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泰伯第八 第12章

子曰:「三年學,不至於穀,不易得也。」

<白話>
孔子說:為學三年,而沒有求官位的想法,這樣的人是很難得的。

<文義>
1. 「三年學」:學習某種知識技能至三年之久。
2.「穀」: 就是俸祿,「至於穀」就是想做官。
3.「不易得」: 也就是「不容易找到這樣的人」,或者說的誇張些:「根本就不可能」.

<思惟提綱>
1. 子曰:“三年學,不至於穀,不易得也。” 為什麼這樣的人是很難得?
2. 孔子不反對學者作官,作官當然有俸祿,但須認識作官的目。您認為做官的目的為何?
3. 聖賢學的目的在於學道明理,修身養性;所求者仁,所施者義,非在求爵謀利,捫心自問:我們學那麼多,又是為了什麼?
4. 前面學過的《公冶長篇》中有一段是我們效學的榜樣,請試著找出來?

<義理解釋>
一、引用經文
1. 《論語‧衛靈公‧31》: 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
2. 《論語•雍也‧28》: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3. 《論語•公冶長‧6》:“子使漆雕開仕。對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說。”

二、重點摘要 :
(原文)
子曰:“三年學,不至於穀,不易得也。”

(一) 本章文意
1.“穀”代表俸祿、祿位,也就是官位。孔子說,為學三年,而沒有求官位的想法,這樣的人是很難得的。
2.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君子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 《論語‧衛靈公‧31》為學是為己不為人,所以,古人學的目的就是為了淨化私慾,完滿仁德;
3. 再來就是要推己及人,所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論語•雍也‧28》所以其為學的初衷是“志於道”,而不是“至於穀”。
4. 在為學之初就是為了“穀”的人,固然不必論,因為一開頭就不對。
5. 孔子的感嘆
(1). 很多學人開頭的確是為“道”而來,但是學了幾年之後,其初衷不知不覺就滑落了,成了為了“穀”。
(2). 初心不改的人是很難得的。那為什麼會改變初衷呢?主要是因為,雖然最初有志,但很可能是夾雜的、相似的、模糊的、造作的、脆弱的。
(3). 最初的志向,是需要長期在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上下功夫,才能真正確立堅固。

(二) 一般人都很在意眼前的苦樂得失
1. 一般人都很在意眼前的苦樂得失,對物慾私利的愛著,原本就不算淺,能夠有一個造作的立志就很難得了,而且由造作到真實也是必經的過程。
2. 但是在學了聖賢的道理以後,如果不能在自己的身心上深刻用功的話,造作的志向,就很難再提升為真正的志向。
3. 而且因為聽過了很多別人不知道的道理,就成為自己傲慢的資本,成為指點別人的利器。自己的口才和思辨,經過訓練,也勝人一籌。
4. 問學實踐的辛苦,也許讓人覺得追求理想不如屈就現實,如此一來,即使沒有放棄學道的形式,可能已經失去了求道的內涵,心已經循著習氣求名求利去了。

(三)“志於道”與“至於穀”之間的拉拔
1. 我們推讀經,弘揚儒學。如果你起步早,是個前輩學長。當然背得多,想得多,經驗越多,後學們當然比不上你,於是都恭敬你。
2. 請問這時,是否也會想得到讚譽和尊重呢?這是不是至於“穀”呢?如果沒有被尊重,就心生不悅,是否說明初心滑落已經有了一段距離了呢?
3. 我們參加各種推展傳統文化的活動,久而久之,就疲掉了,就像例行公事去上班,內心沒有樂趣,只是為了撐持門面,乃至為了生計,這是否也是至於“穀”呢?
4. 其實在學習的道路上,一直存在著“志於道”與“至於穀”之間的拉拔,一不小心,習氣就溜到台上。
5. 所以,必須常常提醒自己不忘初心,如果是一開頭就沒想清楚的,就繼續把它抉擇清楚。

(四) 總結:
1. 為學的宗旨問題是個根本問題,如果在這個地方模糊掉了,放任不管,一直忙於推事業,搞活動,很可能成為一直在勸別人立志成為聖賢,而自己並未立志的人,這其實是自相矛盾的。
2.〈公冶長篇‧6〉中有一段:“子使漆雕開仕。對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說。”孔子讓漆雕開去當官,說明孔子覺得他已經夠格了。但漆雕開自己卻說他不自信,不信什麼呢?不信自己的德能能夠事君安民,這才是不至於“穀”的心態。
3. 也就是學習是為了內修,當官是為了外治,沒有一點為自己博取功名利祿的想法,這才是我們要效學的榜樣啊!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