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白話>
孔子說:「如果做錯事而不肯改過,那真是ㄧ個極大的過錯。」
<注釋>
1. 過:過錯。指做錯事或有不正當的想法。
2. 是謂過矣:是,指上句「過而不改」。謂,稱得上。矣,語氣助詞。
本章是孔子勸人改過之道。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關鍵在於知錯能改,努力使今後不再重犯同樣的錯誤。錯了能改不叫錯誤,錯了堅持錯誤,不加改正才是錯誤。在改革發展的道路上,沒有先例可尋,只有敢於試錯、敢於改過才能找到正確的發展道路。不敢犯錯、錯了不改、改了又犯才是大錯。
弟子規:無心非 名為措 有心非 名為惡
過能改 歸於無 倘揜飾 增ㄧ辜
<思惟提綱>
1.為什麼會「過而不改」,依舊犯錯呢?
2.「過而不改」和「過而能改」,結果有什麼不同?
3.面對過失,聖賢和凡庸有什麼差別?
4.怎麼說改過,不是難不難的問題,而是肯不肯的問題?
5.當我依舊犯錯的時候,怎麼辦?我有決心改過嗎?
<義理解釋>
一、 引用的經文
1.《論語.顏淵.1》: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2.《論語.述而.3》: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3.《論語.雍也.2》: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 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二、重點摘記
(原文)
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白話)
孔子說:發現自己的過失,卻不去改正它,這個行為才是真正的過失。
(一) 為什麼會“過而不改”?
因為 :
1.聖賢之道,包括兩個部分:
一是要明辨善惡是非,二是要按照所明白的道理改過遷善。
可是對於大部分人而言,並不是道理一懂,就不再犯錯,而是錯誤照樣會犯。
2.積習難改 (1)因為道理雖懂,但積習深厚,一遇到境界,老毛病很自然地就跑出來了。 (2)例如:知道對父母要孝順,可還是會產生厭煩。知道過度上網,對身心無益有損,可是就是會難以自拔…… 3. 心猿意馬,心如猿猴、意如野馬
乃至明知“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可是心如猿猴、意如野馬,狂野慣了,就是要衝出去。既然是心猿意馬,要它立刻就不亂跑亂動,這是不可能的。
(二) 道裡雖懂依舊犯錯,無需特別自責 1.拿這個標準要求自己或者要求別人,也是不合理的。 2.所以說,道理雖懂,卻依舊犯錯,這是正常現象,是可以理解乃至諒解的,對此並無需特別自責。
(三) 姑息遷就壞習氣,就真的錯了!
1.然而,當發現自己的壞習氣又冒出來後,卻姑息遷就,任其發作,沒有提起鬥志當下與之戰鬥,甘做壞習氣的奴隸,這就真的錯了! 2.在這一點上,是不可以自我原諒的,正如所謂“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四) 過能改歸於無,無過成聖賢。
1.出現前一種“過”,雖然無功,但不失改正的機會; 2.若能改之又改,過失將終歸於無,無過則成聖賢。
(五) 放縱惡習永無上進,依舊非常凡庸。
1.若出現後一種“過”,等於放縱惡習。 2.而習氣不經對治,是不會自行消失的,而且會越縱越深。 3.這就意味著將永無上進的可能。
4.這樣的人,即使聽過很多聖賢之理,但就習性而論,依舊非常凡庸。 5.就如同擁有很多飲食的人,卻依舊飢渴,這是很可惜的,也是很不應該的!
(六) 聖賢是修道改過而成的 1.事實上,修道即是寡過,克己復禮之克己,也正是寡過的功夫。
2.在這一點上,聖賢們已為我們做出了很好的表率。 3.如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4.顏回則“不遷怒、不貳過。” 5.這說明聖賢也會表現出過失,但他們會汲汲於改過,故能日臻完善,最後成為完人。
(七) 不是難不難而是肯不肯改
1.既然聖賢不是天生就是聖賢,都是由不斷改過而成,那我們不斷改過,也能成為聖賢,誰說不能呢?
2.若說太難而不能改,可是世界上有太多常人很難做到的事情,如那些高危工作、 驚險雜技等等,還是有不少人做到了。
3.而改掉內心的習氣,也許並沒有那麼難、那麼危險、那麼可怕吧! 4.所以不是難不難的問題,而是肯不肯的問題。 5.只要下定決心,勤學苦練,沒有不成功的道理!
(八) 總結:努力改過向善,早日體證聖賢心境! 人與天地並稱三才,但人生短暫,光陰迅速。既生而為人,著實應該珍惜時光,努力地改過向善,能早日體證一分聖賢的心境,才算不負此生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