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泰伯第八 第15章

子曰:「師摯之始,關睢之亂,洋洋乎,盈耳哉。」

<白話>
孔子說:「從太師摯剛開始演唱,一直到最後各種樂器合奏關雎樂曲,聽之後自始自終都覺得非常美!」

<文義>
1.「師」:就是太師,魯國掌管音樂的長官,他的名字叫作 「摯」
2.「始」:是一首樂曲的開始,開端叫「升歌」,相當於序曲,一般由太師率領眾人來唱。
3.「亂」:是樂曲的結尾,是合奏樂。
4.「關睢」:是《詩經》中的《周南·關睢篇》,或者包括了《關睢》以下的六篇。(關雎、葛覃、卷耳,召南裡的鵲巢、采蘩、采蘋,合為六篇。)
5. 「洋洋,美也」:劉氏正義:「言聽而知其美也。後漢書延篤傳注,洋洋,美也。」

<思惟提綱>
1. 音樂往往可以彰顯一個時代的氣質,成為一個時代的共同記憶。請問對您影響最深遠的是哪些歌曲?對您又有什麼影響呢?
2. 試著揣摩一下,為什麼孔子聽了魯國祭祀的音樂演奏之後,會表達出了這樣的歡喜和讚嘆呢?
3. 聖人心續中流淌出來的「樂」和凡夫所創作的「樂」,有什麼不同的影響呢?
4.《禮記·經解》說:「廣博易良,《樂》教也」。「廣博易良」四字含攝了樂教所要表達的全部內涵,請試著理解「廣博易良」的內涵。

<義理解釋>
一、引用經文及參考資料
1.《論語‧八佾‧20》子曰:「關睢,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2.《論語‧述而‧13》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
3.《論語‧泰伯‧8》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4.《禮記.樂記篇》:「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別。樂由天作,禮以地制。過制則亂,過作則暴。明於天地,然後能興禮樂也。」
5. 王陽明《尊經閣記》:「是故《易》也者,志吾心之陰陽消息者也;《書》也者,志吾心之紀綱政事者也;《詩》也者,志吾心之歌詠性情者也;《禮》也者,志吾心之條理節文者也;《樂》也者,志吾心之欣喜和平者也;《春秋》也者,志吾心之誠偽邪正者也。」
6.《禮記·經解》孔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觀其風俗,則知其所以教。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遠,《書》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絜靜精微,《易》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屬辭比事,《春秋》教也。屬,猶合也。
7.《論語·述而·6 》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
8.《宋元學案·橫渠學案上》橫渠(張載)曾提出著名的「橫渠四句」,認為讀書人要「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9.《論語·衛靈公·15》 顏淵問為邦。子曰:「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放鄭聲,遠佞人;鄭聲淫,佞人殆。」
10.《論語·陽貨·15》 子曰:「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惡利口之覆邦者。」
11.《史記 ·孔子世家》孔子學鼓琴師襄子,十日不進。師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習其曲矣,未得其數也。」有間,曰:「已習其數,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間,曰:「已習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為人也。」有間,[曰]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遠志焉。曰:「丘得其為人,黯然而黑,幾然而長,眼如望羊,如王四國,非文王其誰能為此也!」師襄子辟席再拜,曰:「師蓋云文王操也。」
12.《論語·為政·12》子曰:「君子不器」
13.《論語·公冶長·28》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14.《論語 ·學而篇·6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15.《論語·八佾·4》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
16.《禮記·樂記》「樂由中出,禮自外作。樂由中出故靜,禮自外作故文。大樂必易,大禮必簡。樂至則無怨,禮至則不爭。揖讓而治天下者,禮樂之謂也。」
17.《禮記·經解》孔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䟽通知遠,《書》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潔靜精微,《易》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屬辭比事,《春秋》教也。故《詩》之失愚,《書》之失誣。《樂》之失奢,《易》之失賊,《禮》之失煩,《春秋》之失亂。
18.《禮記·郊特牲》:「賓入大門而奏《肆夏》,示易以敬也。卒爵而樂闋,孔子屢嘆之。奠酬而工升歌,發德也。歌者在上,匏竹在下,貴人聲也。樂由陽來者也,禮由陰作者也,陰陽和而萬物得。」
19. 錢穆《略論中國音樂》:「中國古人稱絲不如竹,竹不如肉,絲竹乃器聲,肉指人聲」。
20.《論語·為政·2》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21. 藕益大師《論語點睛》說:「此指示一經宗要,令人隨文入觀,即聞即思即修也。若知《詩》之宗要,則知千經萬論,亦同此宗要矣。」

二、重點摘記
(一)字詞解釋與消文
1.「師」,就是太師,魯國掌管音樂的長官,他的名字叫作 「摯」。
2.「始」,是一首樂曲的開始,開端叫「升歌」,相當於序曲,一般由太師率領眾人來唱。
3.「亂」,是樂曲的結尾,是合奏樂。
4. 周代的祭祀等各種典禮,都有音樂演奏。開始的時候由太師來升歌,用弦樂器「瑟」來配合它;接著是吹「笙」,笙是管樂器,是吹的,同時用打擊樂「磐」來配合它;接下來是歌與笙相間吹唱,先笙後歌,笙與歌交替進行;到典禮結束時,堂上堂下歌、瑟、笙並作,進行合奏,這個合奏樂,叫作「亂」。
5. 這裡所演奏的是《詩經》中的《周南·關睢篇》,或者包括了《關睢》以下的六篇。
6. 孔子對這樣的音樂演奏,表達出了極大的歡喜和讚嘆,說 「洋洋乎盈耳哉」,就是美妙的音樂充滿耳朵啊!

(二)「禮樂」為儒家教化天下的重要方法
1.「樂」與「禮」一樣被儒家所重視,「禮樂」通常被放在一起作為儒家教化天下的重要方法。禮崩一定樂壞,說明禮樂教化是不可分離的一個整體。2.《樂》與《詩》、《書》、《禮》、《易》、《春秋》並稱六經,可惜《樂》這部經典已失傳,只剩下五經。雖然《樂》已失傳,但孔子樂教的思想在《禮記》、《論語》等教典中都有廣泛涉及。
3. 僅在《論語》中直接談到「樂」的部分大概有12章。如:子曰:「關睢,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這些都是膾炙人口的篇章!

(三)音樂可以彰顯一個時代的氣質
1. 音樂已成為我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古今中外無不如此。音樂往往可以彰顯一個時代的氣質,成為一個時代的共同記憶。
2. 如《義勇軍進行曲》被稱為中華民族解放的號角,誕生於 1935年中華民族存亡的重要關頭,對激勵中國人民奮起抗擊列強侵略和殖民統治,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後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激勵了一代代中國人發憤圖強,振興中華。
3. 上世紀八十年代,當人們剛從「文革」的痛楚中清醒過來之後,一曲《年輕的朋友來相會》,唱出了普通中國人對美好生活的期許,以及希望國家富強的豪邁心情。
4. 張明敏的一曲《我的中國心》感召了海內外無數華人投身祖國現代化建設。
5. 台灣校園歌曲《童年》、《橄欖樹》、《龍的傳人》等都是一代人的溫馨回憶。古今中外的名曲,更是跨越時空,成為激勵人們不斷向上的震撼力量!
6.小結:
(1)故「樂」是一個人、一代人從內心深處迸發出來的情感和心聲,什麼樣的時代,一定有與這個時代的氣質、涵養相應的音樂。
(2)激情燃燒的時代一定有催人奮進的雄渾音樂,頹喪懈怠的時代一定有不思進取的糜糜之音,優雅斯文的時代一定產生高貴典雅、傳唱不衰的經典名曲!

