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鄉黨第十 第2章-1

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誾誾如也。

<白話>
孔子在朝廷上,和下大夫談話,態度剛直;和上大夫談話,是中正適度而有諍辨。

<文義>
1.朝:上朝時,在朝廷。
2.下大夫、上大夫:官名。魯君下有卿、大夫、士。卿與大夫皆統稱為大夫;分言之,則卿為上大夫,其餘皆為下大夫。魯之上大夫:季氏、叔孫、孟孫。
3.本章孔子在魯國為官,是在”卿”之下的大夫。此處的下大夫是指與孔子平行的官或較其下級的官。
4.侃侃如也:「侃侃」,剛直。「如也」,樣子。
5.誾誾:中正之貌。集注說,和悅而諍。

<思惟提綱>
1. 孔子為官時,在朝廷對上跟對下,如何互動?互動中,把握什麼原則?
2. 孔子對下的言談是「侃侃如也」,為何?
3. 我們跟地位比較低的人互動,要避免哪兩種狀態?如何避免?
4. 孔子對上的言談是「誾誾如也」,為何?
5. 我們跟地位比較高的人互動,要避免什麼心態? 如何避免?

<義理解釋> 講師 : 蔡忠道 /  5'55"

二、重點摘要
原文:
“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君在,踧踖如也,與與如也。”

(一)孔子在朝廷對上對下的互動中,把握的原則
1.這一則,主要是記錄孔子在朝廷為官的時候,在國君尚未上朝前,跟下大夫還有上大夫的互動;以及國君上朝的時候,跟國君的互動。
2. 這裡,有兩種不同的情境,這個情境是一種連續的情境。
3. 也就是在朝為官的孔子(孔子在魯國當過大司寇),上朝與國君議政,在國君尚未視朝的時候,跟同僚的互動,以及國君上朝之後,跟國君的互動。
4. 所以這裡是包括了對上以及對下。在國君尚未上朝前,跟下大夫跟上大夫,其實也是對下跟對上。
5. 所以這兩層裡面,都包涵了孔子對於對上跟對下之間,在互動的時候的一種原則的把握,尤其是相互言談之中,怎麼樣讓彼此能夠非常的和樂,而且有一種合宜的表現。

(二)本章注釋
1.“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
  (1)“侃侃如也”,據《說文解字》的解釋,就是一種剛直的樣子。
  (2)這一章裡面,都什麼什麼的“如也”,什麼什麼“如也”,就是什麼什麼
     的樣子。
  (3)孔子在國君還未視朝前,跟下大夫在言談之間互動的時候,表現出一種剛
    直的樣子。
2. 與上大夫言,誾誾如也
  (1)跟上大夫,就地位比較高的這個大夫,是“誾誾如也”。
  (2)“誾誾如也”,據《注解》,就是“和悅而諍”,“諍”就是“諍言”
     ,言字邊一個爭。
  (3)“訚訚如也”也就是說表達的方式以及言談的氣氛,其實非常的和樂,非
     常非常的和樂。
  (4)在和樂之中呢,也希望在言談之中,也互相地勸勉。

(三)孔子與下大夫的互動,為什麼是剛直?
1.那“侃侃如也”(與下大夫言), 表達的是一種剛直的樣貌。
2.我們想想看,在朝為官的這些官員,不管是下大夫、上大夫,其實雖然有地位的不同,不過基本上都是同僚。
3.在同僚裡面,地位的高下,就是我們跟地位比較低的人互動的時候,從對方的角度來看,可能要避免兩種狀態:一種就是傲慢;另外一個就是指導。
4. 也就說,我們對於地位不如自己的人,很容易表現出高傲的一種樣子,或者是好為人師的一種指導。
5. 孔子都避免這兩種不合宜的表達或者互動方式,而展現出一種剛直的言談相狀。
6. 為什麼是剛直呢?就在下位者對在上位者,在互動的時候,在下位者很容易呈現一種卑懦以及討好。
7. 那回應這種卑懦討好,或者對應這種卑懦討好,最好的方式,應該就是一種剛直的態度,就是無所求,可是也不盛氣淩人。

(四) 孔子與上大夫的互動,為什麼是和悅而諍?
1. 跟上大夫在言談互動的時候,孔子表現出來是一種和樂而諍。
2. 上大夫地位就比較高了,所以在言談之中,在互動的時候,比較不會對自己產生一種諂媚。可是我們在跟上大夫互動的時候,也可能因為有所求,而形成一種卑儒。
3. 避免這種卑儒,就是要互相的勸勉、學習。
4. 所以孔子在跟上大夫互動言談的時候,是表達出一種和悅而諍,就是言談的氣氛很活絡、很諧和,也希望能夠互相的提點。
5. 在朝為官,總是為公務而忙碌,為百姓而謀福,為君主而分勞。所以希望在這個過程中,能夠互相的提醒。

沒有留言: