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子罕第九 第24章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白話>
孔子說:「學習要以忠信為主軸,不要與自己志不同、道不合的人交朋友,自己的過錯,不要害怕去改過。」

<文義>
1.「主」忠信:主宰、為主;親近
朱熹《論語集注》人不忠信,則事皆無實,為惡則易,為善則難,故學者必以是為主焉。
李炳南《論語講要》:鄭注:「主,親也。」親近忠信之人,以忠信之人為師。
2.毋友不如己者:
朱熹《論語集注》無、毋通,禁止辭也。友所以輔仁,不如己,則無益而有損。
李炳南《論語講要》:學須有師,又須交友。無友不如己者,如字古注有異解,一作似字講。茲從之。不如己,指在修養道德方面不似我,例如我講求忠信,彼則講求詐術,彼我志不同,道不合,不能結交為友。
3.過則勿「憚」改:畏難
朱熹《論語集注》:勿,亦禁止之辭。憚,畏難也。自治不勇,則惡日長,故有過則當速改,不可畏難而苟安也。
李炳南《論語講要》人有過,而不自知,師友知而告之,則勿憚改。鄭注:「憚,難也。」有過,勿難於改也。

<思維提綱>
1.什麼是「忠」和「信」?為何「忠」和「信」是學習的主軸呢?在你的認識中,誰是「忠」和「信」的典範?
2.「毋友不如己者」要如何理解,才能對自己的學習最有幫助呢?
3.想一想,當別人指出我的錯誤時,我最常出現的反應什麼?
4.自己有過,肯加以改正,對我有什麼好處?若不改,對我有什麼壞處?

<義理解釋>
一、引用經文
1.《論語•述而•21》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孟子‧公孫醜上•8》:「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
3.《論語•子張•8》子夏曰:「小人之過也必文。」

二、 重點摘要
(一)闡釋「主忠信」
1.「忠」和「信」是學習的主軸
這一章在《學而篇》裡曾經出現過,特別是「忠」和「信」,《論語》中多次強調,可見其很重要,是我們學習的主軸。
2.「忠」和「信」的定義
(1)盡己之心,就是「忠」。每個人都要忠於自己的信仰,忠於自己的職業,一件事要全力去做好。
(2)始終不渝,誠一不二,是「信」。做事,要取信於人;作為領導,要取信於民。
3.「忠和信」的典範
(1)前段時間,香港大學的名譽大學院士九十歲的袁蘇妹去世,引起了不小的轟動。袁蘇妹在港大大學堂宿舍服務超過了四十年,她把慈母的角色帶進了男生宿舍,努力做好自己分內事之餘,為住宿生分憂解困,除了充當輔導員,還經常給他們煲湯、煎藥、照顧他們,獲得了學生們的信賴。
(2)她沒有接受過正式的教育,但是她對高等教育界做出很獨特的貢獻,就是以自己的生命影響一群生命,她教他們敬業、樂業、事事盡力、無私和承擔責任、不計較個人得失。與她一起接受名譽院士領獎的有香港富豪李兆基長子和香港資深大律師郭慶偉。
(3)袁蘇妹雖然是一位平凡的人,可以堪稱為「忠和信」的典範。

(二)闡釋「毋友不如己者」
1.一種解釋
「毋友不如己者」,這句話的意思是:「不要與不如自己的人做朋友。」如果這樣想,可能就交不到朋友了,因為對方也不願與比自己差的人交往。

2.另一種解釋
(1)還有一種解釋是:「不要與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道不同,不相為謀。」
在我們的生活當中,確實不能草率地選擇不同類、不同道的人做朋友,特別是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朋友之間影響很大。其實成年人也是如此。
(2)有一年,我們學校轉來了一位初中女生,是一位叛逆的孩子,不愛學習,有時候偷偷的化妝,還經常違反一些校紀,老師管理她的時候,還經常頂撞老師。學校和班主任為了幫助她,就想安排同班優秀的同學與她交朋友,來影響她。
(3)優秀的同學表示有難度,理由是看不慣她的行為和舉止,不願與她交往。學校尊重他們,就暫時放棄了這種方式。後來發現有個別的同學會與她交往,是幾位可上可下、正在進步的學生。
(4)過了一段時間,我們就明顯感覺到她們有懶散和下滑的狀態,當然她們也確實是有這些潛在的習氣,只是以前沒有這麼出現同學陪伴,沒有顯現出來,後來通過教學老師、生活老師關愛,還有調整寢室,還有同學們對她觀功念恩等等,耐心地陪伴下,這幾位同學都有較大的改善與成長。
(5)因此,在人生觀、價值觀沒有堅實的建立起來時,交友應該慎之又慎。孔老夫子所講是真實不虛。

3.另一種角度
(1)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孔子所說的也絕不是教我們去計較朋友的高下優劣,而是指怎樣用心。
(2)「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朋友都
有比我好的優點,我要去發現它,並效學;如果有缺點,就引以為戒。每一個朋友都有輔助我進步的。
(3)如此用心,朋友關係就會非常融洽和愉快,正是由於想與比自己強的 人交朋友,反而能真正交到好的朋友,大家彼此幫助,共同成長,力爭上游。

(三)闡釋「過則勿憚改」
1.「過則勿憚改」,這句話是說:有過錯,不要害怕去改正。對待過失有三種情況:不知過,而不改;知過,而不改;知過,而改之。
2.我們常犯的問題是:當聽到意見時,往往會找許多理由、藉口來解釋,會忽視用什麼態度接納意見,更談不上如何去改善。
3.我們辦學的,會經常接到家長們對我們學校的一些建議。以前呢,聽到後就會覺得,這部分我們已經很用心了,我已經很用盡全力了,你們家長在家裡也未必每個部分都照顧得很好;或者是委屈,對方不理解我們,等等等等。
4.由於這個心很強,就會偏重於解釋,會盡力去找理由,而容易忽略管理上是否有漏洞,這樣就不容易發現過失。
5.越是用心付出的人,越容易有這樣的問題。現在經過多年學習淬煉,思路轉變了,努力做到「聞過則喜」,儘量避免「小人之過也必文」來掩飾過失。
6.舉例說明
(1)前幾天學校放假,看到一位母親在校園裡很為難、很不開心,因為她開了一部小車,四個孩子的行李根本放不下,原來是宿舍老師要求周邊地區的學生將被子、枕頭、行李櫃、被單等等全部帶走。這怎麼能行呢?
(2)我就將生活主管、相關老師找來,他們做了很多的解釋,我就和他們討論,我說你們的解釋似乎是成立的,但是重點不是解釋,而是我們要找到我們存在的問題。
(3)第一,假如有個別家長提出需求,經批准可以帶回,這樣其他的家長就不會有壓力,不會給一些不方便的家長添麻煩,這就是我們儒家的代人著想,工作呢也會儘量做到極致。
(4)第二,我們生活管理是有漏洞的,明顯的每個寢室對此事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老師們也都非常地接受。後續呢,生活部在各班群裡向家長說明了情況,並給個別家長帶來的不便表示真誠的道歉,家長們也都非常開心。
7.總結
(1)總之,有過不改,於「政」則亂,於「學」則失;有過能改,於「政」則穩,於「學」則固。即使我們沒有過失,無則加勉。
(2)最關鍵的是,用這樣的態度去處理事情,就會贏得他人的尊重與理解。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