你。
3. 再次,“信”是“仁”的表現形式。“子張問仁。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為什麼這五事行於天下就是仁呢,因為恭、寬、信、敏、惠五事,皆是與人相處之道。
4. 一個人言而有信,給人可以依靠的感覺。在儒家的道德體系中,“仁”是靈魂,德是根本,如果說,仁是道德的內容,則信就是形式。
5. 綜上所述,“信”是為人不可或缺的品質。人無信不立。“唯君子為能信,一不信則終身之行廢矣,故君子重之。”只有君子是能堅守信義,因為一不守信義,那麼一生的作為都將被否定唾棄,所以君子非常看重信義。
(四) 如何才能做到信?
既然信任對一個人這麼重要,我們怎麼樣建立信呢?如何讓別人信任我們呢?
1. 首先,要樹立正確的信念,以誠信待人。“誠”是一個人的根本。待人以誠,就是信義為要。人無信,做事必不長久。張居正說:“君子欲有為於天下,非積誠以感動之,未有能濟者也。”要做到這樣的誠,內心必須有堅定的信念,明確的生命目標。
2. 明代詩人朱舜水說:“修身處世,一誠之外更無餘事。故曰:'君子誠之為貴',自天子至於庶人,未有捨誠而能行事者也。今人奈何欺世盜名矜得計哉 ?”所以,誠是人之所守,事之所本。只有做到內心誠而無欺的人,才是能信人並取信於人的人。
3.舉喻證成
子賤治單父”講得就是這個道理,子賤是孔子的學生,他治理單父的時候,做到百姓不忍心欺騙他。子賤治理單父三年,他的同學巫馬期就去私訪了解他治理的情況,剛好到的時候是晚上,結果有個漁夫在捕魚,把魚捕起來之後又把魚放了,巫馬期覺得很好奇,就去了解。結果這個漁夫說:我們大人教育我們,假如捕上來的魚是小魚,應該讓它繼續生長,不應該把它捕起來,所以我把魚都放掉了,巫馬期把這個情況回去報告給孔子,孔子聽了很歡喜,百姓在夜晚沒人在的情況,都依照子賤的教導去做,不忍心違背他的教導。這都是子賤愛民如子之心感召的。
4. 孔子說,即使是足食、足兵這兩個條件都不具備了,也不可以缺少信任、不可以缺少信用。同樣的道理,父子、夫妻之間,或者單位同事、上下級之間,朋友之間,信任都是前提。許多事,都取決於當事人之間的信任。彼此信任,交流就順暢;不信任,就麻煩。 
5. 信任與否,所求似在對方,但著力卻在自己。自己是否真誠,別人是能感受到的。誤會自然難免,但究其原因,終是真誠不夠;而且消解誤會的唯一辦法仍在於真誠。《中庸》把誠視為天道,人的全部努力就是去達到至誠。
6. 其次,少說多做。一個人是否能取信於人靠的是自己的行為,靠的是時間的積累。自己做人做事堅持以信為原則,時間久了,大家知道你是個可以相信的人了,這時候你再做事情,就容易取得信任。
7. 子曰:“欲人之信己,則微言而篤行之。篤行之,則用日久;用日久,則事著明;事著明,則有目者莫不見也,有耳者莫不聞也,其可誣乎?”就是“想讓別人信任自己,就應當少說而實幹。”其實,取得信任的方法很簡單,就是少說多做,你做出來了,別人看到眼裡了,才有可能相信你。平時都不能取信於人,重要時刻怎麼讓大家相信呢?
8. 再次,要有責任心,一個缺失責任心,不願對自己說過的話負責的人,常常會出爾反爾,給人留下“不靠譜”的印象。老子說“君子誠之為貴,夫輕諾必寡信”,老子對於人性有深刻的洞察,所以他一針見血地指出,輕易許諾的人必定信用不足。一個人能取得別人的信任,最關鍵就是他為自己說的話負責。
9. 獨處觀心念,眾中觀語言。我們跟別人在一起,不講無意義的閒話,不挑撥離間別人,不說假話大話,乃至於說話的時候總是非常的柔軟,自然而然講話人家能夠信受你。信任一旦產生,它所噴發出來的能量是巨大的。信任一旦失去,後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10. 人這一輩子,對很多東西都要負責,但無論需要擔起什麼責任,請您一定要謹記,首先必須得對自己說的話負責,反躬自省,攬鏡自照,不怨天、不尤人。意誠慎獨是君子。
(五)總結
1. 總結這一章,重點是一個“信”字,信,從古至今,何其彌足珍貴。一切待人接物之法,雖事有千般,人有萬殊,總不離於此。所以:“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2. 倘若人人肯反躬實踐,則人人皆為君子,世可唐虞。儒家本來就在講自己的事情,沒說過要求別人如何,我們要時時將心比心,處處設身處地。無論對上對下,都要力求圓滿。其實,連接兩顆心的永遠都不是外在的東西,都是來源於心底的信任。人因為信任而靠近,因為失信而遠離。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