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泰伯第八 第2章-2

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白話>

在上位的人能用深厚感情對待親族,老百姓就會走向仁德;在上位的人不遺棄他的老同事、老朋友,那老百姓就不致對人冷淡無情。

<文義>

1.君子:兩個意涵,一指有德行的人,一指在上位者。本章是後者。

2.篤:厚的意思。

3.親:包含所有親屬,其中以父母及兄弟姊妹最為親近。

4.興:起的意思。

5.仁:厚道、仁愛。

6.故舊:有二解,一是老友舊交故戚等,一是固有之道德傳統。

7.遺:遺棄、遺忘之意。

8.偷:薄,澆薄。人情浮薄不敦厚的意思。

<思惟提綱>

1.在上位者“篤於親”,會如何?在上位者“故舊不遺”,會如何?

2.對於我的親人,我做到“篤於親”嗎? 對於老朋友,我做到“故舊不遺”嗎?

3.前面學過的篇章中,有跟本章 "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 有異曲同工之妙,請試著找出來?

4.父母或主管是否“篤於親”、是否“故舊不遺”,會影響下面的人他的德行嗎?



<義理解釋>

一、引用經文

1.《論語‧學而‧9》:“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2 .《大學‧9》:“一家仁,一國興仁。”

3 .《論語‧顏淵‧19》: “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風行草偃”

4.《論語‧學而‧12》: “禮之用,和為貴”

5.《論語‧八佾‧3》“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二、重點摘要

(原文)

“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一)本章解釋

1.君子:指在位者。
這裡的君子應該是一個在位者。《論語》裡面的君子有兩個意涵:一個是有德行的人,一個是在位者。這裡應該主要是指在位者,在上位的統治者。

2.篤:是厚的意思。
“篤”是厚的意思,也是對我們的親人,身邊的親友,能夠很篤厚地、很體貼地、寬容地善待他們,則“民興於仁”。

3.興:就是起而行。
“興”就是起而行,也就是民眾,就會對於“仁”有一種想去實踐的好樂跟推動力。

4.偷:就是薄。
“故舊不遺,則民不偷”,這個“偷”就是薄,我們說“人情澆薄”那個薄,厚薄的薄。5.故舊:就是朋友,另外個意思是傳統。
就是主政者,如果對於身邊的朋友能夠時時不忘,對於整個民情風俗就會變得更加的“篤厚”,不會有一種“人情薄如紙”這樣的缺點。

(二)與本章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其他篇章

1.〈學而.9〉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這一章,如果跟〈學而篇〉曾子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一起看的話,其實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2.《大學‧9》:“一家仁,一國興仁。”
主政者,其實真的是有帶動的作用。儒家在政治思想上面對這一點也特別的強調。

3.〈顏淵.19〉:“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儒家會說“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風行草偃”的效果,其實是非常非常明顯的。

(三)印證本章的歷史公案

【正面的例子】:光武帝

1.漢光武帝劉秀,是東漢開國的君王,他的兄長早逝了,在征戰的過程中早逝了。

2.漢光武帝劉秀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常常在飲食的過程中,在安眠的過程中,都會非常非常的感傷,所以食不下飯,或者是枕上有淚痕,這個是漢光武帝對於他兄長的一種深切的懷念。

3.光武帝有一個非常好的同學,在求學過程中,就是嚴光。等漢光武帝后來飛黃騰達,登基之後,就非常禮遇敦請嚴光跟他共商國事,共同執政,甚至一談就談到天亮,也不願終止這樣的話題。

4.漢光武帝對於自己的親人“篤於親”,自己的朋友“不遺”,所以東漢的一個士節士風,就特別的重視氣節,民情也就特別的淳厚。

5.光武帝的一個事蹟、一個功德,就剛好可以印證《泰伯篇》的這一段話。

【反面的例子】:陳涉

反面的例子也有,比如說秦朝末年率先起義的陳涉。

1.一開始他高舉義旗,反抗暴秦的時候,也是風起雲湧,所向披靡。可是六個月之後,他就覆亡了,就滅亡了,就被他的車夫給斬首了。

2.《史記》司馬遷在寫這一段故事的時候,他反省了陳涉失敗的原因,那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沒有善待他的朋友跟他的家人。

3.比如說他的岳父跟他的妻舅,在陳涉自封為陳王之後,來投靠他。可是陳涉對他們非常非常的冷淡。所以他岳父跟妻舅後來就很不高興地離開了。

4.他的岳父就告誡他,說這個叫“怙強傲父”,就是靠著自己的權勢,對自己的長輩尤其是親近的長輩,非常非常的高慢,這個不是長久之道,很快你的政權就會覆亡。後來果然是如此。

5.另外,他殺了幾個好朋友,包括跟他一起早期受僱傭耕、被雇耕田的這群好朋友。

6.陳涉素有大志,當他還是一個受人家僱傭的農夫的時候,他說過一個很有名的話,叫“苟富貴,勿相忘”,就是如果我有一天飛黃騰達,我一定不會忘記大家。那這些朋友記得這個話,所以等陳涉飛黃騰達就去投靠他。

7.這些朋友,因為出身農民,比較沒有文化,所以就在朝廷上大放厥詞,後來就折損了陳涉的一個領導權威,陳涉就把他們都給殺了。

8.另外一個就是他一起起義的吳廣,在陣前,在前線被他的部下給殺了。消息回報之後,陳涉也沒有任何的悲傷,反而大加封賞殺他朋友的這些副將。

9.這些都讓陳涉後來在起義的過程中缺少身邊得力的助手。
10.這個陳涉,剛好是我們這章講的“篤於親,故舊不遺”的一個反面的例子。

也就是說,孔子講的這個話,其實在歷史上的印證是比比皆是。

(四)“故舊”的另一層意思

1.“故舊”有另外一層意思,是傳統。

2.“故舊不遺”,就是學習傳統文化,像我們現在一起學習儒家跟《論語》一樣。透過傳統文化的學習,其實是保留我們個人生命的一個深度跟厚度。

3.一個主政者對傳統的敬重跟實踐,可以讓整個全民變成一個非常有教養的國民。這個當然可以帶動民風的一種淳厚,不會流於“澆薄”。

4.我就覺得把“故舊”解釋成傳統,也是非常好的一個理解。

(五)總結

1.其實是在前面(第一章)對泰伯歌頌讚嘆之後,接著下來(第二章)談到個人的學習以及治國上禮的一個原則。美好的德行如果沒有禮的調教,其實會產生弊端的;治國當然也是要透過禮作為依循的法則。

2.第二個,就是一個國君、一個主政者,都會有一種風行草偃的帶動效用,這也就特別強調“篤於親”跟“故舊不遺”,這兩個其實也是符順於禮的一種教誨,禮的一個原則。“禮之用,和為貴。”(〈學而‧12〉)、“人而不仁,如禮何?”(〈八佾‧3〉)那個禮的原則。就是對於親人本來就要很篤厚的,因為我們跟他的關係非比尋常。對於朋友呢,當然不會隨著自己的際遇,而折損或者是稀釋了那個友情的深厚程度。其實都是依循於“仁”跟“義”還有“禮”的原則的一種實踐。

3.作為一個主政者,如果能夠在這兩方面做得非常好的話,對於民風民情,其實有非常非常好的影響跟帶動作用。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