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衞靈公十五 第22章

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白話>
孔子說:「在上位的君子,不可因為某人言語動聽,而貿然舉用他;也不因為某人身份不高、或行為不善,而輕易廢棄不聽他的言論。」
<文義>
1.不以言舉人:舉是推薦。言不以其人的善說而貿然舉用。
2.不以人廢言:廢是廢棄、抹煞。言不能以其人的不善,即抹煞其有理之言。

<思惟提綱>
1. 為什麼「君子不以言舉人」?
2. 怎麼做可以彌補「以言舉人」產生的災難?
3. 為什麼也要防止「以人廢言」?
4. 如何防止「以人廢言」的缺失?
5. 生活中有什麼運用本章「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的經驗嗎?
<義理解釋> 左玉波老師 / 4分04秒 
一、 引用經文
1. 漢‧司馬遷《史記‧卷八十一‧廉頗藺相如列傳‧第二十一》:「趙括自少時學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嘗與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難,然不謂善。括母問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即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
2. 《論語‧憲問4》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二、重點摘要
<原文>
【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一) 君子
1.此章君子指在上位者。
2.人才是事業成功的關鍵,上位領導的一個重要職責就是發現人才,舉薦人才。
(二) 不以言舉人
1.有的人能言善辯,話說得很漂亮,但不一定有實際做事的能力,也不一定有好的德行,所謂“有言者不必有德”。對於這樣的人,上位者就不能僅因為他的言辭而舉薦任用之,即所謂“君子不以言舉人”。舉用則容易誤事,乃至帶來災難性後果。
(三) 歷史公案 : 以言舉人,教訓慘重
1.《史記》中記載,戰國時期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從小熟讀兵書,與人議論軍事,別人都說不過他,於是自以為打遍天下無敵手,很是自負。
2.然而知子莫若父,趙奢認為他不過是紙上談兵,嘴上的功夫,並大膽預言說:“將來趙國不用他為將則罷,如果用他為將,他一定會使趙軍遭受失敗。”後來趙括果然以實際行動印證了老爸的預言。
3.趙奢去世後,秦軍來犯。趙王中了秦國的反間計,用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代替能征慣戰的廉頗,擔任趙軍的司令。
4.到了戰場上,趙括的嘴上功夫就不靈光了,秦軍不跟他搞辯論,而是真刀真槍的往死裡打,四十多萬趙軍盡被殲滅,他自己也被秦軍亂箭射死。
5.以言舉人,教訓慘重。所以舉薦人才,不能只聽其言,更要觀其德,察其能。

(四) 不以人廢言
1. 但也要防止另一種極端。說既然“有言者不必有德”,這人德行不好,那他提出的好建議,或是講說的正確道理,也就一概抹殺,完全聽不進去了。這種以人廢言的做法也是夫子反對的。
2. 做領導的,既要有識人之明,又要有容人之度。也許某人德行有虧,但如果他的建議合理,有利於團體事業的發展,那就依然要採納他的建議,不能因為其人品的緣故,而錯失一個事業發展的機會。

(五) 如何做到“不以人廢言”?
1.要做到“不以人廢言”,有一個方法是把人和言分開來看。
2.比如,一個看起來德行不好的人來給我們講做人的大道理,而且還引經據典,說的有理有據。這時我們不妨這樣想:雖然他這個人看起來有些不理想,但他說的道理卻是經典裡的智慧。對於經典裡面的聖賢智慧,我還是應當心懷敬意的,而且還要虛心接受,照著去實踐。
3.因為這樣做受益的是我自己啊。

(六) 小結
1.本章夫子教導我們要處理好言與人的關係,要防止兩種極端,既不要以言舉人,也不要以人廢言。
2.這個原則,不僅適用于領導者,其實也適用於每一個人,尋找老師、結交朋友、處理與家人、同事之間的關係等等,都是可以靈活運用的。
(注:文字部分為講師手稿,與音訊稍有出入。)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