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謂子賤,「君子哉若人!魯無君子者,斯焉取斯?」
▶
解釋:
夫子讚美子賤說:「這個人啊,是位君子呀!魯國如果沒有君子,那他又怎麼能夠學習得這麼好呢?」
文義:
1.夫子是從子賤身上肯定魯國一定有君子。之前我們學過「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學而第一第8章)告訴我們:君子內心有崇高的目標,在他的位子上會盡心盡力實踐所學,而身邊必定有善知識、善友;本章也暗示子賤的成功條件就是有善師友,這對我們學習者是非常重要的啟示。 (參考: 日常老法師《論語摸象記》)
2. 子賤,(宓不齊,字子賤)孔子的弟子姓宓ㄈㄨˊ,名不齊。比孔子小30歲,曾經擔任單父宰。
3.關於子賤小故事一則
孔子弟子有孔蔑者,與宓子賤皆仕,孔子往過孔蔑,問之曰:「自子之仕者,何得、何亡?」孔蔑曰:「自吾仕者未有所得,而有所亡者三,曰:王事若襲,學焉得習,以是學不得明也,所亡者一也。奉祿少鬻,鬻不足及親戚,親戚益疏矣,所亡者二也。公事多急,不得弔死視病,是以朋友益疏矣,所亡者三也。」孔子不說,而復往見子賤曰:「自子之仕,何得、何亡也?」子賤曰:「自吾之仕,未有所亡而所得者三:始誦之文,今履而行之,是學日益明也,所得者一也。奉祿雖少鬻,鬻得及親戚,是以親戚益親也,所得者二也。公事雖急,夜勤,弔死視病,是以朋友益親也,所得者三也。」孔子謂子賤曰:「君子哉若人!君子哉若人!魯無君子也,斯焉取斯?
《孔子家語》孔安國著、《說苑》劉向著
思維題綱
1.夫子這樣讚美子賤,您會很想了解子賤做了哪些事嗎?您如何去做了解?
2.「魯無君子者,斯焉取斯?」透露出什麼內涵?
3.對本章您有何心得、啟示?
引用經文
1.《論語•衛靈公第十五•4》 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2.《論語•憲問十四•6》南宮适問於孔子曰:「羿善射,奡盪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宮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3. 柳下惠,姬姓,展氏,名獲,表字禽、一字季,中國春秋時期魯國人,魯孝公之子公子展的後代。「柳下」是他的食邑,「惠」則是他的諡號,所以後人稱他「柳下惠」。因他又字「季」,所以有時也稱「柳下季」。柳下惠做過魯國大夫,後來隱遁,成為「逸民」。在歷代流傳中,柳下惠坐懷不亂的故事,曾出現不同版本,但故事情節大同小異,核心都是講,柳下惠遵守禮義,不逾越兩性之間的分際。柳下惠的風範,代代相傳,享譽千古。
4. 《論語•子張十九•18》曾子曰:「吾聞諸夫子:『孟莊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與父之政,是難能也。』」
5. 《論語•憲問十四•13》子路問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
6. 《論語•公冶長五•25》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7. 《論語•憲問十四•41》子路宿於石門。晨門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
重點摘記
1.關於子賤的事蹟
(1)他曾經治理單父(ㄕㄢˋㄈㄨˋ)這個地方,鳴琴垂拱,就是達到儒家所謂“恭己正南面”那種無為而治的境地。
(2)子賤本身就是一個君子,所以他能夠吸引一群君子到他身邊來,跟他一起來治理單父。除此之外呢,他又能夠信任這些賢者,放手讓他們充分授權,讓他們去把這個單父治理好。
