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泰伯第八 第14章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白話>
孔子說:「不擔任某個職位,就不去參與籌劃那個職位的事。」

<文義>
1.「位」:職位、位置。
2.「謀」:討論、籌劃如何解決困難叫“謀”。

<思惟提綱>
1.請試著闡釋本章子曰的內涵?
2.孔子教誡我們「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表示我們很容易「不在其位,謀其政。」
 2-1請問這樣的關心不好嗎?有過患嗎?
 2-2 檢查一下,我有這樣嗎?我該調整吧?
3.「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所以應該「在其位,謀其政。」
 3-1 請列出你現在的「位」有哪些?認清自己扮演的角色有哪些?
 3-2 對你所扮演的角色,你有「謀其政」做好本分內的事嗎?
 3-3 如果還沒做好,那我該如何改進?

<義理解釋> 
一、引用經文及資料
1.《説文解字》:位,列中庭之左右謂之位。
2.《説文解字》:謀,慮難曰謀。
3.《論語•憲問•27》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4. 何晏《論語集解》:孔安國註解:「欲各專一於其職。」
5. 南懷瑾《論語別裁》:「孔子的這句話是在告誡學生們,在其位謀其政,學以致用,真正的學問,要和做人做事配合。」
6.《論語•子路•18》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7.《論語•為政•21》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云:『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8. 《大學•傳三》:詩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詩云:「緡蠻黃鳥,止於丘隅。」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詩云:「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
9.《中庸•第二十八章》:「非天子,不議禮,不制度,不考文。雖有其位,苟無其德,不敢作禮樂焉;雖有其德,苟無其位,亦不敢作禮樂焉。」
10.《中庸•第十四章》:「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
11.《論語•顏淵•1》:「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二、重點摘記
(原文)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一) 字解
1.“位”,《說文》解釋:位,列中庭之左右謂之位,即宮中群臣排列在朝廷的左右兩邊叫做“位”,本章是指職位、位置。
2.“謀”,慮難曰謀。即討論、籌劃如何解決困難叫“謀”。
3.夫子說:“不在此職位上,即不謀此職位上的事。”

(二)章解
1.這一章是婦孺皆知,耳熟能詳的一句話。
2.在《論語》中,“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這句話出現兩次:
第一處,單獨出現在本篇;
第二次,出現在《憲問第十四》中,增加了曾子的話。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夫子說:“不在這個職位上,就不要謀劃這個職位上的事。”曾子說:“君子不要越過自己的職責範圍去思考問題。”
3.何晏在《論語集解》中引用西漢孔安國的註解,對夫子的這句解釋說:“欲各專一於其職。”意思是要人們專一於自己的職位,不瀆職,也不越權。
4.南懷瑾先生認為:“孔子的這句話是在告誡學生們,在其位謀其政,學以致用,真正的學問,要和做人做事配合。”如果沒有位而要去行政,師出無名,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結果必然適得其反。

(三)何謂“位”?
在夫子的眼裡,這個“位”到底應該是什麼樣的呢?我們試著揣摩一二。
1. 父偷羊,子為父隱謂之“直”。
《子路十三》葉公與孔子那一段,葉公對孔子說:“我的家鄉有一個直率坦白的人,他父親偷了羊,他便告發父親。”孔子則說:“我的家鄉直率坦白的人與你所說的不同,父親為兒子隱瞞,兒子為父親隱瞞,直率坦白就在這裡面了。”孔子的意思就是說:“我們認為的正直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你們說父親偷了羊,兒子去舉證,這個不叫直。因為父子之間的關係是父慈子孝,政治的事情應該由警察來做,而不是兒子。兒子的道是孝,他要謀的是孝。”
2. 做到孝弟,盡本分,就是為政。
《為政第二》中有人問孔子:“子奚不為政?”子曰:“《書》云:'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我們從中可以看出,夫子認為:為政其實就滲透在我們生活當中,做到孝弟,做好自己的本分,就是為政了。
3. “位”是每個人當下所呈現出的因緣境遇
因此,從廣泛意義上來講,這個位既包括角色定位上的差別,如君臣、父子、夫妻等;也有財富、地位上的差別,如貧窮或者富貴;還有境界上的差別,認識事物的能力,以及設定目標的大小等等。比如:一個人在單位是董事長、總經理;回到家裡在父母面前,為人子;在先生或者太太面前,為人妻或為人夫;在子女面前,為人父為人母。概括地說,“位”,就是每個人當下所呈現出的因緣境遇。

