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衞靈公十五 第21章

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白話〉
孔子說:「君子莊重矜持,而不與人爭強鬥勝;能與眾人和樂共處,而不結黨營私。」
〈文義〉
1.矜ㄍㄨㄢ通「鰥」,老而無妻的人。通「瘝」,則指生病、患病。
  ㄐㄧㄣ「哀矜」,憐憫。「驕矜」指驕傲自大。「矜持」指莊重自持。
  ㄑㄧㄣˊ指矛或戟的木柄。
  本章採第2個"莊重自持"的用法。
2. 群而不黨—群,和群,能與眾人和樂共處。不黨,不結黨派。結黨派就會分別黨內黨外,不能用良心分辨是非善惡。
3. 朱熹《論语集注》:「莊以持己曰矜,然無乖戾之心,故不爭。和以處眾曰群,然無阿比之意,故不黨。」

〈思維提綱〉
1.您覺得「矜」是怎樣的一種心態?「不爭」容易嗎?
2.大家還記得「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天下事有多少是合於義的呢? 若是不爭,君子會不會成為濫好人、鄉愿?
3.一般認為"人是群居的動物",那麼做到"群”(能與眾人和樂共處)的標準不難吧? 
4.我們可能會有幾個"麻吉",做到「群而不黨」容易否?

〈義理解說〉
一、 補充資料
1. 《論語點睛•衛靈公第十五》蕅益大師著。「矜,則易爭。群,則易黨,故以不爭不黨為誡勉。」
2. 《論語•子路•26》 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3. 《論語•為政•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4. 《論語•顏淵•24》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5. 《論語•述而•2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 《論語•八佾•7》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7. 《中庸•十四君子素其位而行》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

二、重點摘記

(一)念文、消文 
  這一章緊接著上一章:“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對君子的標準進一步的楷定與說明。首先我們還是進行原文,誦讀三遍:
“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X 3
1.矜”,就是莊重、莊矜、莊嚴,對待自己呢各方面的禮數啊都非常地在意,都會非常地莊嚴。“矜而不爭”,“不爭”,就是不會和人家吵架,無爭,沒有爭執,因為他沒有一些乖戾的心情。君子他通常都很莊重、很莊嚴,恭敬自持,不會與人產生爭奪。
2.“群而不黨”,“群”,就是和別人相處呢都非常地和睦,就是用和以處眾,就是用和睦的方法來處在眾人之間叫做群。彼此之間的相處呢,都是為了走出更高遠、更美好的道路出來,所以以道相處,以和來相聚。
3.這樣的有道有和,他一定是非常地和睦相處,可是他們彼此之間不會互相諂媚或者是阿諛。沒有這種諂媚阿諛,也沒有所謂的私利呢,一般人有了群眾以後就容易結黨,可是君子除了莊嚴自守以外,他還跟一群人和睦地相聚在一起,可是他也一樣不會結黨營私。

(二) 矜則易爭,群則易黨,故以不爭不擋為誡勉
1.深入一點,君子嚴於律己,整個外表也覺得應該要非常莊重,打自內心覺得是一種禮數,因為他莊嚴自持嘛,所以讓人家看起來就覺得他好像在跟人家爭的樣子。
2. 小人愛眾,小人他們都很愛一群的人一群的人,然後是好朋友,就是大家成群結黨啊
3.君子其實不是,他們是很珍惜自己,而且持守該有的禮節的,看似又像跟人在爭奪。因為他愛惜這些朋友,一群一群地在一起,他不會苟同流俗,看起來就好像也是在結黨。
4. 孔老夫子呢,怕大家對君子這種作風會誤會,所以他特別特別地提出這個來辯明,免得這些莊嚴的這些、禮貌的這些打扮呢,都被小人所假借應用,那這樣就不好了。
5. “矜”呢,很容易變成跟別人爭來爭去;那“群”呢,也很容易變成成群結黨、營私,這樣子。那為了這樣呢,我們對這些名詞的名相的解釋要特別的了解,而且對於做每件事情那種動機的安立更是要清楚,目標與方向要掌握清楚,否則,同樣做一件事,很容易就變成了對自己無利,對別人也無利,而且擾亂了所有的人際的互動。

