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衛靈公十五 第28章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白話>
孔子說:「人能夠把道發揚光大,不是道能把人發揚光大。」
<注釋> 
1.弘:廓而大之也。(朱熹解釋)
2.道:指天下道理。
3.人能弘道:弘是光大,道即天下的道理。言此道須人的心思力量,去把它說明、宣傳、實行,方能使其光大。
4.非道弘人:人行此道即能使人格高尚,不行即不能,此行乃出於人的自力,非道能促使者,故云非道弘人。
<思惟提綱>
1. 本章說人與道的關係是如何?
2. 為何說「非道弘人」道不能弘人?
3. 孔子師徒是怎麼弘道的?
4. 我們如何弘道呢?我如何弘道呢?

<義理解釋>
一、引用的經文或資料
1.朱子:「道如扇,人如手;手能搖扇,扇如何搖手?」
2.錢穆《論語新解》:「道由人興,亦由人行。」「若道能弘人,則人人盡成君子,世世盡是治平,學不必講,德不必修,坐待道弘矣。」
3.《論語.為政.13》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4.《論語.里仁.22》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5.《論語.憲問.29》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6.《論語.公冶長.14》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
7.《中庸》:「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
8. 《論語.子張.22》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

二、重點摘記
(原文)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一)本章注譯
1. 孔子說:在人和道之間,是人能弘道,不是道能弘人。
2. 弘:弘揚、光大的意思
3. 道:指的是成為君子聖賢的方法。
4. 這裡是說:大道雖然存在,但是,它要發揮作用,必須靠人去弘揚;道本身是不能自動改善世道人心的。

(二) 古今儒學大師的注釋
1. 朱子曾用扇子作喻來解釋這個道理,說:“道如扇,人如手;手能搖扇,扇如何搖手?”
2. 錢穆先生也曾解釋道:“道由人興,亦由人行。”所以說人能弘道。“若道能弘人,則人人盡成君子,世世盡是治平,學不必講,德不必修,坐待道弘矣。”事實並非如此,所以說非道弘人。
(三) 如何弘道? 關鍵 : 靠人弘
1.熱愛傳統文化的人,無不希望將這些文化瑰寶普傳世間,以利益大眾。但是怎樣才能真正地把道弘揚出去呢?是否大張旗鼓地宣傳、宣傳就可以呢?
2.對此孔子指出一個關鍵:道靠人弘。
道要靠有道之人來弘揚,你自己先實踐這個道,然後再把這個道傳承出去。
3.弘道要靠身體力行的傳遞,不是說你講個道理,別人一聽就會照做;如果講的人自己都不願意做,怎麼指望聽的人能做到呢?

(四) 口耳之學的道,不是真正的弘道
1.其實,講的人既然不肯做,一定有他不肯做的理由;他既然不能說服自己,又怎能說動別人呢?
2.將心比心就能知道這個道理:當有人勸化我們時,我們也是要先看他自己信不信、做不做。如果他自己都不實踐,我們通常也只是聽聽而已,最多也是像他一樣再轉達給別人。這樣就成了口耳之學。
3.道傳播在人們的口耳之間,並未進入人們的心裡,這並非是真正的弘道。
4.再有就是:道是抽象的,沒有人活潑潑地做出來給人家看,僅憑言辭,我們也很難真正了解道為何物,從而也難以對修道真正產生興趣和信心。

(五) 孔子師徒怎麼做的呢?怎麼弘道?
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
夫子之道能夠傳承兩千五百年,絕非只是靠一套空頭理論而已,而是靠有人一直在實踐。

(六) 讓聖賢之道光輝永續,要以身載道、以身弘道!
1.在今天,要想讓聖賢之道光輝永續,也不能只靠吃古人積累的老本兒。
2.更多的人要在看到身邊的人實踐後,才能被感化,才願意加進來學和習。
3.表面的紅火,並不就意味著內在的成功。當人們發現孝悌之理無法實踐時,就會失去對它的熱忱,反而會讓儒學走向衰沒。
4. 以身載道,以身弘道
《中庸》引孔子的話說:“ 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註1)又如 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 (註2)
所以,有心弘揚儒學的志士們,就不可不親履忠恕。以身載道,以身弘道——這才是真正的道啊!

註1:「文王、武王施行的仁政,都記載於典籍之上。他們在世的時候,他們的仁政制度能夠施行;他們去世之後,仁政制度就止息了。」
註2:衛國的公孫朝問子貢:「孔子的學問是從哪裏學來的?」子貢說:「文王武王之道,並沒失傳,還在人間。(賢者識其大者)賢人能瞭解其中的大道理,(不賢者識其小者)不賢的人衹能瞭解其中的小道理。到處都有文武之道。孔子處處都學,(亦何常師之有)哪有固定的老師?」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