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子罕第九 第19章

子曰:「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論語•子罕•19》

<白話>
1.孔子說:「聽我說話,始終不懈怠的,大概只有顏回一個人了吧!」
2.孔子說:「告訴了他,就能照著去做而從不懈怠的人,大概只有顏回了吧!」
3.孔子說:「讓我愈教愈有興趣,不會感覺厭倦的,大概只有顏回了吧!」

<文義>
1.朱熹《四書集注》語:去聲。動詞,「告訴,說話」的意思
2.惰:懈怠也。
3.朱熹《四書集注》:范氏曰:「顏子聞夫子之言,而心解力行,造次顛沛未嘗違之。如萬物得時雨之潤,發榮滋長,何有於惰,此群弟子所不及也。」
4.何晏《論語集解》:「顏淵解,故語之而不惰。餘人不解,故有惰語之時。」
5.李炳南《論語講要》:不惰,採用古注,指孔子說話不厭倦。顏回聞一知十,聽孔子講話,不違如愚,所以孔子教顏子,愈教愈有興趣,不感覺厭倦。

<思維提綱>
1.《中庸》裡說:「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是一個學習的次第過程。在「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的過程中,都需要進取不懈、自強不息的精神嗎?為什麼?
2.在聽師長講解時能不懈怠,就要對師長心懷敬意,那要如何培養對老師的敬意呢?
3.我們對於感興趣的東西就會很樂意去瞭解、去探究,在學習心靈提昇的過程中,如何培養我們對學習的興趣呢?

<義理解釋>
一、引用經文及資料
1. 楊伯峻(1909年-1992年),原名楊德崇,湖南長沙人,語言學家。中國共産黨黨員。楊伯峻在古漢語語法和虛詞研究以及中文古籍整理和譯註等方面貢獻卓著。文古籍整理和譯註方面的著作主要有:《列子集解》、《論語譯註》、《孟子譯註》、《春秋左傳注》。
2.《中庸•第20章》「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3. 【錢穆先生帶你讀《論語》】: 「本章承上章。然讀者易於重視不惰二字,而忽了語之二字。蓋答問多因其所疑,語則教其所未至。聞所語而不得於心,故惰。獨顏子於孔子之言,觸類旁通,心解力行,自然不懈。此見顏子之高。」
4.《論語•為政•9》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5.《尚書•商書•伊訓》:「嗚呼!嗣王祗厥身,念哉!聖謨洋洋,嘉言孔彰。惟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爾惟德罔小,萬邦惟慶;爾惟不德罔大,墜厥宗。」

二、 重點摘要
(原文)
子曰:「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

(一)本章消文
楊伯峻先生對於這一句的解釋是:「聽我說話,始終不懈怠的,大概只有顏回一個人了吧!」

(二)本章夫子肯定顏回修學的高度
1.《中庸》裡說:「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學修孔門心法,首先要通過老師的講解,弟子的問、學、思、辨,弄清理論,然後依理篤行實踐,這是一個必然的次第過程。而進取不懈、自強不息的精神,則貫穿了問、學、思、辨、篤行的整個過程。
2.實踐時固然要進取不懈;而向老師請教,聽老師講解時也要做到不懈怠,這一點非常重要。如果在聽講時馬虎、懈怠、不用功努力的話,那麼義理搞不清楚,拿什麼去指導實踐呢?
3.完滿地做到聽老師講解時不懈怠,並非易事。本章中夫子評價說,聽他講解義理,而能做到始終不懈怠的,唯有顏回一人。孔門弟子三千,七十二位賢者,唯顏回一人能夠做到這一點,由此我們可以看到顏回修學的高度。
4.錢穆先生說:「顏子於孔子之言,觸類旁通,心解力行,自然不懈。」顏回在聽師長講課的當下,是可以觸類旁通、心解力行的,不但是聞一知十,而且對師長所講的義理能夠當下領悟,心行相應。
5.可以想像,這種聽講的過程,一定是充滿了覺悟真理的快樂與機趣的,難怪顏回自己會說:「對夫子的道,欲罷不能。」如此快樂,當然欲罷不能了,當然不會懈怠了。
6.我們在我們做快樂的事的時候,很少會感到疲憊吧,只嫌不夠多、不夠長。