(三)與泰而不驕、周而不比作比較
1. “矜而不爭”其實就是"泰而不驕",怡然自得,那種怡然自得,走到哪裡都非常地溫文儒雅,非常地有禮貌,然後衣著整齊,各方面都很好,無入而不自得,他雖然是泰然自若,可是他不會驕傲。
2. “群而不黨”呢,就跟"周而不比"是一樣的意思,他是熱愛群眾,能夠從這一群朋友中學到他該學的,所以他身為一個君子非常喜歡跟朋友,以文會友,以友來輔仁的交朋友,所以他會"周而不比",不會包庇某一個個人,而是每一個,一群一群的人他都喜歡。
3. 外在的形象的琢磨打扮哪,等等,或者是說把他裝飾得很整齊,我們常常就會容易以為是在互相爭寵啊,或者爭誰的地位高啊,誰的家裡有錢啊,那其實不是這樣。那這個部分要特別地用心去思考,看他打扮得很斯文儒雅,他到底為的是什麼?他的動機是什麼?他的目標是什麼?他想要帶給他周遭的人甚麼?這些都要考慮得很清楚。

(四) 怎樣才能莊嚴而又不爭
1. 你就想:你穿了一件很美麗很合身的衣服,那你想你今天穿了這件衣服,你內心會不會有一種想要跟人家比比看的心?或者是說你買了一棟房子,你會不會想要跟人家比,誰家裝潢了一千萬,誰家裝潢了五十萬,你會不會想比?
2. 當你擁有了這些外在的東西,而能夠讓你變得莊嚴,一般來講光是外在的東西其實不會讓你莊嚴的,就是內心的品德散發在外在的美好的禮節,和內心的仁有外在的禮數,這樣子才能夠做到不爭。
3. 矜而不爭,群而不黨。就說你有很多朋友,一群一群的朋友常常來找你討論事情啊、討論策略啦、或者說討論孩子的教育啊,這些,那你跟這些人交往的時候,你想的又是什麼?你的動機是什麼?想要讓他知道你有錢、想要讓他讚美你,怎麼樣,怎麼樣;還是說要以文會友,以友輔仁呢?
4. 這個“矜”不是不要做,而是你為何而做,它做得到底合不合乎禮節?有沒有涵養你內心的仁?所以矜的目的是什麼?你打扮得莊嚴目的是什麼?讓大家高興,然後,或者是說表現你的禮數。為何矜容易引起爭,因為那個外在的東西最容易讓人家一看,圍一條圍巾,大家也會引起嘩然的。

(五) 為何群容易結黨?怎麼樣才可以不黨
1. 群是什麼意思?就是樂於和睦地跟一群人在一起。那為何群容易跟人家結黨呢?怎麼樣才能夠可以不黨,這時候其實要注意到你交朋友的目的是什麼?
2. 人家說“三人行,必有我師”,所以交朋友的目的就是要他成為你的老師,或者是說,成為你心靈提升的一個幫助你的對象
3. 所以你的動機,你的目標,你的生命的方向搞定了以後,做什麼,外在的美好的東西也對,內在的仁德的涵養也對。或者如果你只是做給別人看,那就不對了。

(六)結示—君子之爭
1. 君子並未絕對的不要爭,那到底什麼時候要爭?什麼時候不能爭?
2. 我們讀過的“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應該爭的時候還是要爭。那什麼時候要爭呢?就在射箭的時候,比誰的技術比較好的時候,這時候就要爭。
3. 可是他的爭是非常有修養的爭,他說其爭也君子,怎麼爭呢?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應該爭的時候還是要爭,只是不能不擇手段,以免有失君子的風度。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