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衛靈公十五 第31章-2

31-1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
31-2 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

〈白話〉
31-1孔子說:「君子只是盡力求道,並不把生活問題放在心上的,
如種田的人也難免有飢荒的時候。」
31-2 謀道未必無食,只要學有實用,俸祿自然就在其中。
    所以,君子所憂慮的是道不得,並不是憂慮貧困不得食。

〈文義〉
1. 學: 求學
2. 祿: 俸祿
3. 憂: 憂慮
4. 貧: 貧困

<思惟提綱>
1. 為何君子憂道不憂貧?
2. 我們學道的真實動機是什麼?是為了道?還是為了祿?
3. 君子體會到快樂的源泉是什麼? 您的快樂的源泉又是什麼?


先複習《論語•衛靈公》〜31-1 趙軍 老師     2分 53 秒
原文:
【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

(一)文義內涵
1.君子是修道之人;
  謀就是謀求、追求;
  道指內心的提升;
  食指飲食,代表物質享受、權力地位。

2.孔子說:君子一心追求心靈的提升,不會追求外在物質的豐足。
  君子也是人,也活在現實中,當然也需要衣食住行,
  但他不會對此汲汲營求,保持著少欲知足、知足常樂的心態。
  而由此省下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都投入了問學道德、正己化人的修煉之中。

(二) 心態決定感受
其實,苦樂純屬感受〜
物質多寡並不能決定感受是苦是樂,而心態卻能決定感受。
例如:心態好時,吃鹹菜也開心;心態不好時,面對滿桌的美味也悶悶不樂。
這是憑我們的經驗就可以證明的事情。

(三) 君子跟凡人追求的快樂不同
1.正因為如此〜【心態能決定感受】儘管君子跟凡人一樣要追求快樂,
  但君子的高明之處在於〜他選擇了“謀道不謀食”,
  通過“學而時習之”,達到“不亦說乎”,他們的幸福指數高得很啊!
2.最典型例子就是:
  顏回雖窮到“簞食瓢飲”,卻“不改其樂”。可以說用極低的成本,獲得極高的快樂。
  這是很值得我們思考的。
3.相反,想通過謀食獲得快樂,即使得到了,也不見得就快樂,
  得不到當然就更不快樂,而這是常常發生的。所以,孔子接著說:“耕也,餒在其中矣。”
  種田本是為了有糧食吃,可是因為天災人禍,耕種了也不見得就有收成,
  沒收成,照樣挨餓。所以雖有耕耘,卻不見得沒有飢餓。
4.謀食、謀財、謀官等等,都是一樣的情形。
 人心被綁在得失多寡之間〜不是患得,就是患失,不是患多,就是患寡,並無真正的快樂可言。


<義理解釋>  趙軍 老師 2’31”

引用經文
1.《論語•憲問•1》 憲問恥。子曰“邦有道,穀;邦無道,穀,恥也。”
原憲請教夫子什麼是可恥的事。孔子說:「國家政治清明,應該出來做官拿俸祿;
如果國家政治昏亂,還做官拿俸祿,那是可恥的!」

重點摘記  
(一) 學也,祿在其中矣。
1. 君子要 謀道 ,謀道就要學道。學道雖然不為謀官,但學而優則仕。當君子學有所成時,其道德高超,必被國家所舉用。
2.而君子學道,本來也是為了在家、國、天下行仁,若得其位,則更有利於佈道。既然內有所志,外有所任,君子順理成章就做了官。做了官就有了俸祿,所以說:“學也,祿在其中矣。”

(二) 學道的動機是什麼?為了道?為了祿?
1. 從現像看,求飽而耕,卻未必不餒,謀道而學,則必有其祿,似乎學更保險。見到這個特點,那為學之人,會不會在不知不覺中也為祿而學呢?此處其實提出一個更嚴肅、更深刻的問題:我們學道的真實動機是什麼?是為了道?還是為了祿?
2.就像常常幫助人的人,一定會得到他人的美譽和回饋。那我們去幫別人時,是為了幫人而幫人,還是為了得到回饋而幫人呢?顯然,前者為上。
3.君子謀道也是一樣,雖然他明知學而優則仕,仕則有祿,但絕不為祿而學,否則就與謀食無異!
4.所以,孔子說:“君子憂道不憂貧。”君子謀道,純是為了道。他在學習過程中,只擔心自己道之不修、德之不獲,毫不擔心自己會落得貧窮。

(三). 總結
1.君子的這般風骨,並不是阿Q精神,而是一個智慧的抉擇。因為他對苦樂的原理已經參透了,他已確定並體會到——快樂的源泉——是內心的道;他對由富貴達成快樂這條路,已經不以為然了。
2.因此,君子會一本初衷,其出仕與否,只是看世運當與不當。故子曰:“邦有道,穀;邦無道,穀,恥也。”其用行舍藏,豈在於區區一己之祿啊!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