(四)聖人心續中流淌出來的「樂」是天地之和
那麼從聖人心續中流淌出來的「樂」究竟是怎樣的呢?
1. 樂,是涵藏在聖賢心續中與天地人相和的自性之德的自然流淌。聖人的生命狀態,是一種崇高的證悟的境界,凡人無法了知,但聖人透由「樂」所顯現出來的「盡善盡美」,作為自性中本具良知的凡夫都能感受得到。
2.《禮記.樂記篇》中說:「樂者天地之和也」。王陽明在《尊經閣記》中對《樂》的理解是 「志吾心之欣喜和平者也」。
3. 有一種美、有一種文化叫作 「和」,世界和平、社會和諧、家庭和睦、人際和美、上下和順。
4. 但一切的和諧,都是從心靈的和諧開始,這種心靈和諧所呈現出的節奏與律動,與天地萬物相合,這是樂的相狀!

(五)樂的深層內涵「廣博易良」
樂的深層次內涵,在《禮記·經解》上作出了最恰當的概括,說:「廣博易良,樂教也」。「廣博易良」四字含攝了樂教所要表達的全部內涵。下面我們分別了解一下。
1. 首先說 「廣」
(1)「廣」,是「廣大」的意思,指「心志廣大」,有「大其心、大其志」之意。儒家為什麼倡導樂教?就動機或意樂而言,是為了激勵人們的遠大抱負與志向。
(2)儒家的志向是什麼?《論語·述而篇》中說:「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將生命的意義安立於對大道矢志不渝的追求。這種對生命究竟意義的探求,表現為治國理政的理想,就是「治國平天下」,就是宋朝大儒張載所說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3)只有具足高遠志向的「樂」,才可稱為「雅樂」。雅樂,能夠喚起人們心中正面力量和善良的情感。孔子贊《關睢》「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贊《韶樂》「盡善盡美」,聞之以後「三月不知肉味」。與「雅樂」相反的是「淫樂」。孔子痛斥「鄭聲」為淫樂,擾亂了雅樂,如同紫色映蔽了紅色,利口傾覆了國家一樣有害。
(4)在《史記 ·孔子世家》中記錄了孔子跟師襄子學琴的故事。當孔子跟師襄子學一首樂曲到最後時,孔子神情儼然,彷彿進入一個新的境界,時而莊重穆然,若有所思,時而怡然高望,志意深遠,說:「我知道他是誰了:那人皮膚黝黑,體形頎長,眼光明亮遠大,像個統治四方諸侯的王者,若不是周文王還有誰能撰作這首樂曲呢?」原來孔子跟師襄子所學這首曲子就是《文王操》,他從中悟到了周文王志向的博大、深遠和王者之氣象,興奮不已!

2. 第二個解釋 「博」
(1)「博」就是「博學於文」。高遠的志向必須建立在博學多聞的基礎之上。從心靈深處湧出的樂辭及旋律,它之所以深遠、美妙,一定是從聖賢「仁與智」的心續中流淌出來的。
(2)孔子說:「君子不器」。作為一個君子是不為一器所限制的,一定是廣聞博學。孔子曾自嘲說:「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意思是,雖是十室之邑的小地方,也一定有像孔子那樣忠信的人,但不像孔子那樣好學。
(3)關於學習之道,孔子有大量的論述,內涵非常豐富。但所學的內容無非包括「德」與「才」兩個方面。
(4)《論語 ·學而篇》中說:「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前面六科是「德」,最後一科是「學文」,通常解釋為「六藝」等技能方面的。所以德與才一定是兼學,且以德為先。
(5)總之,樂教必須根植於博學的土壤,才能顯發其深遠廣博,才能將樂教「勵志」的教化功能不流於浮泛而深得人心。

