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事父母幾(ㄐㄧ)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
解釋
孔夫子說:「奉事父母,如果父母有過錯,要委婉勸告。如果父母不聽從,還是恭敬不違逆,雖然心裡擔憂,也不對父母生怨恨。」
文義
1.「幾」,微也,指態度委婉。「幾諫」,委屈婉轉的勸勉。
2.「見志不從,又敬不違」
(1)諫若不入,起敬起孝,悅則復諫。就是說,如果父母聽不進你的諫言,你仍然恭敬侍奉,待其心情好時,再相機進諫。
(2)「違」,違逆。「違」,止也。不違者,不停止。願未達到,不停止勸諫。
3.「勞而不怨」,「勞」有兩種說法:
(1)勞,勞苦也。一次次諫,甚者父母責打,這很勞苦,勤勞受苦還是不怨恨。
(2)勞,憂也。憂愁並不怨。
思惟題綱
1.「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句話是對的嗎?本章孔老夫子怎麼說?
2.孔夫子說,父母有錯,子女該如何(what)?如何做(how)?
3.當父母聽不進你的勸諫,怎麼「敬而不違」法?怎麼「勞而不怨」法?
義理解釋
(一)引用經文
《孝經‧諫諍章第十五》
曾子曰:「若夫慈愛、恭敬、安親、揚名,則聞命矣。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
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
昔者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
諸侯有爭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
大夫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
士有爭友,則身不離於令名。
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
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臣不可以不爭於君。
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
(二)重點摘記
1.這一章教我們怎樣盡孝。有人說,孝順孝順,孝就是順,什麼事都得順著父母,才叫孝,是這樣嗎?不是。
2.《孝經‧諫諍章》曾子曰:「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孩子聽從父母的命令,可稱得上是孝嗎?孔子的回答,措詞非常的激烈,他說:「是何言與,是何言與!」這是什麼話?這是什麼話!「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當父母的行為不合於道義的時候,做子女的不可以不諫諍,不可以不勸諫。只是一味聽從父母的命令,哪裡稱得上是孝啊!
3.要想盡孝,就要學會勸諫。勸諫,要講究方法。
【喻】:我們現在背《論語》,很受用,想勸父母背,就說:「爸爸呀,你得背《論語》,你看看誰誰家的老爸,已經把《四書》都背下來了,你呢,三年才背過一句話,同樣是老人,差距怎麼就這麼大呢?」如果這麼勸,顯然不合適,太傷自尊了。
4.孔子教我們要「事父母幾諫」,「幾」是細微的意思,就是說:勸諫父母的時候,要委曲婉轉地勸,和顏悅色地勸,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要多鼓勵,多讚歎。
【喻】:我們可以這樣勸父母背書,說:「爸爸呀,現在的老年人,得老年癡呆挺多的,醫生說,多背書、勤用腦,可以有效地預防老年癡呆,您不也試試?」講明利害,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說:「老爸呀!如果您得了老年癡呆,您自己受罪不說,我們做子女的該多麼痛苦、難過呀,您忍心讓我們難過嗎?」這時如果眼圈紅一紅,效果就更好了。最後,我們再來一句鼓勵的話:「老爸,有很多人呀,一輩子聽都沒聽說過《論語》一個字,更不說背了,您僅僅用了三年,就背了一句話,太了不起了,不要驕傲,繼續努力喲!其實我知道,您是不想背,以您的才華,如果要背的話,那每天背個兩章、三章,還不跟玩似的。」
5.「見志不從,又敬不違。」
有的父母善於納諫、聽勸,有的父母卻比較倔強不聽,在這種情況下該怎麼辦呢?孔子繼續教我們說:「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如果父母不聽勸,做子女的要一如既往地尊敬父母,不可違逆父母的心意。譬如我們委曲婉轉地勸了半天,而父親還是不肯背書,如果我們這樣說:“哼!就知道吃喝、看電視,一點上進心都沒有,你真是不可理喻。”那這就是不敬了。如果我們再加上一句,“老爸,你繼續背啊,不背,就不讓你看電視了。”那就是違逆父母的心意,強迫父母了。那這都是不孝的行為,我們應該是見志不從,又敬不違。
6.如何做到「又敬不違」?靠念恩。
有時候,父母堅持錯誤,不聽勸告,的確很難讓人心平氣和。那該怎樣保持敬意呢?靠念恩,因為念恩生敬。
※我們可以從各種角度,來思惟父母對我的恩德。譬如,父母的養育之恩,如果不是父母生我、養我,我今天哪有機會背誦聖賢之書呢?我有幸背了一點,就開始不尊敬他們,那太沒有良心了吧!這麼一想呢,就不敢不敬他們。
※對父母的念恩,平時就要做,有了平時念恩的功夫的積累,當父母不聽勸時,就能容易地把敬意保持住,有了敬意,就不會去違背父母意志,強迫父母了。等有了適當的機會,又可以繼續和風細雨地勸諫父母。
7.如何做到「勞而不怨」?靠思惟我的生命宗旨。
※有的父母不但倔強,而且脾氣很大,你委曲婉轉了半天,他卻勃然大怒,罵你一頓,甚至罰你勞動。譬如,罰你天天掃廁所,那我又當如何呢?面對這樣的老爸,孔子也有良方,叫做“勞而不怨”,毫無怨氣地接受勞動改造。「又敬不違」已然不易,「勞而不怨」可就更難了。你想,我一番好意,勸你背點聖賢書,又曉之以理,又動之以情,還誇你,你不但不領情,還罰我掃廁所,這也太「是可忍,孰不可忍」了吧!雖然難,還得忍,因為如果我對父母怨恨,那就違背了孝道。「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本立而道生 」,違背了孝道,道難生啊!如果我想成聖成賢的話,那怎麼能不忍呢?該如何忍呢?
8.如何忍於「勞」,「而不怨」?
※一是念恩,保持對父母的敬意;二是思維:父母體罰我,對我的心靈提升會有什麼好處?
※可以這樣想:我是要立志做聖賢的,聖賢的理想,是掃除天下所有的污穢,建立大同世界,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我今天能掃自家的廁所,這就是掃天下的開始啊,老爸看似在體罰我,其實是在幫我實現平治天下的理想啊!他老人家真是用心良苦啊,太感恩他了!」如果能夠這樣想,那就不但不會怨恨,反而因感恩而心生歡喜。
※父母看到我們掃廁所,都掃得這麼歡喜,相信,也一定會轉怒為喜的。那時候呢,我們就又可以進行下一輪的勸諫。
※只有真正做到「勞而不怨」,才有可能最終感化父母。
9.本章小結:
(1)「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教我們勸諫、引導父母向上的一個良方。用在家裡,就是齊家的功夫。
(2)這個方法隱含了孔門心法一個重要的原則——以恭敬無怨的心,去感化他人。不但是齊家了,其實平治天下,勸導更多的人向善,遵循的,都是這麼一個原則。
(3)其實這個原則,就是仁,隱含愛的真諦。所以我們如果能夠在家裡、在父母面前,好好地實踐這一方法,這一原則的話,那將來就可以更好地步入社會,利益大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