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
解釋
孔夫子說:「有道德的人不會孤獨,一定有跟他親近的人,有人願意親近他。」
文義
1.「德」是道德、德行。
按照自然規律、秩序,去生活、去待人接物,這就叫德。
「德者得也」,得到什麼呢?眼前使你內心很祥和,將來對自己、對他人都有好處,這樣的行為叫做「德」。
「孤」是孤寡、孤獨。
「必」是肯定而深信不疑。
「鄰」是鄰居,引申為親近之者,親近他的人。
2.何晏《論語集解》:「方以類聚,同志相求。故必有鄰,是以不孤也。」
3.真正的德行不會孤獨的,能夠如理去做的人不會孤獨,他一定有人來親近。換句話說,沒有「鄰」就是孤獨;有「鄰」就不孤獨。
思惟題綱:
1.孔夫子說「德不孤」,有道德的人不會孤獨、孤單,為什麼?
2.社會的現象是:當一個人有著高尚的目標、力爭上游,常常周圍的人會覺得:「這個人很奇怪,唱高調!」不為時下所接納,顯然這個人就從社會被孤立了,這個人會有孤獨感。怎麼會是「德不孤,必有鄰。」呢?
3.看看社會上,許多擁有追隨群眾「有鄰」的人物,他們「不孤」嗎?
4.我如何信受「德不孤,必有鄰」?
義理解釋
(一)引用經文
1.《論語•里仁•11》:「君子懷德,小人懷土。」
2.《論語•里仁•12》:「放於利而行,多怨」
3.《禮記•樂記》:「禮樂皆得,謂之有德。德者,得也。」
4.《論語•顏淵•1》:「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5.《禮記•大學》:「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
6. 《論語•憲問•37》:「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7.《論語•里仁•1》:「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8.《論語•子罕•13》: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二)重點摘記
1.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1)「德」道德、有德行的人;「孤」孤單;「必」必定;「鄰」鄰居,引申為--有志同道合的人來做伴。
(2)孔老夫子說:真正有德行的人,是不會孤獨的,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願意親近他,與他共勉。
2.孔子會這麼說,是很深刻地理解到,當一個人朝高尚的目標力爭上游時,多少都會產生孤獨感。
3.這種孤獨感怎麼產生的呢?當我們開始仁德的實踐,講究做人的道理、講道德,甚至面對境界,做一些安住在仁德的抉擇,比如懷德不懷土,比如不放於利而行,依理依義而行,甚至做出放棄利益的事情。往往是被人譏笑的。甚至說:「哎呀!怎麼這麼迂腐,什麼時代了,還唱高調,真是虛偽啊!」面對懷疑的眼光,甚至開始懷疑自己,我這樣做對嗎?還要繼續下去嗎?做有意義、有價值的事情,我們內心是非常渴望,能夠得到人家的理解與支持。
4.孔子告訴我們不要怕,真正有道德的人,他是不會孤獨的,一定會有人與您共鳴的。重點是,我是否夠努力讓自己的仁德,日漸完善起來,而不是一天到晚在關注別人,他用什麼眼光來看我。他會這樣看我,其實也是很正常的,因為他還沒有機會開始學習,所以會抱持這樣的看法,會有這些誤會產生。
5.「德不孤,必有鄰。」為什麼孔子說的如此肯定?這個德,有它正確的目標,踏實地去實踐,就會產生出這個效果。這是它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
6.案例--德不孤 必有鄰
有機農夫,剛開始轉做有機耕作時,堅持不噴灑農藥,不用鋤草劑、化學肥料,真的很辛苦,常常是從早忙到晚,揮汗如雨,而且還常常被貫行農法的農友嘲笑:「哎呀,你們幹嘛這麼辛苦,不就噴個除草劑,灑個農藥,輕輕鬆鬆多好。你看我這麼早,就把工作做完了,你還在忙;你種的菜、水果,也不會比我漂亮,不會比我賣的好。哎呀!你們這些傻子。」但是因為這些有機農夫,
