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公冶長第五 第2章

子謂南容,「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於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白話
孔子說到南容,「當國家太平盛世的時候,他不會被棄置不用;當國家無道亂世的時候,他不會遭到禍害。」於是把哥哥的女兒嫁給他。

文義
1.「南容」,孔子的弟子。有二說:一說是孟懿子的弟弟南宮敬叔;一說是南容括。
2.「廢」,捨棄不用。「不廢」,必見用、被重用。
3.「刑戮」,「刑」是被關;「戮」是被殺。「刑戮」是被殺及被辱的刑罰。
4.孔子有兄孟皮,早卒,所以孔子為姪女主婚。
5.邦無道的特徵,你隨時隨地都有被傷害的可能性,因為他不照著道理。在邦有道的時候,除非你犯罪,犯在是你應得的懲罰上,否則是不會無緣無故受到傷害的。
6.南容謹於言行,故能見用於治朝,免禍於亂世。

思惟題綱:
1.孔子決定把哥哥的女兒嫁給南容,為什麼?
2.南容在太平盛世可以被重用,在亂世的時候,能夠免禍,請問他如何做到的?
3.孔子為什麼把自己的女兒嫁給公冶長,而把哥哥的女兒嫁給南容?
    (勿以私心窺聖意,不要以世俗的角度,去解釋聖者的用心。)

義理解釋
 (一)引用經文
1.《論語‧先進‧5》:「南容三復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2.《論語‧衛靈公‧6》:「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捲而懷之。」
3.《論語‧述而‧10》:「用之則行,舍之則藏。」
4.《詩經‧大雅‧抑》:「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
5.《論語‧學而‧14》:「敏於事而慎於言」

(二)重點摘記
1.這一章評論南容
(1)南容是孔子的弟子,出身孟孫氏的家族,顯赫的家族,父親是孟僖子,哥哥是孟懿子,兄弟都在孔子門下學習。
(2)孔子對於南容的評論: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於刑戮。
邦有道、邦無道,太平盛世,還是擾攘不安的時局,說南容在太平盛世可以被重用,有機會為大家服務;在擾攘的時局,他能夠自保,免禍,可以免於刑戮。這個戮就是殺,殺戮。

2.南容是什麼樣的德行?
(1)有才華、有德行
在一個太平盛世,需要很多很多的人才,所以他一定要有才華、有才幹。他也要有德行。有些人有才華可是沒有德行,做了很多事情,謀取私利,這個也沒有辦法受到長期的重用。
(2)有智慧
在擾攘不安的時局,能夠免禍,免於刑戮,要有足夠的智慧。
南容就是這樣的一個有德有才的弟子,年輕人。所以孔子抉擇把他的侄女,兄之女兒嫁給南容當妻子。

3.「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於刑戮。」也是孔子的用事原則
(1)孔子曾說「用之則行,舍之則藏。」,他認為他跟顏淵都可以做到「用、行、舍、藏」的處事的原則。
(2)孔子評論衛國的賢大夫蘧伯玉,說他是一個君子。為什麼說蘧伯玉是一個君子呢?因為他「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捲而懷之。」無道時,就獨善其身。

4.儒家在面對不同時局,有一種抉擇的自主跟抉擇的智慧。
社會平靜,在上位者重視賢才,儒家的弟子就會出來,為社會貢獻能力。當社會動盪,事不可為,一方面,會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努力貢獻一己之力,改善這個社會的不公不義;可是如果真的情勢已經難為了,那也可以獨善其身,等待更好的時機,再為大家做事。這樣的抉擇,其實是非常非常有智慧的,也就是說生命的自由、生命的自主以及理想的實踐,不會因為外在環境的變動,而喪失了自身生命的最高原則,生命在這裡有一種自由跟自主。

5.南容這種「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於刑戮」,既德且才,德才兼具的德行,不只被孔子讚許,也是孔子立身處世的一個原則。所以孔子把他的侄女嫁給他,當然是對南容一種相當深刻的觀察以及由衷的欣賞。

6.關於南容的事蹟,可以參考《論語‧先進‧5》「南容三復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結果跟這一章是一樣的,南容變成孔子的侄女婿。其事蹟不同,就是「三復白圭」,白圭是《詩經‧大雅》的一首詩—「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白圭就是白色的玉,玷就是瑕疵,這個白玉上面如果有一點瑕疵,還可以通過打磨的方式把它去除,「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言語上的過失,比如傷人的話、說謊,是沒有辦法挽救的,所以不可為也。南容非常喜歡這一段詩,常常再三地誦讀,去實踐。所以孔子就非常的欣賞他。

7.南容持誦這一首詩表達出怎樣的德行?就是對於自己言語的謹慎。那這個,就可以來解釋或者補充說明,為什麼南容可以「邦無道免於刑戮」。那「邦有道不廢」,應該是有一種能幹的能力,對於事情的觀察,做事的方式,帶領團隊的能力,都是非常練達的。南容的德行,我們也可以從《論語‧學而‧14》:「敏於事而慎於言」這樣的德行去加以總結。這樣的德行也是孔子所欣賞,也是孔子所持守的。孔子把自己哥哥的女孩就嫁給他,這也是孔子擇侄女婿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準則,跟前面一樣。是在世間的標準之上更重視內在的德行,以及解決問題、觀察時局的智慧跟才華。

8.本章有一個有趣的問題可以討論:「孔子在選擇自己女兒的夫婿,跟選擇侄女的夫婿之間,為什麼選用公冶長做自己的女婿,南容做侄女婿呢?有沒有避嫌的考慮?」
宋代大儒程伊川(程頤)有一個很好的解釋。就說一般我們為什麼要避嫌?因為我們不如理、抉擇是有所虧損的、不符順於正理道理的,我們才要避嫌。孔子在擇婿的時候,是選擇這個人的德行,看到這個人的才華,他可以關顧家人,他可以作為家裡的支柱等等,從這些角度去觀察一個人適不適合當自己的女婿或者自己的侄女婿,並沒有避嫌的這個考慮。而且也要關顧不同對象,兩個是不是很多地方能不能相互地配合,這應該是孔子主要考量的,而不是,要不要避嫌。

9.大儒程伊川(程頤)的提醒 : 不要用私心去窺聖意
我們在閱讀聖人經典的時候,要特別注意,程伊川的提醒就是不要用私心去窺聖意,不要以自己一般世俗、凡俗的角度,去解釋聖者的用心。聖者的用心,就是非常的廣大,而我們常常看得非常的表面。提醒我們在閱讀經典的時候,是要去體貼聖者的心意,割捨世俗的一些看法。不是反過來用世俗的角度去解釋聖人的用心。這點相當重要。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