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衛靈公十五 第33章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白話>
孔子說:「君子不見得能在小事上受人賞識,但他可以接受重大的任務。小人不能接受重大的任務,但在小事上卻能受人賞識。」
<注釋> 
1. 不可小知;言均仔細是未必可觀。小知,指細事之能而見知於人。
2. 大受;言才德足以任重也。

<思惟提綱>
1. 為什麼「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又為什麼「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
2. 從心胸、人生路、做事風格、做事的動力來源看君子和小人的差別如何?
3. 用怎樣的心念做事是小人?用怎樣的心念做事是君子?
4. 君子是「任重道遠,厚德載物,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你有認識這樣的人嗎?
5. 學習本章給了我們哪些啟發?
<義理解釋>朱文津 老師/14分3秒
一、 引用經文
1. 朱熹《論語集注・衛靈公・33》:「此言觀人之法。知,我知之也。受,彼所受也。蓋君子於細事未必可觀,而材德足以任重;小人雖器量淺狹,而未必無一長可取。」
2.《論語・泰伯・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3.《大學・經一章》:「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5.《周易·彖辭上》:「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譯文】天道的運動強勁,君子也應該積極進取,自強不息;大地的氣勢厚實和順,君子也應該增厚美德,承載事業。厚德載物:用深厚的品德承載事業。
6.《孟子·公孫丑上·2》:昔者曾子謂子讓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嘗聞大勇於夫子矣: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
7.《論語·衛靈公·11》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8.《論語·述而·2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二、 重點摘記

(原文) 
【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
(一) 語譯
1.知,被人知也。小知,就是從小事上知人。
2.受,己所受也。大受,就是任重而不懼,可堪大用。
3.孔老夫子說:“君子,不可從小處去衡量,但可委以重任;小人不可委以重任,但可從小處去考量。”

(二) 本章的主旨在談「觀人之法」
1.《集注》上說:“此言觀人之法。”就是對君子、小人應該有不同的觀察角度。如果我們不了解的話,可能會適得其反。“蓋君子於細事未必可觀,而材德足以任重;小人雖器量淺狹,而未必無一長可取。”就是說,君子在一些事情的細節上未必比人強,但他的氣質、胸懷和德行卻是足以擔當大任,如果我們從小事上去計較的話,可能就會錯過君子;而小人雖然心胸、格局比較狹小,沒法擔當重任,但也有一技之長可用,如果我們從大用上去考量的話,小人有可能被放棄。
2.這樣的話,君子被錯過,小人被放棄,那我們的交友、用人就變得非常的狹窄,此非君子之過,也非小人之錯,而是我們自己的問題啊,對二者均不用其長,反責其短!

(三) 從各種角度觀察君子與小人的差別
●小人 ★君子
1.君子與小人,只是相對而言。
●小人不是壞人,只是與君子相比,心胸格局偏小,非常在乎實現自我的人生價值,所以小人努力於才幹,謀得一技之長,在做事上力求完美,以成為各行各業的精英人士為榮。 ★而君子則是胸懷天下,以造福蒼生為使命,所以致力於立身行道,長養仁德,以德為主,希求德才兼備。
2.君子和小人走了不一樣的人生路: 
●小人注重才幹,偏於事相,力求完美; ★君子注重德行,著重仁愛,凡事內省。
3.同樣做事,君子、小人的風格完全不同。
●小人做事,僅限於做事,非常在乎事情的圓滿,如果做好了,是自己的功勞,增長驕慢;如果沒做好,是別人的過錯,遷怒別人。 ★在君子的眼中,成功的標準,不僅僅在事相上,更要看做事的人有沒有得到鍛煉成長,心靈有沒有提升,人與人之間有沒有增進仁愛。
4.做事的動力來源不同
●況且,在對技能的追求上,小人是受外物的引誘——名聲、金錢的推動,假如沒有這些名聞利養,可能就沒興趣,有了成績也會挾技自用,到了一定程度就遇到瓶頸,再也上不去了。 ★而君子的動力完全源於內心,很純粹地愛人之心,愛心中最能激發出一個人的潛能和創造力,再加上不求名、不求利,更能專心致志、精益求精、學無止境。也許眼前在技能上不如小人,但未來一定會超越。
各方面都是非常優秀的。

(四) 你的心念決定你是小人還是君子
1.其實,從更深一層的意義上講,君子不是天生的,也是從小人通過學習而成為君子。
2.當一個人建立起求道的志向,他就成為一個志於道的士人,就走在了通向君子、成聖成賢的大道上。所以,君子、小人,也不一定指二種人,而是指一個人的二種心念,一念君子、一念小人。
3.當一個人只想到自己,只看重眼前的事相,而忽視了對相關人員的關照,那一念就是一個十足的小人,哪怕事情做得很完美,也是一個小人在做事;如果能夠關心他人,代人著想,在做事中謀求共同成長,那一念就是君子在做事。

