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鄉黨第十 第1章-2

其在宗廟朝廷,便便言,唯謹爾。

<白話>
但孔子在宗廟與朝廷的時候,說話則辯論得清清楚楚。雖辯,然而一切謹慎。

<文義>
1.朱熹《集注》:便便,辯也。宗廟,禮法之所在;朝廷,政事之所出;言不可以不明辨。故必詳問而極言之,但謹而不放爾。
2.李炳南《論語講要》:白虎通解釋宗廟,宗是尊,廟是貌,象先祖的尊貌。宗廟是祭祖行禮的地方,朝廷是政府議事的地方,所以,言辭都要明辯而謹慎。

<思惟提綱>
1.為什麼孔子在宗廟與朝廷的時候,說話則辯論得清清楚楚?和在鄉黨時的「似不能言」表現差這麼多呢?
2.雖然孔子在不同的地方,言談方式差很多,但是內心都有一種恭順、恭敬、謹慎的態度,為什麼呢?
3.想一想,你在鄉黨和在宗廟與朝廷的表現會和孔子一樣嗎?為什麼?

<義理解釋>
一、引用經文
1. 《論語•八佾•15》:子入太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
2.《禮記·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
3.《孟子•萬章下•1》孟子曰:「伯夷,聖之清者也;伊尹,聖之任者也;柳下惠,聖之和者也;孔子,聖之時者也。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始條理者,智之事也;終條理者,聖之事也。智,譬則巧也;聖,譬則力也。由射於百步之外也,其至,爾力也;其中,非爾力也。」
4.《論語•述而•10》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二、重點摘記/
(一)此段文義的解釋
1.這個宗廟,是祭祀、禮法之所在;朝廷呢,是大家議政、是為了國家的大事,大家討論的地方。在這兩個場合裡面,孔子的表現,就跟前面截然不同。
2.孔子是「便便言」,這個「便便言」就是明辯、明察秋毫,然後在言語表達上、在意見的說明上,就非常的清楚、非常的流利,所以叫「便便言」。
3.這個「便便言」,不是炫耀自己的能力,以自己的見解為主,不聽他人的一種高見或者是看法。
4.後面他緊接著說「唯謹爾」,這個謹也是一種自我的約束,就是一種謹敬、謹慎。就是對於旁邊的人,還是非常地恭敬,對自己的言說,還是有一種謹慎的一種態度。
5.因為是要討論國家大事,要從事重要的一種祭祀,一種祭奠。所以理路清楚、條理分明、口才詰辯,可是背後又有一種莊重恭敬的心。
這個是在宗廟朝廷的不同。

(二)為什麼在宗廟朝廷要「便便言」
1.我們在《論語》裡面學到孔子,「入太廟,每事問」,這個就是明辯的明,就是要問得非常的清楚。
2.有人質疑說:「哎,孔子這樣每事問是不是對禮不熟悉啊?」孔子就回答說:「是禮也。」那對於一種最重要的禮節禮儀,在祭祀過程中要非常非常的明辯、明晰、清楚。哪些禮儀應該怎麼從事,它背後的意義是什麼,都要明辯、明晰。
3.國家大政更是如此了,因為關乎到百姓民生,眼前以及長久的利益,當然也是需要討論清楚。
4.這兩件事情,在從事的時候都要有一種恭敬以及自我節制。
這個是孔子在宗廟朝廷的表現。

(三)孔子的表現是內外兼具的聖人氣象
1.我們剛有提到,在鄉黨孔子是似不能言,在朝廷卻是便便言。這個是完全表現出來的言談方式是很不相同的。
2.那在這個不相同的言談表現的外表,內心都有一種恭順、恭敬、謹慎、自我節制的一種德行,這個是一致的。
3.所以這個外在不同的表現,其實是為了因應不同的場域、不同的場景、不同的對境的一種合宜的表現。
4.那這個合宜的表現雖然不同,可是又是有一個共同的宗旨——就對於事、對於人的一種敬重,對於自己的一種節制。
5.所以這樣的一種表現,在儒學裡面就叫做「時中」,時間的時,中間的中。孟子稱讚孔子叫:「聖之時者也」。孔子也說過:「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就是他跟顏淵都能夠做到。
6.也就是說,聖者的一種外表的言行可能會有不同,可是這個不同是因為對境、應機的不一樣,背後的用心,其實是非常一致的。
7.那一致的用心,面對不同的情境,自然會有不同的表現。所以這樣的時中,其實是一種內外兼具的一種聖人的氣象。

(四)凡夫和聖人的表現剛好相反
1.那這個聖者的氣象,跟世間(一般人)又有不同。
2.比如說,我們在鄉黨,我們提到可能會變得非常放肆;在正式的場合宗廟朝廷,可能又變得非常地拘謹,別人問我們的意見,我們都不敢言說,甚至隱藏,怕惹事上身,怕自己的意見沒被採納等等,有非常多的非理作意的考慮。
3.可是孔子,在鄉黨是似不能言,在宗廟朝廷卻是便便言。這個跟我們世間的世人的一些表現,又有一些不同。好,這個是孔子於鄉黨跟在宗廟朝廷言貌的一個不同。

(五)總結
我們可以看到,聖者一致的用心,以及應機不同的表現。那在這些不同的表現裡面,我們也可以反省跟世間世俗的人有什麼不一樣。那我們都是世俗的凡夫,所以對照這樣的不同,我們就生起更想跟孔子效學的一種心情。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