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衛靈公十五 第32章-2

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涖之;則民不敬。 
<白話>
孔子說:
聰明才識足以得到它,德行能守住它,若不能夠莊嚴處在職位上,人民是不會敬服你的(得不到人民的尊敬)。
<注釋> 
1.莊以涖之:莊嚴地處在職位上。「涖」,官吏到任,執行職務或臨朝治理政事。
<思惟提綱>
1. 儒者的情懷一如大乘行者,自利之後總想要利他,孔子在本章的本段說其關鍵之處在哪裡?
2. 如果知及之、仁能守之,但是「不莊以涖之」,結果會怎樣?
3. 「莊以涖之」的目的何在?如何達到?

<義理解釋>趙軍 老師
 重點摘記
 (第二句原文)
“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蒞之,則民不敬。”

(一)推己及人:自受益之後,必與人分享而後快。
儒者是要推己及人,自己受益了,一定不忍獨享,必欲與人分享而後快。因此,自己做到了“知及之,仁能守之”,一定還想把這個克己歸仁之道,傳授給別人。

(二) 要人接受好東西的關鍵:莊以蒞之
(因相)
然而,好東西不見得人人都看重,甚至會不以為然。所以,要人接受好東西,就得先讓人重視這個東西。為此,就必須使人先敬重送東西的人。如果對你這個人沒有敬意,那麼對你所傳遞的東西,可能也不當回事,隨便聽聽就過了。
   (作法)
那講道的人要怎麼做呢?要莊以蒞之:
1.以莊重的風骨出現在別人面前(以身載道)
2.甚至於要用適當的禮樂形式來配合(善巧方便)
令人肅然起敬,遠離散漫,接下來才有可能認真地學習和吸收。
   (過患)
否則,若過於方便,“不莊以蒞之,則民不敬。”又如所謂“君子不重則不威。”
    (利他發心、鄭重其事)
當然,做這些都不是為了自己,而是出於立(利)人之需。就像價值連城的禮品,一定要加上最精美的包裝,鄭重其事地送人。不然的話,別人拿去後,也許就隨便丟著,連看都沒看。

(三)結攝:切記“循循善誘、因材施教”
或有人問:既然已經守仁有得,難道還會不莊以蒞之嗎?這倒真不一定。因為自己雖有心得,但不見得就知道該怎樣引導別人。怎樣教人很有學問的,所謂的“循循善誘、因材施教”,是很不簡單的;單憑一番真心率性而為,效果不一定就好!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