(三)顏回「樂而不惰、欲罷不能」的正因
1.顏回的這樣一種樂而不惰的聽講境界不是憑空而來的,是他長期修學實踐的結果。那麼對於我們初學的人來說,該怎樣做到聽講時的不懈怠呢?
2.我們大多有這樣的經驗:就是面對自己特別恭敬的人的時候,內心會是一種非常專注、謹慎、認真、不敢馬虎鬆懈的狀態。
3.所以,若要做到在聽師長講解時不懈怠,就要對師長心懷敬意,顏回就是這樣的。《為政第二》中夫子曾說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夫子給顏回講課講一整天,顏回一直都是很恭敬的狀態,對夫子沒有絲毫的違背,顯得都有點愚鈍了。
4.其實顏回這是大智若愚,正因為他對師長如此的恭敬,所以他對師長所講的內容都能心解力行,發揚廣大,恭敬師長,這就是顏回能夠達到樂而不惰、欲罷不能的境界的正因,我們學顏回當從恭敬師長處學起。

(四) 如何對師長心生敬意----多思維師長的恩德
1.如何對師長心生敬意呢?念恩生敬。平時要多思維師長對自己的恩德,特別是教導之恩。
2.《尚書》中說「作之善,降之百福,作之不善,降之百殃。」善則招福,不善則致禍,而這善與不善的道理,如果不是夫子及歷代聖賢講給我們,我們從哪裡獲得呢?我們能天生知道善惡是非的標準嗎?善惡之理不明,又怎能獲得幸福、免除禍殃呢?
3.我們一直在尋找幸福,但往往是因為不瞭解獲得幸福的正確方法,所以求幸福,反收穫了痛苦。師長把致福遠禍的道理講給我們,難道不應該感恩師長、恭敬師長嗎?
4.我們可以結合自己實踐孔門心法以來生命的改善,身心上的、家庭、生活、工作上的種種的改變、種種的受用,來體會師長的教導之恩,常常對師長念恩,對師長的敬意就會越來越強烈。
5.有了平時的念恩功夫,當我們聽師長講解義理時,恭敬心一提就能提起來,那時就不敢馬虎懈怠了,就會很專注,很認真地聽老師講解義理。

(五)如何對學習不懈怠----多思維義理的價值
1.另外,我們對於感興趣的東西就會很樂意去瞭解、去探究,在瞭解過程中也不容易感到疲累。比如:一場精彩的電影或是球賽,我們常常會看得津津有味、欲罷不能。
2.所以如果我們能夠常常思維義理的重要性,義理對於我們生命的價值,由瞭解其價值而生起學習的興趣,那麼聽講的時候就不容易懈怠了。
3.義理對於我們的生命有怎樣的價值呢?如前所述,義理揭示了善惡之理、致福遠禍之理,掌握了義理也就掌握了開啟幸福之門的鑰匙。
4.同樣的,我們也可以結合自己實踐孔門心法以來生命的改善,身心上的、家庭、生活、工作上的種種改變、種種受用,來體會義理對於我們生命的價值。
5.通過這樣的思維,我們對於學習義理的興趣就會越來越濃厚,那時聽師長講解義理時,自然就容易認真、專注而不懈怠了。

(六)總結
1.總之,如果我們能夠通過策發對師長的敬意,對義理的興趣,進入一種專注不懈的聽講狀態的話,就會更容易、更精準地把義理的內涵聽清楚、聽明白。
2.有了對義理的正確理解,然後依理實踐,則自然會德日增,過日減,不斷向著圓滿的生命境界前進。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