3. 第三個解釋 「易」
(1)「易」,就是「簡易、平易近人」,注重內心的情感,反對向外追求的人本主義。儒家教化倡導從簡,無論是禮還是樂,都是如此。
(2)對於禮,孔子說:「禮,與其奢也,寧儉。」,後儒也主張「大禮必簡,大樂必易」。因為大樂必易方能深入人心,大禮必簡方能使人遵從。
(3)《禮記·經解》中說:「樂之失,奢」,樂教不當就是奢侈。又說到「廣博易良而不奢,則深於樂者也」,就是說豁達平和又不奢侈,那就是精通樂教了。奢侈,就是過於奢華,注重外在感官的刺激,缺乏心之聲的表達與傳遞。
(4)《禮記·郊特牲》中說:「歌者在上,匏竹在下,貴人聲也」。這種「貴人聲、輕器聲」,說明儒家的樂教,強調人的歌聲是主體,伴奏的樂器的聲音為次要的審美情趣。錢穆先生在《略論中國音樂》中評價「貴人聲」時說:「中國古人稱絲不如竹,竹不如肉,絲竹乃器聲,肉指人聲」。
(5)現代流行音樂,迎合於人們對外在感官的刺激,往往偏重於樂器的效果,注重外在的華麗和動感,而對人聲所傳遞出的內心情感卻被輕視了。搖滾樂的流行,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是一個時代人們在優裕物質掩蓋下的內心空虛、無所寄託的吶喊與傾訴!

4. 第四個解釋「良」
(1)「良」就是「良善」,也就是王陽明所說的人人本具的良知。在《論語》中,孔子說:「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樂」的本源來自於「道」,道是最究竟的良善。但道無形無相,不可言說,所以「樂教」之上又有了個「詩教」。
(2)《禮記 ·經解》上說:「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溫柔敦厚」四字道盡了詩教無盡的內涵!孔子對《詩經》的讚嘆非常篤信:「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什麼是 「思無邪」?思,就是人類內心當中本有的清淨光明狀態,當這種清淨心沒有被染污,顯發出本有狀態時,就是「無邪」。
(3)我的師長曾經說過:「思」是人類超越餘類有情真正的特勝秉賦,一切行為活動的根源,從這裡開始,假定根源引導對了,後面的行為都會是好的;反之如果這個根本錯了,後面就壞了,到那時要想改善就難了。
(4)《詩經》的內容豐富多彩,但本質上都反映了人們歌頌天地自然、嚮往美好生活的心,所以讀懂《詩經》,也就讀懂人類的這顆純淨之心。故藕益大師說:「若知《詩》之宗要,則知千經萬論。」
(5)對大道的追求,雖興起於《詩》,但必須經過禮來規範約束,才能將由《詩》所立下的仁德之志堅固下來,但最後成為人們內心的「自性之德」必須由樂來完成。
(6)由此可知,「樂」是經過「詩、禮」教化之後在內心的水到渠成!「詩」是「樂」的本源,「樂」是「詩」之志的最終達成!

(六)總結
1. 當我們對樂教所呈現的「廣博易良」的特徵和內涵有所認識之後,再回顧頭來看看本章,體會孔子欣賞雅樂之後的那種「洋洋乎盈耳」的美妙感覺,就會多多少少體悟到聖人內心的那份厚重、廣博、高遠,凡夫俗子所無法體會到的超越於凡塵的喜悅,那種崇高的證悟的境界,內心就會生起對聖人生命狀態的無限仰慕和無比崇敬!
2. 在這高度物質的時代,當我們被外面的繁榮和花花綠綠所攪擾時,偶然去審視一下內心,就會驀然發現,在每個人的心中其實都有聖人早已為自己譜寫好的美麗樂章!
3. 如果你能安靜下來,認真去聆聽,就會發現聖賢從未離開過我的生命,對我生命的眷顧和苦樂的關注片刻沒有停止過。只要我能伸出信心之手,就可以聆聽到他為我所作的對大道、對天地、對生命的所有不朽讚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