【有正確的目標】
(1)不忍心祖先留下來的土地,日漸硬化酸化;
(2)不忍心消費者,花了錢卻賠了健康;
(3)更不忍心在農地上面的動物,一一在農藥噴灑下死亡。
要堅持下來,就得要比別人投入更多的時間、體力、心血、金錢。有時候啊,剛投入的前幾年,根本都還看不出效果,甚至啊種出來的蔬菜或水果,又小又醜。
【堅持仁德的實踐】
就在他堅持仁德的實踐,善待土地、善待消費者、善待小動物,漸漸地,土地開始回饋他了,土質變得健康,又鬆、又軟、又香;生態回來了,青蛙、小鳥、許多小蟲,都搬來與他為鄰、與他做伴,土地上開始充滿生機。所以蔬菜水果,也漸漸種得越來越漂亮。
【必有鄰】
有共同理念的消費者,也都一起來支援。德不孤,必有鄰。健康的土地回來了,生態回來了,收穫回來了,顧客、收入也都回來了,甚至當初嘲笑他的農友,也一改之前的態度,竟然開始羡慕說「哇,你的土地這麼柔軟、這麼充滿生機!收穫越來越好!」於是也加入有機耕作的行列,越來越多人一起為伴為鄰。所以「德不孤,必有鄰」是必然結果。
7.「有正確的目標、堅持仁德的實踐」,就不要害怕,「有朋自遠方來」是必定的結果。正所謂「德者得也」。當我們真實地在仁德這條道路上堅持實踐,所有美好的東西都會回應您的。重點是,豐盛美好的收穫背後,是必須堅持地朝正確的目標努力的。當然,這過程是辛苦的、有所犧牲的。但是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善的種子,必定會長出感恩的果實。
8.《大學》:「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當我們開始涵養了真實的仁德,豈止是招感志同道合的夥伴,連財富也會給您善的回應。做生意的人,如果您代顧客著想,將心比心,賣健康實在的產品,誠信地做生意,自然顧客也一定會用他實際的行動來支持您。推動傳統文化的人,如果能夠把學到的道理,在自己的身上實踐出來、迸發出光明來,必然會招感更多的人,一起來支持與投入。
9.「德不孤,必有鄰。」這是孔夫子一生追求仁德,跨越種種的困難,所淬煉出來的生命經驗總結。他向我們展現了一種堅持仁德的高度,所謂「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孔子一生,雖屢屢遭遇艱難困頓,然而他從未放棄在仁德這條路上的追尋,而且更加好學不倦。就因為這樣的堅持,感得三千弟子,忠心的追隨。晚年,更致力於典籍的整理,將仁德的大道,流傳後世,流傳給我們。
10.橫跨了兩千五百年以來,感得多少古今中外的後學者,心嚮往之,繼續在這仁德大道上發光發熱,甚至是與孔子的生命交相輝映。就像我們這個團隊,也非常感謝各位,能夠堅持在傳統文化,堅持學習,堅持在實踐仁德這條路上,相伴而行。.德不孤,必有鄰。
11.《里仁篇》一開始「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是的,我們的確是要里仁,選擇仁厚風俗的地方居住。在《里仁》最後,換一個角度「德不孤,必有鄰」,有仁德的人住在哪裡,哪裡就美好起來。就像孔子有一段故事: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曾經想要搬到東方九夷,邊疆地方去居住,有人就說「哎呀,孔老夫子你想清楚,那裡非常非常落後,非常閉塞,也不開化,怎麼能夠住人呢?」孔子卻回答他說「你別擔心,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當有仁德的君子,開始去那邊居住,又怎麼會閉塞落後呢?言下之意,只要有仁德的君子所在之地,那裡就是美好的地方。
12.希望我們一起,在德行上面一起努力,一起共勉,期待未來我們所在之地,因為有你、有我,世界而變得更光明、更美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