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泰伯第八 第11章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

<白話>
孔子說:「一個人即使擁有了像周公那樣完美的才幹,假使說他一旦有了驕和吝的心態,其它再好也沒有什麼值得看的了。」

<文義>
1. 才美,謂智能技藝之美。(朱熹《四書集注》)
2. 驕,矜夸。(朱熹《四書集注》)
3. 吝,鄙嗇也(朱熹《四書集注》)

<思惟提綱>
1.「驕」和「吝」的心態是如何?為什麼一旦有了驕和吝的心態,其它就再好也沒有什麼值得看的了?
2. 想一想,一個人身上的「才能」和「德性」這二者可能形成幾種關係?如何以這樣的關係來界定聖人、愚人、君子和小人?
3.我挑選人才的方法為何?古人挑選人才的方法又為何?有何差別嗎?

<義理解釋>
一、引用經文及參考資料
1. 「擺譜」,是東北話,來源於19世紀初期北京移民屯墾 。老輩人家都有家譜,大家坐到一塊“擺譜”,看看誰家的“譜大”。用在現代,帶有貶義,指故意擺出某種姿態顯示給別人看。

2.賈誼:「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於一身。孔子之前,黃帝之後,於中國有大關係者,周公一人而已。 」

3.司馬光《資治通鑑》:「是故才德全盡謂之聖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凡取人之術,苟不得聖人、君子而與之,與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則?君子挾才以為善,小人挾才以為惡。挾才以為善者,善無不至矣;挾才以為惡者,惡亦無不至矣。愚者雖欲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勝,譬之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決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為害豈不多哉!」

二、重點整理
(一)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於一身
周公就是文武周公的周公,那是為孔子所宗仰的古聖人。西漢初年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學家賈誼曾評價說:「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於一身。孔子之前,黃帝之後,於中國有大關係者,周公一人而已。 」這是極高的評價。

(二)本章消文
1.德是內在的,才是外顯的。這裡說,一個人即使擁有了像周公那樣完美的才幹,假使說他一旦有了驕和吝的心態,其它再好也沒有什麼值得看的了。
2.「驕」就是恃才傲物、驕矜自誇,我行你不行。
3.「吝」就是只希望自己有別人沒有,當然也捨不得給別人。
4.等於說,只要有了驕吝之心,不要說才能一般,即使有周公之才,也要一票否決。

(三)有高才幹,有了驕吝就會被否決
有那麼高的才幹做資本,驕吝一點似乎也合理,那為什麼會被一票否決呢?1.因為儒家所追求的道的核心是仁德,要學習仁德,對內就要克己復禮,對外就要推己及人,待人如己。儒家看人,主要看仁德,不看別的。有了仁德就有可觀之處,沒有仁德就沒有可觀之處。
2.驕傲之心是抬高自我的表現,正好與克己的方向相反;鄙吝之心是希望自己好,別人不好,這正好與待人如己相反。
3.因此即使才能好比周公,一旦有了驕吝就不見了仁德,諸如恭敬、好學、忠信、忍恕、孝慈等等美德,幾乎都不會出現,所以就不用再看了,所以這有點像總開關。
4.驕吝之人會覺得那樣快樂,所以才那樣“擺譜”。其實傲慢慳吝的人,沒有人會喜歡他;而謙下好施的人,卻人人都願意跟他靠近。這基本上是常人都有的心理反應。前者最終會走向孤立,路越走越窄;後者朋友多多,路越走越寬。

(四)破除迷思---德雖不足,才幹還是很有用的
也許有人覺得,德雖不足,才幹不是還很有用嗎?
1. 用德來駕馭才幹,就會給自他帶來好運
的確,人要生活工作不能沒有才幹,但是才幹如同工具,他到底會帶給我們的是福還是禍?帶給別人的到底是利益還是損害?這主要不是由才幹決定的,是由德決定的,德決定行為的性質是善還是惡。因此,用德來駕馭才幹,就會給自他帶來好運,用私慾駕馭才幹,就難免帶來禍害。
2. 以「德」和「才」來界定聖人、愚人、君子和小人
《資治通鑑》裡說:「德才兼備稱之為聖人,無德無才稱之為愚人,德勝過才稱之為君子,才勝過德稱之為小人。」
3. 得不到聖人君子,與其用小人不如用愚人
挑選人才的方法是:如果找不到聖人君子可以任用的話,那與其得到小人,不如得到愚人。為什麼呢?
(1)因為君子的持有才幹把它用到善事上,而小人持有才幹會用來作惡。持有才幹做善事,那就沒有辦不成的善事;而憑著才幹作惡,那就無惡不作了。
(2)愚人儘管想作惡,但是因為智力、才能不夠,就好像小狗撲人,人還能夠制服它;而小人既有足夠的陰謀詭計來發揮邪惡,又有足夠的力量來逞兇施暴,就如同惡虎生翼,他的危害難道不大嗎?

 (五)總結
所以,要想效學聖賢,謙恭是最基本的品德,分享是最基本的修為,由此深入,後面的德行都能漸漸學到,這時的才幹能力越強越好,而且唯恐它不強,因為它已經成為施展仁德的渠道和方式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