(四)“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意涵
1.“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也可理解為:不在自己的緣起上,就不要在這個緣起上謀自己的政。否則就會出現,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等秩序錯亂違禮的現象。
2.有人就會產生這樣的疑問:不在君位上的人,就不操心君的事情嗎?作為一個立志成就君主之德的人,難道就要甘心於目前的境遇而無所進取嗎?
3.其實不謀其政,不是真的不謀,而是更好地謀。以君臣關係為例:總別、大小關係必須清晰而有次第。作為一個臣,他雖然做的是臣事,但是如果能圍繞君來做,小無不是大;如此看,做臣子應該做的事是不謀其政,而圍繞君來做,恰恰是最有作為的謀政。
4.因此,認清自己的位置,在什麼位置上扮演什麼角色,比我們做什麼更重要。
5.北斗七星,之所以能給人指明方向,就在於每一顆星都站對了自己的位置。我們每個人的位,看上去好像是不斷變化的,但完善自己的角色是永遠不變的,如此就可以以不變應萬變。

(五)“在其位,謀其政”如何恰如其分?
如何才能恰如其分,在其位謀其政,不越位呢?
1.依據《大學》
《大學》中引用《詩》云:“緡蠻黃鳥,止於丘隅。”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父,止於慈;為人子,止於孝。”意思是:《詩經》上說:“綿蠻叫著的黃鳥,棲息在山崗上。”孔子說:“連黃鳥都知道它該棲息在什麼地方,難道人還可以不如一隻鳥嗎?做國君的要做到仁愛,做臣子的要做到恭敬,做子女的要做到孝順,做父親的要做到慈愛,與他人交往要做到講信用。”把這個做到了,這叫做“在其位謀其政“。

2.依據《中庸》
《中庸》裡說“非天子,不議禮,不制度,不考文。雖有其位,苟無其德,不敢作禮樂焉;雖有其德,苟無其位,亦不敢作禮樂焉。”意思就是,雖然有相應的地位,如果沒有相應的德行,是不敢製作禮樂制度的;雖然有相應的德行,如果沒有相應的地位,不在其位,也不敢創禮樂。

3.要知道自己的位置,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
這就是教導社會中的每個人,都應當知道自己的位置,在這個位置上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安分守己地做好自己份內的事情。比如,作為一個學人,如果我每天沒有按時背誦《論語》,傳不習乎,也是在其位不謀其政。

4. 安分守己,素其位而行,思不出其外。
安分守己,素其位而行,君子思不出其外,這是君子安身立命之根本原則。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很容易就可以檢測到自己的心,比如,當我看到別人做得自己不滿意,就會取而代之;對別人做得好的,不以為然,聚在一起還喜歡講別人的閒話,吹毛求疵,求全責備;而且對自己不理解,不了解的事情,很容易妄論事非,越外行的人越喜歡談論內行的事情。

5. 不越位、不缺位、不錯位
因此在一些企業管理中,會把不越位、不缺位、不錯位,作為一條管理經律,不是沒有道理。作為一名儒家文化的傳承者,如果生命就是確立了“以學為宗”的話,那一切時處都是最好的境界,面對一切人、事、物都可以怡然地安立好自己的位置。

6. 別人求助,不是不管,但僅提供意見
但這個也不是說別人來求你幫助,你也不管。比如,朋友、閨蜜在一起的時候,難免遇到要幫忙、出主意的時候,李炳南老居士認為:“假使他人來問,只能在理論上提出意見,供他參考,不能說詳實的辦法。例如哀公問政,孔子只對哀公講為政的原則,不在政治實務上替他出主意。”

(六)總結: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通過這一章的學習,我們可以看出聖人對我們的良苦用心,君子思不出其位。“思”是知其所指的內明,正確地認識自己和他人,做好自己份內的事情。如果人們都能依禮行事,非禮不行,那麼我們就會在不知不覺之間提升自己的人格,而成為一個仁者。世上的每個人無一例外都有自己的身份、位置和應盡的責任,假使整個社會人人各就其位,各盡其職,社會就會秩序井然,相安無事。其實這個世界的真相是: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