 (五)“君子不可小知”為何從小事上苛責君子呢?
1.君子給人的感覺是為人忠厚,值得信賴,會關心人,從內心的情感上,幾乎所有人都願意和君子相處。照理應該跟君子相處得很好啊,為什麼又會從小事上來要求苛責他呢?
2.因為我們一般人大多是小人,人生中有無數的追求,而這些具體的事情君子可能幫不上忙。比如,肚子餓了,需要會做飯的人;身體不舒服了,需要能治病的人;孩子上學了,需要懂教育的人;辦企業、開公司了,需要懂管理的人,等等。那個時候,因為我們急於解決眼前的困難,所以君子就變得不那麼重要了,我們的心思會集中在:哪個飯店的廚師菜做得好,哪個醫院的醫生醫療水平高,哪個學校的老師會教孩子,哪裡能招到人才,完全被眼前的苦樂所左右。
3.而且是一種非常功利的心態:我出錢,你提供服務,赤裸裸的交換,所以要挑最好的服務購買。換個極端的說法,只要對方有這個本領,能幫上忙,哪怕他是一個名聲很差、讓人討厭的人,我們也會認的。所以,僅僅從眼前做事的專業技能上考量,因為君子不是完人,當然很有可能比不上那些有一技之長者。

(六) 君子任重道遠,厚德載物,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1.君子任重而道遠,視野無比遼闊,大受無人能及。受是承載,靠的是德行,是內心的力量。
2.君子學的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次第則依照著八綱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從內而外,從小到大,德行能力漸漸增長,所以君子厚德載物,就像一艘大船,可以承載許許多多的人。
3.每當國家、民族危難之機,君子就會當仁不讓、挺身而出,去學習、去工作、去做任何的努力,乃至奉獻自己的一切。
4.比如,周恩來小時候就有“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志向。而在擔任總理期間,高瞻遠矚,最早提出了建設四個現代化的設想,在那個年代幾乎獨力擔當起經濟發展的重任,還為新中國未來的發展描繪出了宏偉的藍圖,可以說我們今天的高速發展,跟周總理當年打造的基礎是完全分不開的。
5.三國時,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建立了蜀國,與魏、吳三分天下。最後在白帝城託孤,將家國一起託付給諸葛亮,諸葛亮一諾千金,為蜀國盡心盡力謀劃,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6.古往今來,所有的君子,都是一肩擔負起天下興亡的重責,孟子說“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

(七) 結攝
1. 本章反映出我們自身的問題—想要君子的照顧,又想得到小人的服務。
(1)本章,看起來是孔老夫子告訴我們觀察人、使用人的原則,對君子、小人應該如何用其所長。但其實背後反映出的,恰恰是我們自身的問題。孔老夫子這句話是對我們說的。
(2)我們有一種矛盾的心態,既想得到君子的照顧,又想得到小人的服務,魚與熊掌兼得。但也是自身的問題,造成了事與願違。因為我們追求的都是小利,大義的君子就變得沒用;有時想要尋找真正的關懷和依靠,有一技之長的小人就變得沒用。
(3)因為我們沒有確立人生的方向,所以我們的需求就在不斷的搖擺變幻。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導致明明兩個都需要,有時卻又變成都不需要,所以從本章反映出我們人生中一個很大的問題。

2. 學習本章,給我們重要的啟發
(1) 君子是德才兼備,以德引領才幹,生命不斷提升;而小人是疏於德行,偏於才幹,不會走得太遠。
(2) 我們應該確立人生的志向,效學君子,目標聖賢,從大受上著眼,避開小知的短板。著力打造宏大的心胸、格局和能力,特別是一顆願意為國家和民族真誠奉獻的發心。
(3) 有了這個總目標,再依照著次第,一步一步來,而不妄求一口吃一個餅,不求事事圓滿。因為人的精力有限,想要做的事情很多,只能選擇最重要的先做,等到能力智慧增長了,再慢慢地擴展。
(4) 生命的重心、學習的中心一定要把握住,否則所求太多,就會心思散亂,生命會處在一種什麼都想要、四處開花、最終一事無成、白白浪費的狀態。
(5) 下手處,一定要結合國家和時代的需要,當前最重要的就是振興中國夢,積極參與到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大潮中去,為文化復興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6 )就拿我們蘭若平台線上線下的朋友們來說,我們現在每天的讀誦,看起來不起眼,好像每天只花一點點時間,但長期的堅持就不得了,800天改變生命,其實就是在做一件響應黨和國家號召,自利利他、利國利民的大好事。而且影響所及,不僅國內,還有國外,不僅眼前,還有未來。
(7) 在與人相處中,還要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善於學習欣賞別人的長處。“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既要珍惜生命中值遇到的君子,以他為師,精勤聞思,依教奉行;
★也要珍惜周遭的小人,學習他的一技之長,敬業精神,從而拓展自己的心胸格局,有越來越多的朋友可以交往,有越來越多的榜樣可以學習。
這樣的話,我們的人生道路就會越走越寬敞,越走越向上。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