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泰伯第八 第2章-1

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

<白話>
孔子說:「恭敬若不合乎禮,則會勞苦而無功;謹慎若不知禮,則會畏縮不前;勇敢而無禮,則會形成暴亂;直率而無禮,則會急切傷人。」
<文義>
1.葸(ㄒㄧˇ):畏懼不前
2.絞:急切也。劉氏正義:「絞者兩繩相交之名,故引申為乖刺之義。鄭注云,絞,急也。」

<思惟題綱>
1. 想一想這一章為什麼談禮呢?和前一章的關係為何?
2. 恭、慎、勇、直,都是重要的德行,如果沒有禮作為依循的準則的話,會有什麼過失?
3. 「禮之用和為貴」,我們遵循禮儀、禮節的目的是什麼?

<義理解釋>
一、引用經文及參考資料
1. 《論語‧學而‧14》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2.《論語‧子罕‧28》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3.《論語‧陽貨‧8》 子曰:「由也,女聞六言六蔽矣乎?」對曰:「未也。」「居!吾語女: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4. 《論語‧八佾‧3》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5. 《中庸‧1》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二、重點摘記
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一)本章的分段和前一章的關係
1. 本章的分段
這一章,一般我們把它分成兩個小節,前面四句是第一小節,後面四句是第二小節。關於篇章的分合,這一章,後來的注者有些認為是要分成兩章,包括朱熹也認為似乎要分成兩章,不過我們一般還是把它放在同一章來理解。
2. 本章和前一章的關係
《泰伯篇》,我們前面學習到,這一篇主要是《為政篇》的一個引申,所以在第一章談了泰伯的至德之後,接下來就談「禮」(前四句)跟「君子」(後四句),也就是國君的一種風行草偃的為政原則跟為政的效果。

(二)前四句談「禮」
我們先看看前四句:「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恭、慎、勇、直,其實都是非常、非常重要而且是核心的一個德行。

1.恭而無禮則勞
(1)恭,當然就是恭敬,對人的一種恭敬。比如說,對長輩的恭敬,對事情的一種恭敬。這個恭敬是緣於對於這個人的一種敬重,或者對於事的一種謹慎的態度。那這邊可能主要是講恭敬,對人的恭敬。
(2)對人的恭敬,如果沒有禮的一種調節校正的話,那就會徒勞無功,就好像我們在跟長輩互動的時候,一般我們都秉承「禮多人不怪」的一種對待的原則,可是長輩叫我們跟他行一次禮就好了,我們一定要堅持行三次禮,那這個可能就會陷入所謂「恭而無禮則勞」。

2.慎而無禮則葸
(1)慎,慎重、謹慎也是一樣,對人、對事,或者對自己言行的一種謹慎。《論語》我們前面學過:「敏於事而慎於言」(〈學而‧14〉),就是聖賢也這樣教誨我們,對自己的言行要非常地慎重,可是如果這個謹慎過度的話變成「葸」,「葸」就是畏縮不前。
(2)比如說,我們在開會的時候,常常有很多的想法,可是都不敢在開會的現場提出來跟大家溝通,反而在私下非常多的議論,那這個就是一種過度的謹慎,而變得畏縮不前的相狀。

3.勇而無禮則亂
這個勇,當然我們一般講的勇敢,那勇敢當然是孔子所說的三達德之一,「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知、仁、勇三達德之一,所以也是非常、非常核心的一種要學習的德行。可是這個勇如果沒有禮的一種規約或者引領的話,也會形容一種暴亂,所以在〈陽貨篇〉也提到叫「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陽貨篇‧8〉)

4.直而無禮則絞
這個直,就是正直,就是直率。同樣的,如果不依循禮的話,這個會變成一種「絞」,「絞」就是急切。那也就是說,我們如果有言便發,對他人的過失也非常直率地指出來的話,那這個其實會變成急切而傷人。

5.小結
那也就是說,在儒家學習德行的過程中、心靈提升學習的過程中,這些美好的德行:恭敬、謹慎、勇敢、直率或正直,如果沒有禮作為一個依循的準則的話,反而會形成徒勞、退縮、暴亂跟急切的缺點,可見禮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三)禮的內涵有兩個層次
1. 一個是禮儀,就是這些儀節,就是外在行為的一些規範。比如說我們跟長輩一起同行的話,應該在長輩的左後一步;圓桌坐位的時候,主客應該是面對大門,等等,這些就是禮儀、儀節。
2. 那這些禮儀、儀節呢,其實是要形成一種秩序,就是禮的第二層意義。那這個秩序就是一方面是我們內在生命的秩序,一方面呢是一個外在的社會秩序。也就是說透過禮的一個行持,我們可以形成一種內在和諧的秩序;那外顯就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也是一個和諧的關係。所以禮之用是要和為貴,所以形成一種和諧的秩序。

(四)實踐禮,要注意兩個特點
孔子對於禮的思索、實踐,特別提到兩點
1. 禮是觀待他人的仁心的體現
(1)第一個就是:「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也就是說禮的背後其實是一種觀待他人的一種仁心的體現。也就是說為什麼要規範、規定這樣的一些禮儀呢?其實背後有一個深切想要關心別人的、從別人角度來思考他的感受的這樣的一種情懷,這個情懷就是仁。所以禮的行持背後,其實最重要的是仁的一個體現。
(2)比如說,在婚禮裡面,所有的禮儀都要導向一個對於新嫁娘——新娘,從原生家庭到陌生夫家的這種忐忑不安,這個就是禮背後的仁。

2. 克己復禮為仁
(1)另外一個就是孔子講的克己復禮為仁,就是其實禮的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就是對於自己的一種節制。
(2)這個節制應該可以從兩個角度去看,第一個就是如果做得不夠,我們就要再做得更多一點;如果做得太多,我們就要稍微的抑制一些。
(3)《中庸》提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說禮的和諧秩序,其實最後是用在發而皆中節,是符合那個節度,不會過猶不及。
(4)如果從這個角度來反省的話,恭而無禮、慎而無禮,這個就是有一點不及了,太過於恭敬、太過於謹慎,反而形成徒勞跟退縮的缺點,這個是「不及」。
(5)勇而無禮、直而無禮就變成是「太過了」,從衝鋒陷陣,一夫當關,萬夫莫敵的血氣之勇,或者是毫不關顧別人的那種直率,這個都會形成暴亂跟急切傷人的行為。
(6)所以在「過」跟「不及」之間,「禮」其實是一個非常非常好的調校依循的標準,這個依循的標準,不是行事的規範,只是在行為上形式規範我們而已,而是希望引領出我們那個「仁」,那個「人而不仁如禮何」的那個「仁」----體貼別人的仁心。

(五)總結:禮的重要性
這一章為什麼談禮呢?因為禮除了是個人德行的實踐之外,其實禮、樂也是周文化最重要的兩個內涵,也是周公制禮作樂,除了讓我們個人的生命能夠合宜的行為表現,在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上面形成一種和諧關係之外,用這樣的禮來治理國家也可以形成一個國家非常有教養,而且非常和諧的社會跟秩序。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