2.子賤就有那種尊重賢者、重用賢者的這樣的一個德行,所以孔子稱讚他叫“君子哉若人”。
3.孔子在稱讚子賤是一個君子的同時說明了他成為君子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條件,就是這一章的最後兩句:“魯無君子者,斯焉取斯?” 第一個斯呢,就代表的子賤這個人,焉取斯,這個斯就是君子之德,就是如果沒有君子的話,那子賤也沒有辦法學習成為一個君子。
4.“里仁為美”,就說成為一個君子,除了自身良善的本質,好學的態度等等,個人的主觀條件之外,外在客觀的學習環境,其實是非常重要的。
5.《學而篇》也學到無友不如己者,也就是說,這個子賤呢也希望結交一些比他更優秀,或者讓他更值得效學的朋友。那在心態上,也願意跟比自己出色的朋友學習,或者在朋友身上發現比自己更出色的特點,然後加以效學。這個特質就跟尊賢的特質相輔相成。
6.朱熹註解的時候就說,這個特質叫取友,就是取法乎比自己優秀的朋友。所以子賤的德行呢?第一個是尊賢重能,第二個是無友不如己者的取友。至少就這兩個特質,是子賤能夠成為孔子心目中君子的非常非常重要的內涵。
7. 孔子在評論一個人時,除了身體力行呈現的德行去觀察之外,本章特別注意到,學習者主觀的心態,以及客觀成就學習的條件----外在的環境、身邊的師友。這裡可能更強調這個朋友,就是同儕之間的互相砥礪切磋。
8.北宋的蘇東坡,在談這一章的時候曾經提到,孔子稱讚一個人的美好德行,除了就其的德行稱讚之外,還本其父兄師友,這些外在的因素、助緣,是非常有智慧的。
9. 進一步去考察,魯國有很豐厚、長久的一種文化的積澱,所以真的可以成為君子之國。好比坐懷不亂的柳下惠,孟子稱他為聖之和者。好比孔子在《子張篇》裡面稱讚的孟莊子(孝子),在《憲問篇》裡面稱讚的臧武仲(知者)、卞莊子(勇敢),那這三個都是魯國的大夫。還有左丘明。
10. 《憲問篇》裡面,晨門(隱者),就稱讚孔子是一個知其不可而為之者。也就是我們今天所理解儒家那種剛健不息,在面對惡劣環境的時候,願意挺身而出,改善社會的不公不義,扭轉社會風氣的這樣的一種剛健的精神。
子賤續三則
• 宓子賤治單父,彈鳴琴,身不下堂而單父治。巫馬期亦治單父,以星出,以星入,日夜不出,以身親之,而單父亦治。巫馬期問其故於宓子賤,宓子賤曰:「我之謂任人,子之謂任力;任力者固勞,任人者固佚。」人曰宓子賤,則君子矣,佚四肢,全耳目,平心氣而百官治,任其數而已矣。巫馬期則不然,弊生事精,勞手足,煩教詔,雖治猶未至也。
• 孔子謂宓子賤曰:「子治單父而眾說,語丘所以為之者。」曰:「不齊父其父,子其子,恤諸孤而哀喪紀。」孔子曰:「善小節也小民附矣,猶未足也。」曰:「不齊也,所父事者三人,所兄事者五人,所友者十一人,」孔子曰:「父事三人,可以教孝矣;兄事五人,可以教弟矣;友十一人,可以教學矣。中節也,中民附矣,猶未足也。」曰:「此地民有賢於不齊者五人,不齊事之,皆教不齊所以治之術。」孔子曰:「欲其大者,乃於此在矣。昔者堯、舜清微其身,以聽觀天下,務來賢人,夫舉賢者,百福之宗也,而神明之主也,不齊之所治者小也,不齊所治者大,其與堯、舜繼矣。」
• 宓子賤為單父宰,辭於夫子,夫子曰:「毋迎而距也,毋望而許也;許之則失守,距之則閉塞。譬如高山深淵,仰之不可極,度之不可測也。」子賤曰:「善,敢不承命乎!」宓子賤為單父宰,過於陽晝曰:「子亦有以送仆乎?」陽晝曰:「吾少也賤,不知治民之術,有釣道二焉,請以送子。」子賤曰:「釣道奈何?」陽晝曰:「夫扱綸錯餌,迎而吸之者也,陽橋也,其為魚薄而不美;若存若亡,若食若不食者,魴也,其為魚也博而厚味。」宓子賤曰:「善。」於是未至單父,冠蓋迎之者交接於道,子賤曰:「車驅之,車驅之。夫陽晝之所謂『陽橋』者至矣。」於是至單父,請其耆老尊賢者而與之共治單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